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丹家葛洪:世界上最早記錄天花、鉤體病、恙蟲病、結核病的人

葛洪的最大貢獻是誰

葛洪在煉丹術方面的學術貢獻是很大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煉丹家。而他在醫學方面的貢獻也是很大的,是東晉時期傑出的醫學家。

葛洪在醫學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流落各地時,廣泛蒐集奇方、異方、遺方,然後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編次,整理為100卷,名為《玉函方》,可惜這本書失傳了。葛洪還著有《肘後備急方》,又名《肘後救卒方》。

後來陶宏景對《肘後備急方》進行增補,改名為《肘後百一方》。金代的楊用道又將《肘後百一方》再度修訂整理,更名為《廣肘後備急方》8卷,流傳至今。“肘後”意為可攜帶在胳臂肘後面,“備急”意為用於急救病人,可見《肘後備急方》是中國最早的“急救手冊”。

煉丹家葛洪:世界上最早記錄天花、鉤體病、恙蟲病、結核病的人

葛洪在傳染病學、寄生蟲病、症狀學、治療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他的許多有關傳染病的記載,在我國醫學史上是首次記錄,有的還是世界醫學史的最早記錄。

第一、在傳染病學方面的成就。東漢的張仲景的《傷寒論》總結了當時在發熱性傳染病方面的成就,為人們所推崇和遵循。但葛洪認為,張仲景的診療系統並不適用於窮鄉僻壤,他的傷寒學體系不能適應全部發熱性傳染病的診治。葛洪指出,古代治療傷寒的黃麻湯、桂枝湯等20多張方子,都是大的藥方,複雜難備,他設計了一些簡便易行的有效醫方,適應於窮鄉僻壤的需要。

熱性傳染病過去都歸入傷寒,認為是傷於寒邪,並且有“冬天傷於寒氣,春天必有溫病”之說。而葛洪的理論是“癘氣”加上“鬼毒相注”,他認為熱性傳染病是“溫病”。他雖對“癘氣”沒有深入論述,但已跳出了傷寒學說。後來中醫認為,癘氣是指有強烈傳染病的病邪,包括一切瘟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是透過空氣與接觸傳染,癘氣有多種,不同的癘氣可引起不同的疾患。

葛洪的學說到明代時,發展成“癘氣說”和“雜氣說”,建立了溫病學派的新學說。葛洪的“癘氣”開了溫病學的先河。他提出的“相注”概念,是指由“癘氣”導致的病症,可互相傳染,實際是提出了傳染病的概念。葛洪在傳染病學的貢獻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最早記載天花。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有一年,曾有一種傳染病流行,發病時,病人頭面起皰瘡,隨後遍及全身,開始是小紅點,不久成為白色膿包,一碰就破,皰瘡一邊長一邊潰爛,引發高燒,病人大多死亡,活下來的人,面板上留下一個個小黑瘢,一年後黒瘢才變成和面板一樣的顏色。他描述的這種病,正是後來所說的天花。西方認為,阿拉伯醫生雷撒斯最早記載了天花,其實,他比葛洪要晚500多年。

煉丹家葛洪:世界上最早記錄天花、鉤體病、恙蟲病、結核病的人

二是記載了流行性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葛洪記載,有一年,出現一種渾身發黃的病。起病時,病人覺得四肢沉重,精神不振,雙眼發黃,不久,黃色遍及全身,並有全身出血的現象,可致人死亡。這就是後來的流行性鉤端螺旋體病。1886年,德國醫師外耳曾描寫一種流行性急性傳染性黃疸病,臨床症狀為驟起的寒戰發熱、全身無力、黃疸、出血、肝、脾腫大及腎功能衰竭等,他的發現要比葛洪晚1500多年。

三是記載了黃疸性傳染性肝炎。《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比歲又有膚黃病,初唯覺四體沉沉不快,須臾,見眼中黃,漸至面黃及舉身皆黃,急令溺白紙。紙即如柏染者,此熱毒已入內,急治之。”“黃汁者,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得汗,汗出如黃柏,汗油,大汗出。”

這種周身發黃,胸部脹滿,四肢腫脹,有時出汗也是黃色的症狀,就是現在的黃疸性傳染性肝炎,葛洪在書中收集了一些治療膚黃病的方子。今天人們知道,黃疸性傳染性肝炎起病時患者常感畏寒、發熱,體溫38℃左右,少數患者可持續高熱數日。更為突出的症狀是全身疲乏無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尤其厭惡油膩食物,上腹部堵脹滿悶,尿黃似濃茶水,大便較稀或便秘。主要是透過消化道傳染。

煉丹家葛洪:世界上最早記錄天花、鉤體病、恙蟲病、結核病的人

四是記載了恙蟲病。在《肘後備急方》中,葛洪記載道:“山水間多有沙蝨,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蟲在水中,著人身,及陰天雨行草中,亦著人。便鑽入皮裡……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後,令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

