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之無愧的“仁宗”:臣民為何為他哭泣,敵國皇帝為何為他痛哭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趙禎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當時的遼國君主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隨後耶律洪基還為宋仁宗修了一個衣冠冢,以寄哀思。一個國君究竟有何能耐讓全國老百姓自發的哀嚎,讓鄰國的國君痛哭呢?

當之無愧的“仁宗”:臣民為何為他哭泣,敵國皇帝為何為他痛哭

古代關於一個皇帝的評價,往往都會在他的廟號上有所體現。宋仁宗的廟號裡面有個“仁”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也是在他死後百姓哀嚎,鄰國國君痛哭的主要原因。根據《禮記·大學》的記載:“為人君,止於仁”。“仁”可以說是君主的最高境界。《宋史·仁宗本紀》認為,仁宗之於“仁”,“誠無愧焉”。

當之無愧的“仁宗”:臣民為何為他哭泣,敵國皇帝為何為他痛哭

那麼宋仁宗究竟有何功績足以讓這個“仁”當之無愧呢?

首先的一點是宋仁宗能夠做到心懷敬畏、與民共情。古代發生一些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等等在今天看來都是自然現象,但是在古人看來這是統治者做得不夠好,所以上天才會降下懲罰。宋仁宗在位時也時常發生這些自然災害,慶曆七年春天發生了乾旱,宋仁宗親自出宮祈雨,拒絕傘蓋,情願自己暴露在炎炎烈日之下。除了親自祈雨之外,宋仁宗還下了“罪己詔”,並且親自修改詔草,唯恐不能表達“震懼”之意。在“罪己詔”中,他向上蒼祈求:“咎自朕致,民實何愆?與其降疾於人,不若移災於朕”。從此留下了“一遇水旱,或密禱禁庭,或跣立殿下”的佳話。

當之無愧的“仁宗”:臣民為何為他哭泣,敵國皇帝為何為他痛哭

克己復禮,愛惜民力,尊重個體的生命,這是宋仁宗能夠被稱之為“仁”的第二個原因。宋仁宗在位期間,不像有的帝王那樣濫用民力。宋仁宗在位期間,多次拒絕擴大御苑。宋真宗時期修建了玉清昭應宮,這是一座為崇奉“天書”所建的道觀,共有兩千六百多間,宏大瑰麗、勞民傷財;宋仁宗即位初期,玉清昭應宮遭遇火災,燒得只剩下一兩座小殿,劉太后接受臣僚建議,“詔天下不復繕修”,以安民心;仁宗親政之後,臣僚請求在“玉清舊地”擴建皇家園林,仁宗拒絕了。他在上面修建了一處宗室住宅區,又把其中一大塊田地賜給國子監做學田。宋仁宗此舉的目的主要是愛惜民力,而且這宮殿的土地還能用於教育,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之無愧的“仁宗”:臣民為何為他哭泣,敵國皇帝為何為他痛哭

克己復禮,說的是宋仁宗對自身的要求。有一次宋仁宗批閱奏摺到深夜,此時肚子餓得呱呱叫,想吃點烤羊肉。但是轉念一想,深夜吃烤羊肉,還得麻煩御廚殺羊、烤羊,如此一來御廚們還得起來忙活,於是他強忍著飢餓而入睡了。據《仁宗本紀》載:“大辟疑者,皆令上讞,歲常活千餘。吏部選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終身不遷”。對死刑的判決採取慎而又慎的態度,正是宋仁宗愛惜個體生命的體現。

當之無愧的“仁宗”:臣民為何為他哭泣,敵國皇帝為何為他痛哭

虛心納諫,造就了一批能夠獨立思考、敢於“對事負責”的官員。宋仁宗時期出了很多直到今天都還有很高知名度的官員,如我們所熟知的包拯、范仲淹、蔡襄等等。之所以能夠湧現出這麼多優秀人才,跟宋仁宗時期執行的那套批評糾錯機制密不可分。在這套機制裡面,有專司批評的諫官和言事御史。在歐陽修看來,士人做官,“不得為宰相,必為諫官;諫官雖卑,與宰相等”。 諫官“與宰相等”的基礎,是二者皆系天下之事,任天下之責。

當之無愧的“仁宗”:臣民為何為他哭泣,敵國皇帝為何為他痛哭

嘉祐六年,蘇轍當時參加了“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考試。不料蘇轍跑題,嚴厲批評仁宗好色荒淫,指責宰相對皇帝不加約束,三司使推波助瀾。初考官要以“技術性”錯誤——跑題否決他;覆考官司馬光、範鎮則主張錄取;被罵的三司使蔡襄表示慚愧,認為罵得對。最終,仁宗發話:“求直言而以直棄之,天下其謂我何”,於是蘇轍被錄取了。順便說一下,實際上百官對於宋仁宗的後宮生活一直以來都有監督和批評。比如,他廢郭皇后時,臺諫官全體抗議;他破格提拔張貴妃的伯父,又遭到臺諫官的一致反對,包拯甚至“音吐激憤,唾濺帝面”。

當之無愧的“仁宗”:臣民為何為他哭泣,敵國皇帝為何為他痛哭

正是因為宋仁宗虛心納諫,即便是蘇轍說的跟實際有所出入,但是朝中重臣跟宋仁宗都有嚴懲他,反而還錄取了蘇轍,這正是宋仁宗仁德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