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楚系勢力把持秦國多年,為何最終落得滅國收場?

在熱播的《大秦賦》中,左右秦國政權的華陽太后和陽泉君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這就不得不說說他們身後龐大的楚系勢力。他們之所以能夠左右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嫡子冊立,也能在秦莊襄王子楚彌留之際試圖插手改立公子成蟜!

總之,隨心所欲、好不威風。

不過,按照為非作歹必將自食惡果的“國際慣例”,華陽太后和陽泉君一干人等最終伏法,倒也算咎由自取。秦王嬴政和呂不韋獲得最終決定性的勝利,圓滿落幕。

然而,杜撰終究是美好的,也是普羅大眾希望看到的結果。

可真實的華陽太后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軟弱可欺。相反,她一直掌控者秦國的命脈,直到嫪毐、呂不韋等人倒臺後,依舊活躍在秦國的朝堂之上,屹立不倒。

大秦賦:楚系勢力把持秦國多年,為何最終落得滅國收場?

一、楚系勢力

在周代時期,國與國之間聯姻是鞏固政權的象徵。

聯姻後政治同盟便會達成,例如秦國跟晉國聯姻,就是為了彰顯國與國之間的互通友好,所謂“秦晉之好”,正是由此得來。

那麼說秦晉之好就是兩國之間友好的最有利證明嗎?非也,春秋時期的秦晉之好遠低於秦楚之好。

自“崤之戰”晉襄公全殲秦軍、俘虜三帥後,便形成世仇,而晉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封了秦國東出之路。哪怕是到了戰國三家分晉之後,秦國的東出之路也沒有成行。

“城濮之戰”後晉國也被晉國牢牢壓制。

兩個同被欺負的國家君主相視一眼,找到組織,這敵人的敵人必須成為盟友嘛!於是,秦穆公與楚成王達成共識,為了方便支援、加強聯絡,促進兩國友好往來,直接開啟政治聯姻模式。

秦楚聯姻一直持續到戰國末期,總跨度長達三四百年之久。

大秦賦:楚系勢力把持秦國多年,為何最終落得滅國收場?

在宋代發現的戰國刻石《詛楚文》中記載:自秦穆公與楚成王開始,直到秦惠文王和楚懷王的三百餘年間,秦楚兩國共聯姻結盟十八次。放眼看秦國宗室,很多人身體裡多少都會有一點楚國血統。

但這並不能代表什麼,畢竟在變法前,秦國的宗親貴族勢力才是秦國最大的中堅力量。

一、楚系一代

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形成用人不避客卿的狀態,大量國外人才湧入秦國。加之秦惠文王迎娶楚國宗族羋氏,就是後來被封為八子的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

形成秦國第一代楚系勢力。

秦昭襄王雖然在位57年,但前41年的朝政基本都把持在宣太后手中,楚系勢力迅猛發展,大肆打擊秦國貴族,壟斷政治局面。秦國宗族哪能認輸,秦昭襄王二年,宗族就開始將培植擁立公子壯來回擊秦國之中的楚系勢力。

可惜這次叛亂很快被宣太后的鐵腕鎮壓,順帶剷除了秦國權貴大臣。從此秦國走上了外戚專政的道路,打破自孝公以來重用客卿的慣例。

一直到昭襄王41年,范雎入秦,四貴被驅逐,秦王才算重新拿回治國大權。

二、楚系二代

秦孝文王、莊襄王統治時代,秦軍東進,戰火再起。先後滅了東周、屠殺三晉,卻獨獨不動楚國。這其中與楚系勢力幡然醒悟,小心謹慎不無關係。

史書記載,華陽夫人出身楚國,嫁與當時的秦國太子,後來的孝文王嬴柱,雖深的寵愛,但一直未育有子嗣,幸得呂不韋相助運作,異人拜華陽夫人為母,成為後來的秦莊襄王。據推斷,華陽夫人極有可能是“四貴”之中華陽君——羋戎的後代。

在宣太后執政期間,大量秦國宗室與楚國聯姻,即便是“四貴”被驅逐,華陽夫人在孝文王和莊襄王執政的四年時間裡,也依舊很有話語權。哪怕是秦國挑選王位繼承人這種大事上,也能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如果朝堂之上沒有宗族力量,恐怕說了也很難被接納聽信,只不過沒有囂張到影視劇上演的宮變那麼誇張。

在平定來嫪毐的叛亂時,昌平君、昌文君就跟隨呂不韋一起出兵,作為楚人,昌平君後來甚至官居秦國丞相,足可見楚人在秦國的地位。

楚系外戚勢力在秦國政壇盤桓已久,可謂根深蒂固。想要滅掉楚國,就先要從剷除秦國內部的楚系勢力開始,以防他們從中作梗。

華陽太后去世後三年,昌平君被貶楚國舊都郢陳。

秦王政二十二年,昌平君起兵造反,並被擁立為楚王。經過兩年抗爭,最終以兵敗被殺告終,至此楚國徹底滅亡。

大秦賦:楚系勢力把持秦國多年,為何最終落得滅國收場?

三、楚系隕落

楚國雖滅,但楚系勢力卻沒有隕滅。幾百年的聯姻令秦國朝堂上的楚國勢力,盤綜錯雜。秦始皇長子扶蘇,作為楚系勢力最後一枚政治棋子被推了出來。

陳勝吳廣起義,打著扶蘇和項燕的旗號反叛秦朝。作為楚國大將,項燕曾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名言。

按理說,他作為楚國名將,扯他的大旗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為什麼還要加上扶蘇呢?這未免有些風馬牛不相及。

可真是這麼個奇怪的點才說明問題,扶蘇作為秦始皇嫡長子,身上卻流淌著楚國人的血!

而且,扶蘇之所以會接到詔書要求自殺,就真的自殺,也說明他知道即便是不主動赴死,楚國血統也會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棵稻草,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楚系勢力曾在秦國權勢滔天,最終卻落得滅國的下場,不能不讓人為他們掬一把辛酸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