這種沙蝨病的病狀是:沙蝨鑽入皮內,面板出現紅點,豆黍米粟粒般大小,摸之如刺痛。3天后,全身疼痛發燒,關節疼痛,此後皮膚髮瘡結痂,重者致人死亡。所記載的發熱、皮疹、焦痂及得病經過等,與恙蟲病相同。過去認為,日本人橋本伯壽1810年最早報道恙蟲病,病名為“都都瓦”,實則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五是記載了結核病。葛洪曾記述一種屍注病:“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恍恍、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覺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屍注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常覺廢,每節氣改變,輒致大惡,此一條別有治後熨也”。他對這種病的描述,是典型的結核病。

煉丹家葛洪:世界上最早記錄天花、鉤體病、恙蟲病、結核病的人

第二、在寄生蟲病方面的成就。葛洪曾記述兩種極小的醫學昆蟲,一是沙蝨、一是疥蟲,還記述了血吸蟲病。

前面恙蟲病提到的沙蝨,屬恙蟎科,它是一種只有針尖大小的傳播疾病的醫學昆蟲。葛洪在《抱朴子·內篇》提到,沙蝨“其大如毛髮之端”,在《肘後備急方》中說:用針從面板裡把沙蝨挑出,它的形狀與疥蟲相似,把它放在指甲蓋上,映著光可看到它在動。這說明,葛洪已經知道了沙蝨與疥蟲的形態。過去認為疥蟲是阿拉伯醫生阿文佐亞發現的,其實比葛洪晚

800

多年。而恙蟎才是近代發現的。

血吸蟲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體肝門脈血管系統中的寄生蟲。《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中溪毒、射工、蜮等病,人在溪水中或溪邊受感染。

“初得之惡寒,頭微痛,目注疼,心中煩懊,四肢振淅,骨節皆強。筋急,但欲睡,旦醒,暮劇。手逆冷,三日則復生蟲食下瘡,不痛不癢不冷。人覺視之乃知,不即療。過六七日下部膿潰,蟲食五臟,熱極煩毒。注下不禁,八九日,良醫不能療,覺得急,當深視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為陽毒,最急。若瘡如蠡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要皆煞人。”

他所描述的病症,起初可有惡寒發熱,面板上有小皰,並可引起皰痢,即發熱頭痛,四肢煩懶,並有大便下痢的症狀,與現代描述的血吸蟲病(急性期)相似。

第三、在症狀學方面的成就。前文對天花、黃疸性肝炎、結核等症的描述,已突顯了葛洪在症狀學方面的成就。葛洪對腳氣病的認識也很準確。他認為,腳氣病首先是在嶺南、江東等地發現和流行的。開始時,病來得較慢,雙腳發麻、微微脹痛,隨後,雙腿乏力,小腿浮腫,腹部脹滿。也可侵犯腹部,導致死亡。

這與現代所說的乾性和溼性腳氣病吻合,溼性腳氣病主要表現為腿腫發麻;乾性腳氣病又稱心臟型,雖無水腫,但侵犯心臟後會死亡。在腳氣病的治療方面,他提出用大豆、小豆、牛乳、蜀椒、茵芋、細辛、乾地黃、防風、附子、松節、松葉等來治療,效果較理想。

葛洪還記載一種“角弓反張”症狀,患此症後,全身肌體強直痙攣,尤其背肌收縮,頭頸極度向後彎曲,而軀幹向前成弓形的狀態,故稱“角弓反張”。與現代所說的破傷風類的角弓反張,顏面肌肉痙攣,面若苦笑的病症相同,伴有頭痛,惡寒發熱,牙關緊閉,舌強口噤,舌紅苔黃等症候。“角弓反張”一詞沿用至今。

煉丹家葛洪:世界上最早記錄天花、鉤體病、恙蟲病、結核病的人

第四、在治療學方面的成就。葛洪提到過治療狂犬病的方法。在被猘犬(即瘋狗)咬傷後,病人非常痛苦,不能受一點刺激,聽見一點響動,就會抽搐痙攣,甚至聽到倒水聲也會抽風,所以有人把瘋狗病又叫做“恐水病”。

葛洪提出“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這種取瘋狗腦髓敷傷處治療的效果,雖有待證實,但符合“以毒攻毒”的治療思想,是難能可貴的。葛洪治療狂犬病方法,是免疫治療思想的萌芽,葛洪是我國中醫免疫學的先驅。

葛洪還提到過用青蒿治療寒熱諸瘧,其法是將“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葛洪還提到用青蒿治療骨蒸,先用它與童子便相和火煎,在配其他藥。用青蒿治療蜂蜇,將青蒿嚼爛,然後敷在患處。現在研究表明,青蒿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瘧、抗寄生蟲、抗腫瘤、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並有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葛洪還大量記錄各種食物、藥物中毒的治療方法、捏脊療法、食道異物療法和一些急救方法等,他的診療思想和方法技術,對中醫的發展起著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