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辯“心”,阿難說比心在根塵之中,此言論又當如何?

學習領悟佛法的緣起是為了明白自己,為了搞清楚自己這顆妄動的心,尤其是如今這個物質生活看似豐富的時代裡。精神無所寄託,作為年輕一代人,看到不少人被物質侵蝕了本來面目,被慾望迷失了本心,感到對生命的不珍惜。同時自己既然能意識到,所以或多或少也沉浸在其中,世俗人嘛,執著身邊種種假相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這個時代又引進西方的科學文化,導致年輕一代腦子很靈活,遊戲玩的特別好,但這“心”卻殘缺了。

第六次辯“心”,阿難說比心在根塵之中,此言論又當如何?

所以本人自發的尋找根本答案,就是這樣的緣起。接觸世界各類思想家的學說發現西方的哲學從邏輯上或許能夠解釋一些我們所認為的事情,但不究竟,唯有我國古代這個“道”是最為究竟的法門。當我發現了這個東西之後想要得到它,然而卻發現很難搞清楚它,摸索了很長時間,近些年接觸了佛法明白想要搞清楚“道”首先得明白這“心”。

第六次辯“心”,阿難說比心在根塵之中,此言論又當如何?

正如《金剛經》裡一句話“應無所往而生其心”,這“心”該這樣才能生出來,具體方法還得假借文字語言,從《楞嚴經》中找到答案。《楞嚴經》借阿難尊者的緣起給眾生講這“心”在哪裡,開始的七處證心就是阿難尊者的七次報告,然而釋迦牟尼卻總說“無有是處”。

第六次辯“心”,阿難說比心在根塵之中,此言論又當如何?

阿難尊者說這心在身內,在身外,潛在眼睛根裡面,又說在暗處則藏,有竅處則明,還說心是整合起來的,在隨所合處,第六次則認為心在根塵之中。所謂根塵之中就表示在我們身體中間,佛對比又用辯證的方法做出一些推斷。

如果說這心在身體中間,那麼具體在哪一處呢?在哪一處都不能算作中間,因為有相對的概念存在。阿難對佛說不是這個意思,接著講起唯識的知識來,阿難說眼識在同外界作用時產生的投影成為我們看到的“相”,這個中間作用是我所認為的心在中間呀。

第六次辯“心”,阿難說比心在根塵之中,此言論又當如何?

佛對阿難說這心若在根塵之中,根就是眼根處,塵就是外界環境,兩個對立面,這兩者兼顧還是不兼顧呢?若是兼顧,眼睛是有知之體,看到的東西是固定的,塵是無知之物,隨時在變化,心如果在這兩者中間那得亂成什麼樣。若是不兼顧,眼睛看不見外界環境的變化,心都不能作用了,這個道理成立嗎?阿難又被駁了。

第六次辯“心”,阿難說比心在根塵之中,此言論又當如何?

依我看來,眼睛是五蘊中的一個,同“塵”連線的中轉站,若是心在這中轉站這裡,萬一中轉站不作用了,難道心就沒了嗎?即使身有殘疾但靈魂可健全的很,即使身體完好,靈魂有缺的也不是不存在,所以阿難認為“心”在這裡不合理。

第六次辯“心”,阿難說比心在根塵之中,此言論又當如何?

到現在阿難已經舉了六處,看似都有道理,但這些都是外道,仔細的推敲就發現其不究竟,最後阿難又說出一處,之後接著分析,先把握住這“心”的住所,接著在好好修行,找到合適自己的法門,把“心”安好,這樣就“上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