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被處腰斬數萬人刑場痛哭,有人請願以命換命,皇帝卻不得不殺

公元前65年,漢朝發生了一件極為震撼的事:有幾萬百姓跪在皇宮門前集體請願,希望漢宣帝能夠赦免即將要被處以腰斬的犯人;甚至有不少官吏請求代替受刑,只求能換罪犯一條性命,讓他繼續為百姓服務。如此景象在漫漫歷史上都不多見,想來也十分感人,遺憾的是,這些努力並沒能令皇帝回心轉意,結果自然也未能改變分毫。

眾所周知,腰斬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酷的刑罰之一,始於周代,直至清雍正一朝才正式廢除。自古以來,非罪大惡極者一般不會被處以此刑,通常只有那些企圖謀反或是其他被認為危及封建統治階層根本利益的行為才會被判處腰斬以示懲戒。那麼問題來了:漢宣帝顯然不是暴君,究竟是什麼人犯了怎樣的錯,才會讓他毫不猶豫地下此狠手呢?在回答問題之前,咱不妨先來介紹一下罪犯的身份。

犯官名叫趙廣漢,時任京兆尹,是京畿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職務相當於如今的北京市長。趙廣漢系舉孝廉出身,最初在陽翟縣(今河南禹州)當縣官,因為政績不錯被提拔到京城任都尉,後來又升任代理市長。在任期間,適逢朝廷為漢昭帝興建陵墓,負責這個專案的包工頭杜建以權謀私,企圖從中撈取油水。文獻記載,這杜建為人豪爽廣交朋友,在京城很吃得開。另一方面,此人很“機靈”,自己的撈錢的同時還不忘孝敬那些達官顯貴,同那些有權有勢的大佬結成利益共同體,因此,他背後的勢力可謂相當龐大。不料趙廣漢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燒到了杜建頭上。

聽說要斬杜建,不少大官連忙找趙廣漢求情,其中有人不惜豪擲千金送禮。不料趙廣漢剛正不阿,軟硬不吃,堅持要把杜建斬首示眾。有人甚至策劃了一場劫獄,趙廣漢聽聞風聲後直接放話:誰敢劫獄殺他全家!權貴們見狀這才作罷。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弄權者抽油水,最終還得百姓來承擔。再加上他們平時結黨營私作威作福,百姓早已是敢怒不敢言。趙廣漢此番雷厲風行地為民除去一害,瞬間收割了一大批粉絲。趙廣漢藉此一舉樹立了威望,獲得了皇帝賞識,不久,朝廷給趙廣漢派了個更麻煩的活兒。

眾所周知,古代人配婚講究“門當戶對”,窮人跟窮人過日子,大戶人家也是彼此聯結,久而久之,地方就形成了一個個上層社會的小圈子。這種情況在古代並不少見,但朝廷之所以把他派到潁川郡,是因為那兒的狀況已經嚴重得令人髮指——當地望族彼此勾結相互傾軋,欺壓百姓無所不為,甚至乾脆玩起了單機,根本不顧朝廷臉色,即便地方行政長官想要改變也無從下手。

此番將趙廣漢調到此處,朝廷自然有特意檢驗其成色的目的,但筆者認為後者顯然做了更深層次也是更壞的打算。

正所謂“強龍鬥不過地頭蛇”,封建社會的中央政權最怕的就是地方勢力不安分,漸漸發展成手眼通天的門閥,嚴重的會直接危及當權者的統治根基。按照歷史的經驗來看,往往當情況嚴重到潁川郡這種情況時,朝廷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快刀斬亂麻”,派一位手腕足夠強硬的官員不計代價地替朝廷解決掉麻煩。但換個角度考慮:正常情況下,想要瓦解這樣的地方勢力,恐怕難免不會動刀子,必要時甚至會大肆殺伐;這樣一來,得罪的人可就多了去了。對朝廷而言,如何解決問題的同時又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呢?很簡單,先來一手“借刀殺人”,大不了事後把“刀”扔了。總而言之,千錯萬錯都是下屬的錯,朝廷永遠是對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趙廣漢此前擁立漢宣帝有功被封侯,成為當時八位關內侯之一;即便如此,他畢竟是草根出身,政治根基薄弱,相比較那些根紅苗正的貴族,對朝廷而言他並非不可拋棄。表面上看,朝廷這道任命是對他能力的信任,實際上卻將其置於險境,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然而,趙廣漢接下來的操作卻令人拍案叫絕。

首先,他找人弄了幾個竹筒,設定成“保密郵箱”,任何人都可以寫信舉報;其次,他派了大量心腹分別安插在潁川郡大戶人家府上當下人,實則打探情報。在核實了罪行後,趙廣漢立馬治罪毫不留情,但同時也會半遮半掩地放話:是某某望族子弟揭發的。這樣一來,雖然自己人被殺,但各大勢力並不記恨這位新來的太守,而是誤以為是對方勢力在拆臺。沒過多久,大夥兒就陷入了相互猜忌之中,各大勢力紛紛瓦解。無力再對抗郡守。趙廣漢乘勝追擊,在深入整肅的同時也出臺一系列法令,徹底杜絕死灰復燃。僅兩年,潁川郡的狀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前71年,履歷滿滿的他被召回京城擔任正式京兆尹,此時的他尚能兢兢業業,嫉惡如仇鐵面無私,深得百姓擁護。在任期間,有兩歹人劫持了一個名叫蘇回的宮廷侍衛,趙廣漢親自跑去搭救。他苦口婆心勸說兩人主動放人,自己一定好吃好喝招待,說不定還能換個寬大處理。兩人尋思了一下,貌似沒有更好的出路了,當真放了人開門投降。誰料趙廣漢竟當場跪倒在地,感謝二人沒有傷害人質。後來,他兌現承諾,在牢中為兩人提供酒肉;雖然兩名犯人最終未逃過死刑,趙廣漢還自掏腰包,為他們購買棺槨備辦後事,這些足見其人品。

