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禍者必誅——七國之亂中造反諸王的下場

七國之亂,指的是

漢景帝

前三年(不是前元三年,而是前三年,漢景帝在位時三次改元,但是沒有建立年號,稱前、中、後某年)正月,因漢景帝採用御史大夫晁錯之策,對國內諸侯王實行“削藩策”,導致漢宗室諸侯王:吳王

劉濞

、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國諸侯王起兵,號稱“清君側、誅晁錯”,舉兵西向,反叛作亂的事件。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敘述七個叛亂的諸侯王最後的下場,而不是七國之亂前後事情經過,所以這裡不再對於漢室平定七國之亂經過加以詳細敘述,而著重介紹七王身份,以及最後的下場,及諸王國的結局。

一:吳王劉濞;

劉濞,是高皇帝劉邦次兄合陽侯(代頃王)劉仲(喜)次子,二十歲就跟隨叔父劉邦出征叛亂的淮南王英布,立有功勳。

擊滅英布的叛亂,是高帝劉邦最後一次親自率軍出征。此時的高帝已垂垂老矣,而且傷病纏身,自知命不久矣,又加上在平定淮南叛亂時,親眼所見吳地人強悍好勇、輕佻不服管教,如果沒有成年藩王鎮守吳地,恐怕日後變亂再起。

高帝本來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王,駐守吳地,但是最大的兒子劉肥已經封齊王,就封更加重要的齊地;次子劉盈為太子,不可能前來;三子劉如意以下,都是未成年的少年,強行封藩吳地,也不能壓服吳人。其餘諸子侄後輩,只有劉濞年紀適合,而且立有戰功,於是高帝決定立劉濞為吳王。

首禍者必誅——七國之亂中造反諸王的下場

點選載入圖片

在授予劉濞吳王印冊時,高帝觀察劉濞有掩飾不住的驕橫之氣,並隱隱顯露反色,心裡十分後悔。

但是冊禮已成,無法收回,無奈之下,高帝只得令劉濞跪在自己面前,手撫其背,告誡說:“勿使反!”劉濞驚懼不已,汗流浹背,叩首回答:“不敢!”

一語成讖,四十二年後,因長期以來吳國與漢室朝廷的矛盾愈積愈深,在“削藩令”之下終於徹底破裂,吳王劉濞釋出詔令:“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與寡人比,下與少子等者,皆發!”聚集吳國男丁二十萬,舉兵作亂,反叛漢室。

而後,漢軍在周亞夫率領下出徵,又有漢景帝親弟梁王劉武全力協助配合,最終三個月就擊敗作亂的

吳楚

叛軍。吳王劉濞軍隊喪失殆盡,只帶了數千親衛倉惶逃走,退往東越國駐紮,企圖尋求東越幫助,整頓殘軍,再次作亂。

漢室聞報劉濞逃亡東越,於是暗地裡以重利誘惑東越王,要求其誅殺劉濞。於是東越王以勞軍、商議軍事的名義,騙劉濞出營,趁機斬殺劉濞,並盡殺其殘軍,事後獻劉濞首級於漢。

平定叛亂後,朝廷廢除吳國,分其地為丹陽、豫章、會稽三郡。

吳王劉濞出處心積慮,積蓄力量,自以為準備了三十餘年,萬事俱備,所以敢於首先作亂。沒想到還是大敗虧輸,身死國滅,致使後人恥笑。

二、楚王劉戊;

劉戊,高皇帝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遊)嫡孫,楚夷王劉郢客之子。為人輕薄無禮,喜好淫樂。

漢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太皇太后薄氏去世,天下諸郡國都要服國喪,而身為楚王的劉戊卻絲毫不把國喪放在心上,飲酒作樂,導致被人告發。

御史大夫晁錯按漢律建議景帝誅殺劉戊,以正國法。景帝考慮到親戚情面,沒有殺劉戊,只是削楚國東海郡作為懲罰。

劉戊被削土後,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怨恨朝廷,遂與吳王劉濞勾結通謀,準備作亂。劉濞起兵後,劉戊殺害規勸其不要反叛的楚相張尚、楚太傅越夷吾,響應劉濞,起兵反叛。劉戊出兵後,聯合吳軍進攻梁王劉武封地,被梁軍與後續趕到的漢軍阻擋,無法取得進展,長達三個月,叛軍銳氣大失。此後漢將周亞夫斷絕叛軍糧道,使得吳楚聯軍疲勞飢餓,士氣低落,被漢軍趁機突襲,大敗潰逃。

