佛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佛前供米功幾粒米

有這樣一個故事,天人化為一個老婆婆在紡棉花,阿難去乞食,婆婆給他七粒米,阿難動念嫌少,老婆婆即說:“六月太陽如火燒,種田農夫背曬焦,七粒白米非少可,我家罪業要你消。”阿難返回佛所後,佛囑阿難將袈裟拿到海邊浸一下,海上風浪很大,阿難使用神力,將須彌山移來壓在袈裟上,風浪仍舊不止。

佛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佛囑阿難從中取一粒米放在袈裟上,阿難依教奉行,大海即風平浪靜。佛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佛的眼中,一粒米都會有如此偉大的意義,須知人一生當中,所穿所吃的,一切物質皆得之不易。

佛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須彌山,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後為佛教所採用。

佛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一粒米在現代人眼中,談不上有什麼價值,但要知道需多少因緣才能成就這一粒米呢?農夫播種、耕耘、施肥等等,辛勞的付出,還要有陽光、水分等各種助緣,以及不遇上天災,才可享用這粒米。不珍惜日常一切物質,如食物隨意浪費,必然落因果。《地藏經》中雲:“飲食無度者、得飢渴咽病報。”因果是自負,絲毫不爽,他人是無可代受的,誰也保障不了你將來的果報,所以大家要懂得惜福。

佛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大般涅盤經》佛說:“若佛滅後,一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寶幡蓋,買諸香油、寶花以供養佛。除供養佛,餘不得用!用者,即犯盜佛物罪。弘一大師自小受到家庭教育,要惜福,有這樣的一句話;“惜衣、惜食不為惜財,為惜福。”浪費衣食即是浪費福報,福報是前生積善修來的,如果將自己的福報糟蹋,不但不惜福反而折福。

佛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一粒小小的米,是集合宇宙的因緣所成,種子為因,加上水分、陽光、空氣、土壤、肥料、人為灌溉等助緣,才能長成累累的果實。因緣法是宇宙顛撲不破的真理。佈施是富裕之因,所以不論金錢物質,身體力量,無畏言語,時間及精力等都要佈施,這都是培福的方法。

佛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有謂:“知足常樂。”不珍惜日常一切物質,如食物隨意浪費,必然落因果。《地藏經》中雲:“飲食無度者、得飢渴咽病報。”因果是自負,絲毫不爽,他人是無可代受的,誰也保障不了你將來果報呢!所以大家要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