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十八:英諾森三世與教權至上主義

英諾森三世第幾次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十八:英諾森三世與教權至上主義

基督教之十八:英諾森三世與教權至上主義

  

1125年德意志舊統治王朝滅亡,經過十幾年的皇位爭奪戰,霍亨斯陶芬家族於1138年奪得皇位。1152年王朝的第二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 在位)即位,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之間展開了幾個回合的鬥爭。1179年教皇戰勝德皇。為防止以後皇帝干預教皇選舉,制訂了新的《教皇選舉法》,規定教皇須經樞機主教的2 以上的人贊成才3 能當選。該法規至今仍基本沿用。此後,教皇開始了進一步擴大權勢的活動,他動員各國教會法專家制造輿論,鼓吹“ 教皇權力至上” ,“ 皇權來自教權” ,“ 教皇有權廢黜皇帝” ,教皇除嚴重傳播異端,不得予以廢黜等。教皇在與德皇爭權的同時,還與英王展開了激烈的權力之爭,迫使英王做了讓步。

1198年教皇英諾森三世(1198-1216 在位)即位,提出了“ 教皇是世界之父” 這一歷任教皇所迫求的最高世俗目標,伴隨著十字軍東征,將教皇權勢推向了發展的頂峰。

在教會內部,英諾森三世完全按照專制皇帝集權觀念處理教會事務。他認為,主教的職責就是協助教皇管理教會。面對十字軍東征中矛盾重重的西歐世俗君主無力對付教皇的局勢,他大權獨攬,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任免和調動主教和修道院長。在與皇權之間的關係上,英諾森三世以公元800 年利奧三世為查理曼舉行加冕禮為根據,堅持教皇有權決定皇帝和國王的人選。他宣稱、教皇是“ 使徒彼得的繼承人” 的提法還不能表示教皇的真正地位,教皇應該是“ 真正的上帝的代理人”。教皇權力直接來自上帝,一切世俗君王都應臣服於教皇,堅定宣揚“ 教皇權力至高無上” 的觀念。抱著這種觀念,他慫恿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並在巴爾幹至小亞細亞建立起十字軍的王國。在處理西歐事務方面,當德皇亨利六世死後,貴族集團為爭奪皇位,使德國政局陷入混亂之際,英諾森三世趁機挑起內戰,從中謀利。當奧托四世1209年由教皇加冕登上皇位後,撕毀與教皇私下達成的“擴大教皇領地” 的協議,並進軍義大利,教皇毫不猶豫地廢黜了奧托四世,於1212年另立腓特烈二世(1212 -1250在位)為德意志皇帝,德國政局完全落入英諾森三世之手。趁此時機他進一步擴大教皇權勢,干預西歐各國內政,迫使法王腓力二世、萊昂國王阿爾聿斯九世,葡萄牙國王桑喬一世、波蘭國王拉季斯拉夫等先後臣服。當英王約翰拒絕教皇任命的斯蒂芬。蘭頓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時,英諾森三世宣佈廢黜英王,並以組織十字軍相脅。英王被迫屈服,自認教皇附庸,同意每年向教皇納貢。隨著英王的臣服,教皇的權勢達到頂峰。

英諾森三世還多次組織十字軍東征拜占庭,擊潰東正教會,鎮壓法國南部的異端阿爾比派,侵略波羅的海沿岸的斯拉夫人。兵鋒所至,教皇勢力隨之擴張,對各國人民徵收名目繁多的教會捐稅,並開始大量銷售贖罪卷,使大批財富不斷流入羅馬。此外,英諾森三世還積極支援托缽修會的建立和發展,宣傳“ 清貧福音” ,試圖克服教會中滋生的腐朽傾向,瓦解異端運動,從精神上解除人們對教會的不滿情緒。為鞏固羅馬教會的權威地位,英諾森三世還修訂了教法規。

1216年英諾森三世去世,教皇洪諾留三世(1216-1227 在位)即位。

1220年腓特烈二世由教皇加冕稱帝,他全力建立中央集權,鎮壓義大利北部的封建主叛亂,削弱貴族和教會權利,引起義大利北部貴族和教皇的聯合反抗。隨後兩任教皇格列高利九世(1227-1241 在位)和英諾森四世(1243-1254 在位)與腓特烈二世之間進行了長期鬥爭。1243年教皇英諾森四世討伐腓特烈二世失敗,逃往法國,依靠法王重建教廷。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城市聯軍擊敗,二年後去世。從此,德意志霍亨斯陶芬王朝走向沒落,德國分裂為許多各自為政的封建諸侯領地。

從11世紀中葉開始到13世紀上半葉為止,歷時200 年的教俗之爭使教權對皇權取得了重大勝利,英諾森三世將之推向頂峰。然而,從13世紀中葉英諾森四世依靠法王重建教廷起,教皇便開始逐漸落入法王之手,教皇權勢也隨之開始一步步走向衰落。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