劉濞見無法挽回敗局,於是丟棄軍隊,率數千人潛逃。劉戊志大才疏、不能收集潰軍,見大勢已去,絕望之下於軍中自殺。

首禍者必誅——七國之亂中造反諸王的下場

點選載入圖片

平叛後,景帝鑑於楚國是楚元王劉交的封國,而楚元王、楚夷王父子皆是好文有禮之人,謙遜平和,楚國不應為不孝子孫劉戊所累而廢封。於是改立楚元王第三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延續楚元王的祭祀血食。

楚王劉戊賴父祖餘蔭,得以成為尊貴的諸侯王,但是志大才疏,又貪圖享樂,利令智昏之下起兵作亂,最終喪命。幸好楚國宗廟有兩代賢王護佑,才能血食不絕,不然劉戊罪過更大。

三、趙王劉遂;

劉遂,是高皇帝劉邦第六子趙幽王劉友的長子。高後七年(前181年),趙王妃呂氏嫉妒趙王劉友寵愛其他姬妾,慢待自己,因此向呂太后誣告趙王謀反。呂太后大怒,把趙王劉友召進京,軟禁並斷絕食物,導致劉友餓死,死後諡號“幽”。

劉友死後,呂太后將趙國封給自己的侄子呂祿,而趙幽王的兒子劉遂則勉強偷生,於趙地生活。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太后去世,諸呂被誅滅,代王劉恆被迎立為皇帝。死裡逃生的劉遂被封為趙王。

漢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劉遂因為犯法,導致趙國常山郡被削去,所以氣憤難平。正好此時吳楚聯軍起兵反叛,於是劉遂立即響應,並殺死勸阻的趙相建德、趙內史王悍,封鎖趙國邊境,遣使聯絡匈奴,意圖引匈奴內犯,以待吳楚聯軍擊敗漢軍後,南下內地。

劉遂起兵後,漢朝廷立即以曲周侯酈寄率軍出征趙國,攻擊叛亂的趙軍。趙軍被漢軍擊敗,於是放棄邊界退保國都邯鄲,依仗地利與漢軍相持七月之久。

即使在吳楚兵敗梁地、匈奴獲知叛軍兵敗也放棄入寇、趙國內外援全部斷絕的情況下,劉遂也不肯投降,繼續頑抗。

首禍者必誅——七國之亂中造反諸王的下場

點選載入圖片

漢軍大將欒布在攻破齊地四國叛軍後,回師趙國,與酈寄合兵一處,圍困趙都邯鄲,並引水淹灌邯鄲城。邯鄲最終被洪水塌壞城破,漢軍入城,叛軍再也不能堅持,紛紛投降,劉遂自知不能倖免,於是自殺。

戰後,朝廷分趙國為邯鄲、清河兩郡。漢景帝前五年(前152年),以皇子劉彭祖為趙王,將邯鄲郡轄地改為趙地,重建趙國。

劉遂幼年坎坷,大難不死後得以封王,本應對漢室朝廷感恩戴德。但其自私刻薄,為私利不顧國家,悍然起兵反叛,並意圖勾結匈奴入寇,最後陰謀破裂,死有餘辜。

四、齊地諸王: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闢光、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王劉賢;

齊地四王,都是高皇帝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的兒子,膠西王劉卬為第八子、濟南王劉闢光為第六子、膠東王劉熊渠為第九子、甾川王劉賢為第七子。

因為叛亂四王都是封在齊地,都是親兄弟,又是同時出兵,攻擊同為親兄弟、但是沒有響應作亂反而堅守國都的齊悼惠王劉肥第四子齊王劉將閭,所以在這裡合為一篇,加以介紹。

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太后去世後,諸呂被誅滅,其中時任齊王劉襄出了大力,功勞顯赫,本以為自己可以以高帝長孫的身份,名正言順地繼承帝位。

但是諸老臣經過謀劃,認為齊王為人輕浮,而外戚家狠辣,如果立齊王,則呂氏之禍難免不會再現。而高帝第四子代王劉恆,在高帝目前所存諸子中最長,性格溫和謙厚,母家也沒有勢力,選他繼位則大臣們十分放心。

於是代王劉恆幸運地越過侄子齊王劉襄,繼承皇位,即漢文帝。

沒有得到皇位的齊王劉襄悻然撤兵,迴歸齊國,並因此抑鬱成疾。雖然漢文帝將呂后時期自齊國割走的琅琊、城陽、濟南三郡歸還劉襄,也沒有能夠減輕劉襄的心病。

首禍者必誅——七國之亂中造反諸王的下場

點選載入圖片

漢文帝前元年(前179年),齊王劉襄鬱鬱而終,諡號“哀”,即齊哀王。子劉則繼位。

漢文帝前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去世,諡“文”,稱齊文王。因劉則無子,所以漢文帝將齊悼惠王諸子中當時尚在世的六人同日封王,以齊地諸郡封諸王。

