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襲作戰的經典——李愬雪夜襲蔡州

蔡州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自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後,曾經無比輝煌的大唐王朝就再也沒能恢復過元氣來,藩鎮割據成了中晚唐永恆的主題之一,其中的淮西節度使一直讓唐王朝頭疼不已。淮西向來以士兵精銳而聞名於唐王朝朝野,時至今日,這個地方還是民風彪悍,故而在當時這兒一直是個頗為強大的藩鎮。

淮西節度使不服朝廷管轄應該是始於李忠臣,這個人雖然名字叫做忠臣,其實渾身上下都是叛逆的因子,還是把名字改為李不臣比較合適。不過李忠臣雖有不臣之心,卻是個無能之輩,最喜歡的就是MONEY和GAIL,政務不是他拿手的,所以在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年)他一點都不希奇的被他的族侄李希烈驅逐了,灰溜溜地跑去了長安。

李希烈一開始表現的很象個好同志,積極投身於國防建設事業之中,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還奉朝廷詔旨平定了山南東道梁崇義的叛亂,被加封為南平郡王,很是一副忠君愛國的架勢。然而一年後的建中三年,他卻走上了反抗唐王朝、割據自立的道路,這是怎麼回事?

這得從唐德宗李適說起,他即位之初對各地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只是在削藩的政策上他玩花招,利用藩鎮去打藩鎮,自以為高明卻引起了各地參與削藩的節度使們的不滿。建中三年(782年)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在這種情況下,唐德宗還堅持利用藩鎮打藩鎮的政策,派李希烈去討伐李納,結果兩李卻互相勾結,李希烈也索性自稱天下都元帥、建興王,淮西也徹底走上了割據反唐的道路。此時淮西下轄共六州,分別是申州(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蔡州(今河南汝南)、壽州(今安徽壽縣)、安州(今湖北安陸)、唐州(今河南泌陽)。

其後,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毒死,陳仙奇貌似個老實人,淮西似乎又開始回到唐朝廷的懷抱。然而沒多久這個忠誠的陳仙奇又被他的部將吳少誠幹掉,淮西再次割據獨立。吳少誠倒是平平安安活到自然老死,他能得善終是因為實力,他多次打敗前來討伐的官軍,唐朝廷拿他沒辦法索性赦免了他的罪,正式封他為淮西節度使。只是他有實力不代表兒子也有實力,他死後他的兒子被部將吳少陽給宰了,吳少陽又取代了他的家族成為新的淮西節度使。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吳少陽死,他兒子吳元濟又開始玩“老子死兒子接替”這一藩鎮割據的老戲碼,偽造吳少陽上表要求以他為留後。

可是現在李唐王朝的皇帝是唐憲宗李純,一向被稱為明君,史稱他在位這段時期為“元和中興”,即位之初就和他祖父唐德宗李適一樣積極採取削藩政策,只是他爺爺削藩把長安給削丟了,他削藩削出個“元和中興”。是不是明君我們不管,但肯定是個“鷹派”人物,要說這個李唐王朝的君主倒都有個非常奇妙的傳統——透過政變上臺,唐太宗李世民就不用說了,搞了個“玄武門之變”,宰了兄弟逼老子退位;之後更牛,唐高宗李治的老婆武則天索性弄出箇中國曆史獨一無二的武周王朝;則天大聖皇帝的兒子李顯雖然懦弱,但也在宰相張柬之的幫助下搞政變推翻了母親重建了李唐當上了皇帝;李顯的侄子唐玄宗李隆基也不是善茬,先搞了個“唐隆政變”砍了嬸嬸韋皇后的腦袋,奉立了老爺子李旦上臺,之後又剁了姑姑太平公主,保得自己皇位安全;李隆基的兒子唐肅宗李亨也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策劃了“馬嵬驛兵變”,硬生生逼李隆基逃亡四川,自己在招呼都沒打的情況下自說自話宣佈繼承大統,李隆基莫名其妙就成了太上皇;李亨的兒子唐代宗李豫也是有樣學樣,當著老子面拉走肅宗皇后張良娣,嚇死了老子唐肅宗。李豫的孫子唐憲宗李純,更是厲害,他老子唐順宗李誦當皇帝沒多久就莫名其妙成了太上皇,之後又莫名其妙死了;唐憲宗李純靠著宦官上臺,結果宦官們又謀殺了他,擁立了他兒子唐穆宗李恆。後面那些就不扯了,基本都是宦官在左右。縱觀唐朝全史,就是個政變再政變的王朝,既然你姓李的能這樣,那我姓朱的、姓石的、姓郭的、姓趙的、姓吳的也能這樣,可以說唐朝藩鎮割據的原因有部分根子就在李家自己的家族基因身上。

