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礦脈、礦體、礦床以及找礦的認識(四)解讀找礦勘探方法及現狀

如何尋找隱伏礦床

鄭州地象科技有限公司 寇偉 寇通

摘要:研發物探裝置的目標是要在實踐中能夠取得好的應用效果。若要探測儀的效能指標和功能符合實際需要,就必須瞭解應用行業的需求、懂得專業知識,只有自己能夠把開發的儀器用好,才能透過不斷改進和提高做出符合行業需求、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值得推廣應用的好產品。初涉找礦勘探行業,淺論一些學習心得。

四、解讀找礦勘探方法及現狀

1、粗覽有關找礦綜評文章的印象

粗略瀏覽了幾十篇關於綜評找礦勘查方法、物探手段、問題與困境及解決方法的文章,感覺表面化、雷同化文章太多。都是先列舉出一些現有找礦的方法,論述一下成礦理論的重要性,談論一下問題、不足及建議,非常套路、淺顯。總體印象:一是地質找礦法一般包括中砂找礦法、礫石找礦法、地質填圖法等,都是透過地表勘查資訊找礦的傳統方法,由地質勘查結合鑽探結果確定礦體,也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最實用方法。二是應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找礦,實踐中使用的有多種化探法、地震法、激電法、磁法、大地電磁法等,因都存在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確定性,在實踐中往往是多種方法同時使用、相互印證和補充。三是根據地質構造、圍巖蝕變、地球物理異常等綜合資訊,結合適宜的成礦理論,對地下隱伏礦體進行三維成礦預測,鑑於獲取資訊的不確定性和有限性,其預測的準確性大打折扣。總之,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成功案例可供借鑑,但仍不能滿足實際找礦需要。

2、對於目前礦體勘探成圖的不解

歷來找礦都是由表入深、由現象到成因,是一個逐層揭露和認識的過程。開始都是透過地表出露標誌性礦物質或其衍生物發現苗頭,然後透過淺層挖槽、物化探、鑽探逐步認知,憑藉可獲取的較少資訊和以往的經驗來預測礦體、圈定礦區。由於物探方法勘探結果較為粗淺及具有多解性,礦床勘探基本上是以地表出露、地面挖槽和鑽探結果為主來確定礦體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幾乎所見勘探結果所畫的礦體剖面圖,都是將地面所見礦點與地下鑽孔所遇礦物質深度層點相連、畫成斜置砍刀狀礦體。難道說礦床學中描述的脈狀、層狀、帶狀、扁豆莢狀等礦體都探測不出來,淺部礦體怎麼會都是由斜插入地的大大小小的砍刀拼接而成的?若是礦體形態都描繪不準確,依此估測的礦床大小、深度、範圍、藏量等的準確性就更不好說了。

3、深部礦體勘探缺乏真正有效的物探方法

深部找礦是指利用物探方法探尋500米之下的礦體,一般物探方法的有效探測深度都小於300米,即使是瞬變電磁法(TEM)的有效探測深度最多為400米。地震勘探方法的探測深度雖然較大,但由於大部分礦區地表條件複雜、巖性與構造多變、金屬礦形態複雜、目標波阻抗差小等特點,導致地震勘探獲得資料質量差、地震相特徵不明顯,尚缺乏較為成熟的解釋分析方法,難以推廣使用。MT、AMT、CSAMT都屬於大地電磁法,該類方法裝置基本為進口,探測深度約達2000米,從應用其找礦的諸多文章介紹情況來看,用來描述勘探成果的一般都是說深度從多少米到多少米為低阻區、應該是什麼巖性,再下面電阻率範圍是多大、應該是什麼巖性,成果多為描述大面積視電阻率等值曲線圖,因其探測深度間隔幾十米,很難反映出幾米或不足一米厚的岩脈或礦體。

4、運用成礦理論套用模型預測深部成礦實不可行

礦床的構造環境和條件是千差萬別的,即使是同一類礦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由於勘探方法的侷限性,人們只能自上而下逐層認知礦藏,由所見推測未知、總結成礦規律、形成了各種成礦模式和理論。綜觀各種成礦理論和模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但相互間都存在諸多的爭議和矛盾,認識上很難達成一致。其原因是:一是看不到,二是看不清,三是成礦因素太多。以往人們根據所觀察到的礦產地質客觀事實歸類總結、加上一定的抽象思維,建立了熱液成礦、岩漿熱液成礦、鹼交代成礦、內生外生成礦、同生後生成礦、淺成低溫熱液成礦、構造建造成礦等等成礦理論,對於人們認識大自然、瞭解礦產資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地質工作者從宏觀和中觀層面上認識所面對找礦範圍內的地質環境、存在礦床的可能性及其大致的形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在沒有確切掌握地下礦體存在及其分佈的情況下,僅根據地表和鑽孔內含礦情況,就套用某一成礦理論建立礦區的成礦模型、預測礦體形態和礦床範圍是很不科學的、也是很不實際的,尤其是對於深部成礦進行預測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