這也是齊、膠西、膠東、濟南、甾川諸國的由來(還有濟北國,濟北王劉志為齊悼惠王第五子,因不牽扯到作亂諸國,所以在本篇中略過)。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漢朝廷削吳、楚、趙諸國封土,引發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舉兵作亂。

而膠西王劉卬,因為過失,也在此次削藩中被削膠西國六縣,所以暗地裡心懷怨望、有謀反之心。此時聞聽吳楚趙諸國舉兵叛亂,膠西王劉卬大喜過望,主動聯絡吳楚叛軍,與之同謀,並去信約濟南、膠東、菑川、齊、濟北諸王,同時起兵作亂。

齊地諸王,雖然被漢文帝封王授土,成為諸侯,但是一直以來,對於齊哀王劉襄未能繼承帝位始終耿耿於懷,認為以齊悼惠王、齊哀王高皇帝長子長孫身份,卻被漢文帝以庶四子的倫序搶去皇位,導致齊地諸王不能成為帝系,損失利益極大。

而齊地諸王就封藩土,均是割原齊國所轄郡縣而來,實際上齊國已經被“削藩”、“裂土”,這也是以膠西王劉卬為首的齊地諸王所不能忍受的。

於是,漢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在吳楚趙起兵後,按捺不住的膠西王劉卬主動牽頭,聯絡齊地其餘五國,約定一起舉兵,配合吳楚趙三國,西向攻擊漢軍。

但在約定舉兵後,之前原定參與作亂、後發覺事情不妙、於是退出反叛計劃的齊王劉將閭拒不出兵,並堅守齊都臨淄,阻礙其餘諸國進兵。而濟北王劉志則被忠於漢朝廷的濟北國郎中令謊稱徵集軍隊,趁機獲得濟北國調兵虎符,掌握兵權後軟禁濟北王,約束濟北國軍隊,使得濟北國未能參與作亂。

首禍者必誅——七國之亂中造反諸王的下場

點選載入圖片

剩餘四國:膠西、膠東、濟南、甾川,見計劃還沒有發動就幾乎失敗,惱羞成怒之下,顧不上配合吳楚聯軍,聯合起來,發兵臨淄,攻擊“背信棄義”的齊國。

面對四國聯軍,齊王劉將閭首鼠兩端,一面派人向漢廷求救,一面暗中與叛軍聯絡。諸王因念齊王也是親兄弟,所以沒有下死手,導致臨淄三月也沒有被攻克。

而漢軍這邊,已經擊破吳楚聯軍,劉濞潛逃,劉戊自殺。於是漢將欒布率領漢軍,東進齊地,與漢將弓高侯韓頹當所率後繼援兵會合,攻擊四國叛軍,在臨淄城下大破叛軍,解圍齊國。而四國叛軍得知吳楚已經失敗,希望破滅,只得被迫撤回本國。

膠西王劉卬退兵回國後,才開始後悔,懊惱不應為吳楚叛亂所蠱惑而起兵作亂,但為時已晚。膠西太子劉德,心猶不甘,還想繼續再戰,對父親建議偷襲漢軍,如果不成,再逃到海上去。

劉卬心會意冷,對戰勝漢軍已不報任何希望,所以拒絕了劉德的建議。

在漢軍尾隨而至膠西國後,準備發起進攻後,劉卬出城向漢軍投降。漢軍主將韓頹當向膠西王出示漢景帝的詔書:“王其自圖。”膠西王嘆息著說:“如卬等死有餘罪。”隨後自殺而死,而膠西太后、太子、王室諸人等皆因謀反而死,膠西國被平定。

首禍者必誅——七國之亂中造反諸王的下場

點選載入圖片

一同作亂的濟南王劉闢光、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王劉賢,在撤軍回國後,對於追至國內、堅決平亂的漢軍,採取了頑抗到底,拒不投降的死硬對策,從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漢軍各個擊破,劉闢光、劉雄渠、劉賢都被漢軍斬殺,齊地叛亂被徹底平定。

平定齊地後,漢景帝廢黜作亂四王封爵,以膠西國改封皇子劉端,為膠西王;改膠東國為膠東、東萊兩郡,封皇子劉徹(即日後的漢武帝)為膠東王;廢濟南國為濟南郡,收歸朝廷;改封沒有參與叛亂的濟北王劉志為甾川王,移封甾川國。

透過一系列調整,漢朝廷終於完全掌控了齊地,齊悼惠王一系徹底被邊緣化,再也無法興風作浪。

齊地四王,因為不滿足於現狀,對於皇位沒有落在自己一系而怨恨數十年,絲毫沒有感恩於漢文帝的寬宏,主動授予諸兄弟王爵的恩德,在吳楚趙起兵時,鋌而走險,意圖獲取更大利益,結果雞飛蛋打,竹籃打水一場空,齊悼惠王后裔因此損失大半,實在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