另一方面,他對屬下極好,經常將功勞推給手下人,因此在官場中口碑極佳。趙廣漢也不貪財,拒絕同黑惡勢力同流合汙,簡直是百姓心目中理想的好官。但問題來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封建社會,這樣纖塵不染的存在就像鏡子,能最大程度放大同僚的汙點;再加上趙廣漢此前著實得罪過不少人,以歷史的經驗看,這種人往往根本就走不遠。那麼,憑啥趙廣漢能夠毫髮無損,還能加官進爵連連升遷呢?

事實上,趙廣漢非但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憨憨”,相反,他的政治嗅覺比一般人敏銳得多。

正如剛剛所說,在霍光擁立漢宣帝的過程中,趙廣漢態度積極出工出力,這為他贏得了豐厚的政治回報。然而在漢宣帝眼裡,趙廣漢就是“霍黨”。新皇帝想有一番大作為,就必須剷除權力道路上的絆腳石。對皇帝而言,縱使霍光忠心耿耿絕無二心,霍家勢力集團也是懸在他腦袋頂上的一把劍,說不準哪天就插下來。霍光死後,漢宣帝就一直在尋找機會,一勞永逸地處理掉這個心頭之患。

此時,我們的趙廣漢同志在幹什麼?他一早嗅出了其中的危險,很識時務地作出了反應:某天,趙廣漢藉口接到群眾舉報,稱霍家人才從事私下釀酒、屠宰等非法勾當。他親自帶人突擊檢查了霍光兒子博陵侯霍禹的宅邸,不但砸碎了大量釀酒器具,甚至還拿斧子在霍家大門上砍了兩下。單純從奉公辦事的角度來看,這次執法的風格未免有些太浮誇了。其實,這恰恰就是趙廣漢想要的效果。

果然,雖然霍家人立馬做出了還擊,貴為皇后的霍成君要求嚴懲趙廣漢,漢昭帝最後也只是裝模作樣地批評了一頓,連自罰三杯都免了。《漢書》中還專門描寫了漢宣帝內心的想法,即“帝心善之”,甭提多高興了。本來這一手操作已經令趙廣漢的處境轉危為安,但他接下來卻做了件大失水準的事情。

彼時的霍家還未失勢,依舊權勢熏天。被這樣折騰了一下,趙廣漢竟然毫髮無損,霍家人能嚥下這口氣?明著傷不了他,對方就只好玩陰的。恰巧趙廣漢手下有人偷偷摸摸賣酒,被丞相魏相手下一名小官訓斥了一頓並趕走。前者感覺很沒面子,便跑到趙廣漢面前告惡狀,聲稱魏相那邊有貓膩。趙廣漢平時很信任自己的手下,根本沒多想,立馬派人多方查探,結果還真查出了一些事:不久前,丞相府上有個婢女上吊自殺了,此事卻被捂了個嚴嚴實實。趙廣漢琢磨了一下,覺得很可能是丞相夫人殺了這名婢女,便私下暗示魏相,想要拿這“把柄”當籌碼換取和解。

趙廣漢怎麼也沒想到,這婢女之死還真跟丞相夫人沒關係。魏相心中無愧,非但不接趙廣漢遞來的橄欖枝,反而故意把事情給捅破。此事最終驚動了皇帝,正是在漢宣帝注視下,趙廣漢一下子成了“誹謗丞相排擠同僚玩弄權術”的奸臣,遂開始討厭起來。眼看皇帝的態度發生了180°大轉彎,此前被招惹過的阿貓阿狗一時間全都冒出了出來;牆倒眾人推,在各路言官以各種刁鑽角度的彈劾之下,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罪名扣在了趙廣漢頭上,最終,一件小事愣是給搞成了死罪。

《漢書·趙廣漢傳》記載:

“吏民守闕號泣者數萬人,或言:‘臣生無益縣官,願代趙京兆死,使得牧養小民。’”

幾萬人跑到刑場痛哭,甚至有官吏請求以命換命,此足見趙廣漢為官之清正。表面上看,趙廣漢輸在太過剛正,結怨太多以至四面楚歌,骯髒的環境似乎當真容不下這樣高潔的人。趙廣漢業務水平毋庸置疑,但他也絕非不通人情世故;作為士大夫階層的一員,他也一直在積極地揣測皇帝的意願並及時作出表示。

在得罪丞相一事上,趙廣漢用力過猛,把事情搞砸了。筆者倒是認為,這事兒本身壓根就無足輕重,甚至連政治鬥爭都算不上。之所以令漢宣帝痛下殺心的並非“厭惡”,而是趙廣漢本身價值的變化——他擦槍走火惹了眾怒,成了皇權的敵對勢力共同的靶子;反過來看,正是處於皇權的庇護下,趙廣漢才能在長久以來毫髮無損。此番勳貴對趙廣漢的口誅筆伐,實際上也是對皇權的一種示威。事情鬧到這一步,漢宣帝心裡清楚,這枚棋子是保不住了——一旦棋子的價值得到了充分兌現,那麼他離從歷史舞臺上退場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