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圓明園被毀滅的詳細經過,就能明白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試圖復原它

圓明園是怎麼毀滅的

看了圓明園被毀滅的詳細經過,就能明白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試圖復原它

滿清入主中原後,定都北京,住進了明朝皇室的紫禁城。

紫禁城這個地方威嚴是威嚴,就是綠化太少,到處都是石板、磚牆,頗為枯燥乏味。尤其到了夏天,因為缺少綠化和水面,紫禁城裡溫度非常高。滿清的皇帝個個都是睡眠不足的工作狂,原本帝王生活就了無生趣,要是再常年住在這麼一個石頭盒子裡,那當皇帝還有個什麼意思呢?

圓明園原本只是個位於北京城西北的小型皇家園林,雍正在繼位前,康熙把這個園林賜給了他。雍正繼位後開始對這處園林大肆擴建。到了乾隆時國力強盛,乾隆本人又貪圖享受,於是開始更大規模的擴建,把附近好幾處皇家園林都連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規模極為龐大,含有大量水域、幾十個景觀、上千座建築,面積有紫禁城的五倍大的超大型園林。

看了圓明園被毀滅的詳細經過,就能明白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試圖復原它

圓明園復原圖

圓明園距離北京城不遠,今天已經被囊括在北京市區內了,和紫禁城之間的交通十分方便。從雍正開始,清朝皇帝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圓明園裡,其餘時間則住在紫禁城或者避暑山莊。英法聯軍來襲時,咸豐皇帝也正在圓明園。八里橋之戰結束後的第二天早晨10點左右,咸豐接到戰敗訊息,立刻從圓明園的後門出逃,以“打獵”的名義跑到位於北京東北方向的避暑山莊。

由於跑得十分匆忙,咸豐一行連行李、食物都沒有帶,咸豐自己坐的還是大臣家的舊車。逃跑的第一天裡,咸豐只吃了兩枚雞蛋,晚上連一床被褥都沒有。聽到皇帝都跑了,北京的王公貴族、富人商戶紛紛攜家帶口逃出北京,城中的車馬費用立刻暴漲。

英法聯軍遠比清廷更瞭解對手。他們知道清國的皇帝正住在圓明園而不是北京城裡的皇宮。再加上北京城牆高大、一時難以攻克,聯軍決定繞過北京城,直撲圓明園搜捕皇帝。

圓明園是皇帝住的地方,聯軍本以為在這裡會遇到激烈的抵抗,結果抵擋他們的只有數百太監。聯軍輕易地殺散了太監,衝入園中,留守的圓明園總管在絕望中投湖自盡。

這時,聯軍才知道皇帝已經逃跑。就在英法指揮官猶豫下一步該怎麼辦的時候,英法士兵面對滿園的無人看守的稀世珍寶失去了理智。這一次對華作戰名義上是為了報復上一次大沽口之戰,帶有“懲戒”的成分,所以英法士兵的軍紀要比上一次更差。中外雙方都有大量檔案記錄了聯軍在登陸後的強姦和搶劫行為。在圓明園,聯軍的軍紀更是無法維持,士兵們開始對這座皇家園林進行肆無忌憚地搶劫和破壞,最後連軍官也加入到搶劫的隊伍中。其中一個被廣為記錄的細節是:當英法聯軍開啟圓明園的庫房時,發現當年馬戛爾尼使團進獻給乾隆皇帝的火炮、炮彈還完好的存放在庫房裡,從來沒有人動過。

搶劫破壞持續了三天,同時被劫掠的還有清漪園(即頤和園的前身)等皇家園林。聯軍士兵人人都沉浸在發財的狂喜中,每個人討論的都是搞到了多少東西,以及還能搞到什麼更好的東西。為了運輸搶奪來的財寶,英法聯軍徵集了300輛馬車。在英法聯軍撤退後,無人值守的圓明園又受到了附近百姓的洗劫。

咸豐逃跑後,北京城裡不能沒有人啊,於是留下了他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善後(其實就是頂缸)。咸豐為了自保,逃跑時帶走了大部分軍隊,奕訢手裡的防禦力量可以忽略不計。對於奕訢來說,他手中的王牌只剩下英國人的“高階參謀”巴夏禮等人。

清方的原計劃是以殺掉巴夏禮來要挾聯軍退兵。可是這招只是清方以己度人。在他們的觀念裡,軍隊裡當然是將軍的一言堂,清方以為只要抓住了英軍的重要人士,英軍將領有所忌憚,就會用停戰來換人。

實際上在議會制國家中,將軍也好官員也好,都是給議會打工的打工仔,根本沒有停戰的權力。別說一個巴夏禮被捕了,哪怕是真正的統帥被抓了,那麼也會立刻換上其他將領繼續作戰。所以清軍抓巴夏禮毫無用處,更不說巴夏禮只是個翻譯,英法聯軍根本不可能因此停戰。困守在北京城的奕訢一看這巴夏禮拿在手裡也沒有用,就改威脅為安撫,給巴夏禮這群人換上好吃好喝,天天美言送禮,最終只能釋放掉巴夏禮等人以向聯軍示好。

