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門棲遲品讀唐詩: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楊炯

橫門棲遲品讀唐詩: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楊炯

楊炯,排在四傑的第二位,而這一點讓他很不爽。據《舊唐書》記載,楊炯曾很不客氣地揚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想,排在盧照鄰的前面是否有愧不好說,不排除謙虛的可能性,不過,排在王勃的後面讓他很不滿是毋庸置疑的。

為什麼楊炯不服王勃,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或者我們姑且理解成文人相輕吧!

王勃是神通,而楊炯絲毫也不遜於王勃,在小時候也是因為聰明被譽為神通。

可見天賦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麼重要!難怪一位偉大的名人曾說:“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但有時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

顯然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就是天賦。

前半句但凡上過學的幾乎都知道,而後半句往往被我們成功地忽略了,而被我們忽略的部分恰恰是最重要的。

我們並不否認勤奮的重要性,但是相比較而言,天賦要重要得多,它決定了你能達到的高度。就像龜兔賽跑,兔子不會總睡覺,只要兔子不睡覺,烏龜累死也追不上兔子。

橫門棲遲品讀唐詩: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楊炯

天資聰穎本身就令人羨慕,而後天再勤奮,那就不得了了。我們的楊炯就屬於天賦和勤奮全佔了。因此他十一歲時就進士及第,授弘文館

待制

這一待制就是十六年。

優越的環境並沒有消磨他的意志,進取之心反而更加強烈了,尤其是受儒家“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影響。

楊炯在弘文館待制十六年後,被補秘書省校書郎,負責勘校典籍。這個官品級很低,是九品小官。這對滿腹才學又躊躇滿志的楊炯來說是十分鬱悶的。

不過,楊炯的仕途之路要比王勃順遂些。沉淪幾年後,經過別人的推薦,於永淳元年,被提拔為太子詹事司直,當時的太子是李顯,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掌管東宮的事務,可以說這是楊炯仕途上的一大飛躍。這個官職品級是正七品,不算高,但是卻接近了權力的中心——畢竟是未來皇帝的心腹。此時楊炯的心情可以用兩句詩來形容,那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橫門棲遲品讀唐詩: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楊炯

縱觀古代文人,仕途之路一帆風順的可謂鳳毛麟角,絕大部分的文人都歷經坎坷,沒有被貶謫的文人更是鳳毛麟角。我們的楊炯也不例外。

那麼,楊炯是因為什麼原因被貶謫呢?

如果說王勃連累了自己的父親,那麼楊炯則是被自己的從弟給連累了。

永淳三年九月,楊炯的伯父楊德干的兒子楊神讓跟隨

徐敬業

起兵討伐武則天,兵敗之後,楊德干父子都被殺了。在封建社會動輒株連九族的情況下,楊炯自然不能倖免。不過他也應該慶幸,慶幸他生活在極其開明的唐王朝,否則他不可能僅僅是被貶官了,早就小命不保了。

這次被貶可算是飛來的橫禍,讓楊炯一下子遠離了政治中心,被邊緣化了,結束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到四川梓州報到去了,在這裡他擔任司法參軍。

被貶謫的這段時間他的心情顯然不會太好,不過,好在,他命比王勃要好,唐天授元年,又被召回了洛陽。雖然回到了朝廷,不過,官職卻不高,因此他的心情也不是很好。

怎麼才能讓仕途順遂呢?顯然只有皇帝重用才行,所以,楊炯便歌頌武則天,不過他也沒有因此得到重用,看來武則天並不完全吃這一套。

最終,楊炯的仕途之路終止在了盈川縣令任上,去世後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楊盈川”。

至於楊炯的政績如何,或許楊公祠內的這幅對聯能說明問題——“當年遺手澤,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賢令,潑水江旁千秋俎豆。”

縱觀楊炯的一生,雖然比王勃要好,但也不順遂,這可能與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大凡有才者,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恃才傲物,楊炯也不例外。

他譏諷那些趾高氣揚的朝廷官員為“

麒麟楦

”。

別人不解詢問緣故,楊炯則回答得很直爽:“你看看那戲裡的麒麟,刻畫上頭角,修飾上皮毛,看起來像麒麟,哪裡是麒麟呢?脫了馬甲,還不是一頭驢子?”

但凡有點文化的人,都能聽出這話裡的濃濃諷刺意味。只是我們的楊炯似乎還意猶未盡,非得直接老底:“你看看那些沒有品行學問的,卻一個個披著朱紫色朝服,裝出一副道貌盎然的樣子,和驢身上覆蓋著麒麟皮有什麼區別?”

這麼赤裸裸的譏諷,怎能不遭到嫉恨呢?

總之,楊炯對後世的主要影響還是在他的詩文上。

他的代表作《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

鳳闕

,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橫門棲遲品讀唐詩: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楊炯

邊塞詩作為一個重要的詩歌題材,到了唐代達到了巔峰。這與唐王朝強大的國力和開明包容的政策密不可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詩人們是極其自信的,甚至也是極其自負的。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紫騮馬》)

這是唐人的自信與自負。

對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讓很多詩人都有從軍邊塞的經歷,即使沒去過邊塞的詩人也不影響他們寫出經典的邊塞詩作。

楊炯的這首《從軍行》就是邊塞詩裡的經典之作。

橫門棲遲品讀唐詩: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楊炯

“國之大事,唯嗣與戎。”

戰爭是殘酷的,軍情自然也是緊急的。而詩人僅用了五個字“烽火照西京”將這種戰前的緊張氣氛給渲染出來了。

戰爭迫在眉睫,作為有強烈愛國熱情的詩人心中自然是不能平靜的。

於是主帥帶著皇帝的調兵符信向皇帝辭行,家國情懷的強烈使命感,讓士兵們快馬加鞭地飛奔到了前線。

而一個“繞”字,則盡顯我軍在戰略上的優勢地位。

聰明的詩人並沒有直接描寫戰爭場面是如何的激烈,而是從側面進行渲染烘托,留給人充分的想象空間。

“雪暗凋旗畫”是詩人從視覺出發,突出戰爭環境的艱苦和惡劣。

“風多雜鼓聲”是詩人從聽覺出發,烘托戰爭場面的激烈。

最後詩人喊出了無數有志之人的理想——他們寧願做一個小小的百夫長,也不願意在書齋裡皓首窮經。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壯志鼓舞了多少士人?投筆從戎本來就應該是大丈夫所為。

整首詩從平仄聲律對仗等作法上來說,絕對是一首極其成熟的五言詩。

當然了,不管將士們有怎樣的愛國熱情,戰爭的殘酷都是不言而喻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之下往往隱藏著“一將功成萬骨枯”慘烈畫面。

我們看這首《戰城南》: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幡旗如鳥翼,甲冑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

整首詩表現出來的都是戰爭的艱辛與殘酷,從中不能不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和平的美好與難能可貴。

再看楊炯的送別詩《夜送趙縱》: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短短的二十字,以景作結,寫得也頗有意境。最後最後最後

最後,我們以一首小詩作結:

楊氏出寒門,豪氣幹長雲。

恥居王氏後,愧在盧氏前。

語譏麒麟楦,志在濟蒼生。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盈川五棵松,巍峨屹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