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為何沒有追尊孫堅為“吳太祖”?

公元229年(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七年),吳王孫權稱帝,建國號吳,改元黃龍。尊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在所有廟號中“太祖”最高,基本都是授予開國皇帝或者王朝奠基人。曹丕稱帝后,雖然他是開國皇帝,但是魏國的奠基人是曹操,所以曹丕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孫堅是東吳政權的創立者,按理說應該是吳太祖,可卻被孫權尊為吳始祖,等孫權本人死後卻被尊為吳太祖,難道是孫權不太厚道、故意把“太祖”廟號留給自己?

孫堅在生前因為軍功被朝廷封為烏程侯。孫策在建安二年(197年)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轉年被朝廷認任命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孫策死後,孫權統領江東,被朝廷封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至於朝廷是否命孫權承襲吳侯爵位,還有待進一步考究。即使孫權自稱吳侯,曹操也不會拿孫權怎麼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上表朝廷封孫權為“車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南昌侯”。黃初二年(222年),曹丕賜孫權九錫,封孫權“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上述爵位官職說明,孫堅、孫策生前沒有受封公爵、王爵。而侯爵在漢魏時期太多了,曹操曾被封為武平侯,劉備曾是宜城亭侯,關羽是漢壽亭侯,諸葛亮是武鄉侯,呂布是溫侯,張遼是晉陽侯,還有太多太多的侯爵。

在大一統王朝“太祖”的條件很嚴格,如果不是開國皇帝必須是“生前封公或者封王”。曹操生前先封公後封王,被尊為“太祖”理所當然。

魏帝曹芳曾經封司馬懿“安平郡公”,司馬懿固辭不受。司馬昭在甘露五年(260年)受封“晉公”,景元五年(264年)受封“晉王”。因為司馬懿生前沒有封公封王,司馬昭生前先封公後封王,所以司馬炎篡魏立晉後,追尊司馬昭為“晉太祖”,追尊司馬懿為“晉高祖”。

篡魏的晉朝父為高祖(司馬懿)、子為太祖(司馬昭)確實有合理的原因。可是篡晉的南朝劉宋也是父為高祖(劉裕)、子為太祖(劉義隆),就不可理喻了。劉裕在東晉於義熙十四年(418年)受封宋公,元熙元年(419年)進爵宋王,轉年代晉稱帝,國號宋,改元永初元年。劉裕是宋朝開國皇帝、登基之前先封公後封王,完全符合“太祖”的條件。可是劉裕死後卻被尊為“高祖”,反而是他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死後被尊為“太祖”。想想原因可能是劉宋多年朝局混亂有關,劉宋享國五十九年,先後有九位皇帝,只有武帝劉裕、孝武帝劉駿、明帝劉彧是病逝,其他六位皇帝要麼在位時被殺,要麼遭廢黜後被殺。不管怎麼說,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是高祖,劉裕兒子劉義隆是太祖,在歷史上確實很奇葩。

楊堅建立隋朝之後,念其父親楊堅忠在北周被封為“隨國公”,是隋朝奠基人,追尊楊忠為“隋太祖”。楊堅雖然是隋朝開國皇帝,因為已有“隋太祖”,自己死後被尊為“隋高祖”。這裡解釋一下,楊堅登基前是“隨國公”,登基後因為忌諱“隨”有“走之”旁,國號改“隨”為“隋”。

李淵登基後,念其祖父李虎在北周被追封“唐國公”,是唐朝奠基人,追尊祖父李虎為“唐太祖”、父親李昞為“唐世祖”,李淵死後被李世民尊為“唐高祖”。

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他們都是本朝開國皇帝,因為他們的父親生前沒有封公封王,所以他們自己都被尊為“太祖”。

綜上所述,孫權沒有追尊其父孫堅為“太祖”,在當時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