可是在之前的關押中,巴夏禮一行飽受酷刑折磨。39人被俘,釋放時活著的只有19人,其他人被裝在棺材裡送了出來。英法聯軍大為驚駭,透過檢查屍體以及聽其他人講述,得知這些人在監獄裡長期受到虐待,手腳被用皮繩長時間捆綁,皮繩深入皮肉,最終發炎、長蛆、腐爛,最終死去。有人死去時雙手已經被蛆蟲吃掉。還有好幾個人被折磨得精神崩潰,成了瘋子。最讓聯軍憤怒的是,其中一個死者是《倫敦時報》的記者,他是在購物的時候被抓住的。

在議會制國家裡,議員要靠百姓選舉,百姓瞭解議員要靠媒體,所以非常強調言論自由,誰都有辦報、寫文章的權力,記者無論寫什麼文字都不能受到迫害,否則就能輕易操縱選舉了。因此在西方,記者有“無冕之王”的稱呼,受到特別的保護。那名《倫敦時報》的記者在被捕的時候,肯定向清方說明過自己的身份,以為能換來特別的待遇。結果這又是一次中外觀念的天壤之別:在清廷那邊,恐怕連“記者”是什麼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你是個寫文章的,也不會覺得怎麼樣——死在咱大清國文字獄裡的讀書人,不也有千千萬嘛。所以清方不經意間就把這位記者給折磨死了,卻沒想到這個舉動再次引起了英法聯軍的公憤。

見到使團這幅慘狀,一些聯軍士兵立刻展開報復,他們隨意抓捕了附近的一些百姓,用同樣的方式虐待他們。英軍指揮額爾金也極為憤怒,他決心給清朝皇帝一個永不會忘記的報復。備選的報復計劃包括毀掉紫禁城,或者廢掉咸豐皇帝,另外扶植一個漢人傀儡政府。但是聯軍對新扶植的政府能否有效控制中國有很大的顧慮,萬一傀儡政府垮臺,新政府上臺,那之前清政府和列強簽訂的種種條約能否有效就很難說了。所以為了在華利益考慮,最好能在清廷屈服的情況下,保持清政府的統治。燒掉紫禁城也不可以,畢竟當時太平天國還佔據著半壁江山,列強認為燒掉紫禁城會過度羞辱清廷,因此造成清政府垮臺。

於是,聯軍最後選擇燒燬圓明園。額爾金為這個決定辯解說,他之所以選擇焚燒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是因為紫禁城代表的是中國的首都,而圓明園只是皇帝的私人園林。他想向中國人民表示,他是在懲罰皇帝個人,而不是要施加暴行於中國人民。

然而,暴行仍舊是暴行。聯軍再次闖入圓明園,在建築物上擺滿了木柴並放火。以木結構為主的宮殿群很快變成了一片火海。一名英軍士兵回憶這次經歷:“我們第一次進入那些園子時,它們使我們想起了童話故事中描繪的神奇景象。10月19日我們列隊走出園子,身後已是一片一無所有的沉寂廢墟。”另一名英國軍官記錄說,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白天因為濃煙而變得暗淡,“就像太陽正經歷漫長的日食”。

看了圓明園被毀滅的詳細經過,就能明白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試圖復原它

大火焚燬了圓明園的大部分建築,無數珍貴的文物被焚燬。最讓人痛心的是清朝皇室蒐羅的大批字畫和珍本圖書。明朝編成的《永樂大典》唯一留下的一部副本在這次浩劫和後來八國聯軍的入侵中慘遭破壞,原本兩萬捲圖書今天只剩下八百卷,這是中國文化史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圓明園終究太大,一把火沒能徹底燒完。英法聯軍撤走後,還留下了十幾處景觀和數座建築。等到滿清朝廷回到北京後,圓明園作為皇家園林被軍隊重新看管,清政府還進行了小範圍的修繕。可是焚燬的程度太過嚴重,以當時的國力已經無法復原。由於皇帝從此不再居住於園內,因此對園子的看守遠沒有當初嚴密。時日一長,漫長的宮牆上留下了很多缺口,吸引附近的竊賊時常光顧。甚至有一些盜賊是在園內工作過的旗人,輕車熟路地偷竊,也不乏園內太監監守自盜。因為偷盜太多,以至於附近市集一度充斥著來自圓明園的贓物。

40年後八國聯軍入侵,朝廷再次逃離北京。殘存的圓明園又再次受到八國聯軍時間更為持久的洗劫。到了冬天,列強士兵從圓明園中取來木門和窗框燃燒取暖,著名的十二獸首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劫走的。八國聯軍退兵後,附近的劫匪、甚至是旗兵又開始新一輪洗劫。

再後來滿清退位,圓明園失去了皇家園林的身份。隨後有軍閥、日寇的肆虐,又各種豪門權貴的掠奪,又有附近百姓的撿拾,又有不斷地蓋屋造田建設生產。

最終,這座規模龐大的盛世園林變成了今天這一小塊荒地和幾塊殘存的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