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慮過度的人,請一定要多讀書

「來源: |文化養老 ID:ELDERLY-CHINESE」

人生是一場旅行,當我們經歷得越多,思考得越多,內心的困惑也會積累越多。

富人有富人的困惑,窮人有窮人的困惑;男人有男人的困惑,女人有女人的困惑;孩子有孩子的困惑,老人有老人的困惑。

如果我們總感覺內心充滿各種困惑,而且還思慮過度、多愁善感,我們又該如何自救呢?

答案只有3個字:多讀書!

就如曾經有位年輕讀者給楊絳老人寫信,訴說自己心中的鬱悶與困惑,而楊絳老人只回復了一句話:年輕人,你的問題就是想得太多,而書讀得太少。

老年朋友在空閒時間不妨多讀一些書,尤其是要讀一些心理、衛生知識、修身養性等方面的書籍,培養自身體質,加強人際溝通,多與同齡人交流,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不斷從讀書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真正做到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思慮過度的人,請一定要多讀書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

因此古人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解鈴還須繫鈴人,人類如果在思想上或精神上產生了困惑,還是需要書籍這個精神食糧來解困惑。

就如曾國藩所說:省事是清心之法,讀書是省事之法。

如果我們內心有各種困惑,讀書學習、自我反省,就是解決疑難困惑、自我進步的最好方法。

思慮過度的人,請一定要多讀書

讀書學習,以書籍為良師益友,就是解答人生疑難困惑的最好辦法。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而是要通過後天學習才能有所知曉,知書達理,明曉是非。

如果我們內心有了疑惑,弄不明白某個事情,又不去跟老師學習或者自己讀書學習,那麼這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

人越是不去讀書學習,內心困惑就會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鬱悶。

一個人,愚昧不可怕,心中有困惑也不怕,只要肯讀書學習,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不達目的不罷休,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難怪有人總結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思慮過度的人,請一定要多讀書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可死讀書,要不然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所以,我們要講讀書與生活相結合,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繼而達到“智者無憂”的境界。

就如楊絳老人的名言所說:用讀書所得去生活,用生活所感去讀書。

思慮過度的人,請一定要多讀書

讀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把生活中的孤寂變成享受。人到老年,難免有這樣或那樣不順心的事。這一切若能融入讀書之樂的意境中,這些悲老嘆息就會煙消雲散。

讀書可增加肌體活動。大腦若經常不用就會萎縮,直接影響到全身各器官的衰退。老年人的大腦越用身體會越好,反之隨著大腦的遲鈍身體也會越來越差。許多老學者、老科學家、老藝術家耳聰目明、生命之樹常青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從不停止用腦。

讀書能抵制不良習氣。一旦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一天不讀書、看報就無法打發那難以遣散的煩惱和無聊。讀書佔去了大部分的時光,填充了大腦的空白,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對酒當歌、熱衷麻將、沉湎舞池……一個人遠離了這些損傷身體的不良情趣,是何等舒適瀟灑啊!

讀書是良藥,醫愚又療疾。西漢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南宋陸游說:“病經書卷作良醫。”讀書是一種輔助藥物療法,它能幫助人化解抑鬱,寬敞胸懷,收到藥物不能起到的奇效。清代著名戲曲家、養生家李漁說:“餘生無他癖,唯好讀書,憂藉以消,怒藉以釋,牢騷之氣藉以除。”書中表達的喜怒哀樂,還具有調節情緒、平衡人體陰陽的心理治療作用。我國古代醫學早就認識到書籍治病的道理,最早在《內經》中有聚精會神是“養生大法”之說。讀書可以使人聚精會神,豐富知識可以抑制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老化。宋代的陸游曾自薦己詩為人療疾。

讀書對培養子女大有裨益。當前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對待孩子的學習獎懲分明,卻不能夠以身作則。若要正人必先正己,培養自身讀書學習的好習慣,營造好的學習氣氛,孩子就容易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家長自身的修養無形中對孩子早期的培養起到了關鍵作用。讀書是一筆無形的智力資源。

◎ 來源:城市觀察員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