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春雨添憂愁,英雄失路可奈何

我喜歡陸游。這是源自少年時的一種喜歡,還記得吟誦“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的感覺。那種“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的英雄氣慨總讓年少的我莫名的激動。只是,今天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卻讓我看到了詩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臨安春雨添憂愁,英雄失路可奈何

寫這首詩的時候,陸游已經六十多歲。壯志未酬而年華如水,暮然回首,白髮如霜!——時間和現實還能留給他多少施展報負的機會?這次來到臨安,雖然壯心未死,但宦海沉浮多年,慣見了風霜,他隱隱感到此次入朝,很可能又會是一次失望而歸。

事實也是如此,雖然他直言上書,但覲見之後,宋孝宗於延和殿勉勵他說:“

嚴陵山青水美,公事之餘,卿可前往遊覽賦詠

。”宋孝宗只是把他當作一個詩人,僅此而已。

臨安春雨添憂愁,英雄失路可奈何

現實無情冷雨與火熱的報國情的之間的劇烈矛盾與衝突,必然讓他的內心充滿了憤懣與不甘,無盡的痛苦撕咬著他的靈魂。終於意志堅定的他,內不免也生出些許軟弱與孤獨,生出幾分退隱之心。在小樓之等待召見的日子裡,靜極無聊之際,陸游揮筆而就: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臨安春雨初霽

可是令人訝異的是,陸游這首百無聊賴之際寫出的,有些怨謗之意的詩,據說傳入禁宮之後,那位已經做了太上皇宋高宗趙構竟然大為欣賞,尤其對“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一句,更是推崇備至!

如果單看這一句,的確很好,充滿無限的想象空間。前句的一個“聽”字,就讓那“潤物無聲”的春雨,不僅有了形,還有了聲響佇立窗前:淅淅瀝瀝的雨聲輕輕傳入耳際。嘀嗒嘀嗒的聲響裡,小樓是那樣的靜謐美好。這雨不是“

巴山夜雨漲秋池

”的悽苦,也不是“

天街小雨潤如酥

”的愜意,有著別樣的寧靜與安詳。由此推之,同樣沉浸在這春雨之中,夜色中的臨安城,又是怎樣的靜寂與美好呢?

臨安春雨添憂愁,英雄失路可奈何

緊接著“深巷明朝賣杏花”一句,又為臨安城添上了色彩,點染了生活的氣息,慢慢鋪開了一副畫面:天亮之後,當深巷中悠悠傳來賣花郎撲賣杏花的吆喝聲。這一刻,臨安城彷彿突然醒了,處處繁華盛開,人潮湧動——有宋一代,城市經濟繁榮,在開封、臨安這樣的大都市形成了市民階層。加之唐宋時期有簪花的習俗,男女老少閒來都喜歡買上幾朵鮮花,自然而然帶動了各地花市。

臨安春雨添憂愁,英雄失路可奈何

這一句從“深巷”出發,從“賣杏花”這一行為,讓人自然而然聯想到的臨安城中花市。楊萬里就曾這樣描繪當時花市的繁榮與熱鬧:“

清曉肩輿過花市,陶家全圃移在此。千株萬株都不看,一枝兩枝誰復貴。平地拔起金浮屠,瑞光千尺照碧虛。乃是結成菊花塔,蜜蜂作僧僧作蝶。菊花障子更玲瓏,生採翡翠鋪屏風。金錢裝面密如積,金鈿滿地無人拾。

”一句之中,黑與白,靜與暄、由點及面,臨安城無盡春色,臨安居民富足的生活展現淋漓盡致。

連起來讀,不知不覺的會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來,仔細想想真有些異曲同工的味道:“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彷彿正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最好的註解;“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又彷彿是“深巷明朝賣杏花”的最佳翻譯。

臨安春雨添憂愁,英雄失路可奈何

於是乎,時空彷彿這裡交錯,那明天的臨安城,彷彿就好似兩三百年前的錦官城,繁花似錦,春意盎然,人潮湧動;或許,讀著讀著,你還會想起韓竑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這一刻臨安又似“

時唯春日,地屬都城,春深如海、飛花撲面的春日長安

”,是那樣迷人。

或許,這般人如潮,花如海熱鬧景象,正是多年來在金國的威脅下,偏安一隅的宋高宗想看到的吧。是呀,“如此盛世”,對於同樣進入人生暮年的趙構來說,也僅僅只在年青的時候,在都城汴京見到過。那時面對金國威脅,他還敢挺身而出,隻身入虎穴。那時的宋朝,經過了王安石變法,國力恢復,經濟繁榮。雖然有新舊黨爭不斷地消耗著宋朝的力量,但依然是世界上有數一數二的大國。

可是靖康之後,一切都變了。二聖被擄,生靈塗炭,國家淪陷。自己也曾經在金兵追殺之下,不得不逃到了海上,甚至因此驚嚇到失去了生育能力。雖然千辛萬苦,甚至不惜卑躬屈膝,痛殺將領,一世罵名。好不容易站穩了腳跟,建立了南宋,保住了半壁江山,可其中滋味又何人可以與說。

臨安春雨添憂愁,英雄失路可奈何

所以,當他看到了這首詩的時候,選擇性忽略了其他詩句,忽略了詩句整體所表達的意思。他已經不願,也不想再去聽那些呻吟,看那些悲慘,理那些呼號。他要重溫舊夢,時間已不允許他再做些什麼,他也不願做。他要用這樣的詩句,用這表面的繁華吧,掩飾“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破國景象。他要在他的晚年,在這樣的詩句中去麻痺自己,為自己一生“功業”添些光彩……

世事就是令人發笑:作者與讀者之間就這樣詭異的聯絡起來。陸游雖然報國無門,寫詩以慰其心;宋高宗趙構在苟延殘喘中,渴望從詩中覓一些安慰。讓我們後人讀到不禁唏噓。

編 輯|寧詩雨

作 者|行雲君

總編輯|程 莊

總 監|吳劍飛

出 品|銅聲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