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換了4個政權,大理國立國前的歷史就是一部世家大族鬥爭史

公元902年,在中國唐王朝走向末路的同時,在中國西南有個政權也敲響了最後的喪鐘,它就是南詔。

自此之後,在短短35年間,這片地方換了四個政權,直到大理國建立,才終結了政權短命的宿命。

這35年間一共更替了哪些政權,他們又是怎麼覆滅的呢?為什麼大理國的統治能夠穩固?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簡單介紹南詔末年到大理國建國這段時間不長卻異常動盪的歷史時期。

35年換了4個政權,大理國立國前的歷史就是一部世家大族鬥爭史

南詔滅亡至大理建國

在公元9世紀末期,位於我國雲南及周邊部分地區有個南詔政權,這時候已經走到了國家的末期,南詔的幾任君主多荒淫無道、不休德政,以致民怨沸騰。

作為統治集團的蒙氏,實力開始逐漸衰退,同時有六大家族在這一時期開始膨脹,他們是鄭氏、楊氏、趙氏、段氏、董氏和高氏。

902年南詔清平官(相當於宰相)鄭買嗣篡蒙自立,建“大長和”國。

20多年後,即928年,楊氏勢力的楊幹貞又篡鄭,扶趙善政當皇帝,建立“大天興”國。十個月後,楊幹貞乾脆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大義寧”。

公元937年,段氏的代表段思平在多方勢力的聯合下起兵,與楊氏爆發戰爭,最終大敗楊氏,建立了大理國。

35年換了4個政權,大理國立國前的歷史就是一部世家大族鬥爭史

鄭氏建立“大長和”國

在南詔末期,六大勢力中鄭氏先祖在公元8世紀就當過南詔宰相,之後成為世家大族,到鄭買嗣時,任清平官侍中,得到了南詔皇帝的寵幸。

當時南詔皇帝蒙隆舜“巡幸無度,留鄭買嗣守國,遂專政柄”。

蒙舜華繼位後,鄭買嗣被奉為國老,一切大事都聽他的。

權利就是把殺人刀,鄭買嗣權利越大,慾望也就越大,漸漸地他不再滿足於當權臣。

於是在902年鄭買嗣“殺蒙氏親族八百人與五華樓下”,建立了鄭氏的“大長和”國。

不過鄭氏能夠篡位,不僅僅是鄭氏一家的能力,他一開始也聯合了楊氏、趙氏,得到了高氏、董氏的支援。

可是屠殺蒙氏宗族引起依附於蒙氏的滇東三十七部叛亂,為了安撫這些部族,鄭買嗣誅殺楊氏代表楊登,由此導致鄭、楊兩家決裂,為後來楊氏篡鄭埋下禍根。

皇位傳到鄭隆亶時,雖然鄭氏採取多種手段,宣揚佛教,發動對外戰爭,又聯絡前蜀、南漢,但這些都沒有改善國家經濟,百姓依然生活困苦,民族矛盾依舊尖銳。

此時其他的氏族大家漸漸看到了國家改姓的希望。

35年換了4個政權,大理國立國前的歷史就是一部世家大族鬥爭史

短命的“大天興”政權

在“大長和”的內困外擾下,公元928年,劍南節度使楊幹貞藉故入朝,殺了最後一任“大長和”皇帝鄭隆亶,但擔心鄭氏勢力不服,便立趙善政為帝,建立“大天興”國。

趙氏是滇中舊族,漢晉之際已經成為大族,在南詔時就是貴胄,趙善政在“大長和”時又是清平侍中(相當於副宰相)。楊幹貞立趙善政為帝正好堵住鄭氏的嘴,也拉攏了趙氏一族。

不過,趙善政的“大天興”只存在了不到一年就被楊氏篡奪,這都是趙善政作的。

他一方面受制於楊幹貞,另一方面又不想當傀儡皇帝,所以做出了一連串愚蠢的動作。

先是在楊氏的授意下,“盡誅鄭氏子孫”,不但大傷鄭氏元氣,也徹底失去了鄭氏殘餘勢力的支援。

而楊幹貞正好讓他做惡人,自己從中獲益。

隨後趙善政又自認為出身特殊,並不過於感恩楊氏,楊幹貞看到推出這個皇帝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乾脆率兵進入京師,推翻了趙氏統治,自己建立“大義寧”。

35年換了4個政權,大理國立國前的歷史就是一部世家大族鬥爭史

矯枉過正的“大義寧”

楊氏和趙氏一樣也是滇中舊族,世代在南詔、大長和朝中多有高官,在推翻趙氏統治過程中,楊幹貞也得到了其他氏族的支援。

可在建立政權之後,楊幹貞“貪暴特甚,中外鹹怨”(《南詔野史》),沒多久被弟弟楊詔趕跑。

楊詔雖然勵精圖治,但猜忌寡恩、貪虐嗜殺。

他鑑於“大長和”和“大天興”的教訓,對其他幾方勢力大加排斥和打壓,這引起各方的不滿。

恰好在這時期,段氏出了一個傑出人物段思平,他開始了推翻楊氏的努力。

35年換了4個政權,大理國立國前的歷史就是一部世家大族鬥爭史

大理段氏立國

段氏原為武威人,曾有先祖做到了南詔的清平官。到段思平時,雖然風光不再,但他靠著自己的戰功做到了通海節度使。

他早就對楊氏的統治不滿,秘密積蓄力量。

為了充實自己的實力,他秉承著“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籠絡董氏、高氏、趙氏等,即使是楊氏本身也有一部分人投靠段思平。

除此以外,段思平還取得了滇東三十七部的少數民族支援。

在做好充分準備之後,他於937年聯絡各方反楊勢力,聯合向“大義寧”都城進兵。

十餘萬人浩浩蕩蕩,在河尾大敗楊詔(後楊詔自縊而亡),隨後又進軍都城俘獲了楊幹貞,“大義寧”滅亡。

段思平隨即在各方的擁戴中建立“大理”國。

段思平立國後,沒有重蹈前幾個統治者的覆轍,他吸取教訓,一方面改善民生,一方面籠絡周邊少數民族,緩解民族矛盾。

更為重要的是,他對參與滅楊的世家大族都進行封賞,董氏、高氏、甚至部分楊氏、趙氏都加官進爵。

由此大理改變了前面幾個政權短命的命運,漸漸成為一個穩固國家。

35年換了4個政權,大理國立國前的歷史就是一部世家大族鬥爭史

老無說:

不論是“大長和”、“大天興”,還是最後的“大義寧”,他們的短命都是因為在下層沒有獲得百姓支援,在周邊沒有得到少數民族認同,更重要是在上層沒有籠絡世家大族。

處在臣子時期,他們尚能聯盟其他勢力,可一旦掌權,就不願分享勝利果實,“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反觀段思平,他能改善民生,獲得百姓和少數民族支援,在立國後,對世家大族極力籠絡,這使得大理成為一個有別於前幾任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