閒話就不講了,象唐憲宗李純這樣連老子都能弄死的手狠手辣之鷹派人物是不會搭理你吳元濟的,對於吳元濟的請求自然是駁回,早就看你們淮西不順眼了,你還跳出來,找揍,接下來就要收拾你了。

沒有得到唐王朝正式任命的吳元濟惱羞成怒,索性派出部隊四處打劫,公開走上反叛之路,此時淮西下轄還有三州,分別是申州、光州和蔡州;另一方面和吳元濟相勾結的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東益都)節度使李師道派出刺客刺殺了力主討伐的宰相武元衡,砍傷了裴度。然而你硬我更硬,唐憲宗李純沒有被嚇倒,立即任命裴度為宰相,主持討伐軍事。

於是,唐憲宗李純以河陽節度使烏重胤出汝州(今河南汝州),據襄城(今河南許昌市襄城縣);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出唐州;忠武軍都知兵馬使李光顏出陳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壽州刺史令狐通出壽州;唐軍分四路向吳元濟壓來。

先看正東方向的唐軍,壽州刺史令狐通屢戰屢敗,一路奔逃到固州,這個人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只要小小贏了一次必是大加誇張,只要戰敗則從來不報。後來被前去宣詔的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文通代替,李文通倒是打了幾個勝仗,只是他這邊不是主攻方向,一來兵力不足,二來打的勝仗因為西方唐軍的進攻失利無法加以利用,東邊就不管它了。

再看從西北方向和東北方向進軍的烏重胤和李光顏,這兩支軍隊進攻的點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就是在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區)一線和叛軍交鋒,有時單獨作戰,有時聯合作戰。這個是唐軍的主攻方向,總的來說互有勝負,但因為李光顏英勇善戰,兩次在郾城大敗叛軍,威震敵膽,勝負的天平向唐軍傾斜,吳元濟把精銳主力都調到了這,在洄曲(也就是沙河和澧河的匯流處)防禦李光顏。

正西方向就是主角李愬將要出場的地方,最先是嚴綬指揮,此人是個文人,只知道賞賜士兵,結果把錢花個精光,沒錢賞後,士卒反而不肯用命(呵呵,是不是有點明末某人招撫農民軍的味道),在蔡州城西小勝後又不加防備,遭吳元濟軍突襲大敗逃回了唐州。於是被高霞寓取代,此人宿將,向來以勇猛聞名於當時,李純任命他為唐、鄧、隨節度使主持正西方向軍務,在元和十一年(816年),高霞寓也重蹈嚴綬覆轍,先在郎山小勝,乘勝追擊時遭遇伏兵,大敗,僅以身免,又退回到唐州,可見只是個勇而無謀的人。於是又換了袁滋,這又是個懦弱文人,隨即就被真正的主角李愬取代了。和其他兩個方向的唐軍相比,正西方向屢次慘敗,嚴重地拖了後腿;其實當時的吳元濟糧食已經很跟不上了,如果唐軍軍事壓力夠大,其內部很容易出問題,但是唐、鄧、隨這個方向始終不給力,使得吳元濟還有本錢繼續玩下去。

好了,現在男一號終於登場了,我們來看看他怎麼處置淮西軍事?

按中國慣例,凡是某人有個好爹的,介紹某人時必定為如此:“他爸是某某”,我也是中國人,一樣不能免俗。李愬,他爸叫李晟,現在的知名度不高,在唐朝絕對是大名人,向來和郭子儀、李光弼齊名,原因很簡單,他們的功勞一樣,都是收復長安、再造社稷,所以爵位也差不多,郭子儀是汾陽郡王、李光弼是臨淮王,李晟是西平郡王。

李愬雖然是官二代,卻和現在的這些不同,他這個唐、鄧、隨節度使是毛遂自薦來的。當時唐、鄧、隨州已經成了爛攤子,在別人眼裡原來的節度使高位已成了燙手的山芋,沒人願意往虎口裡跳,李愬敢於自請,這需要過人的勇氣。

可是光有勇氣是辦不成事的,還需要相應的能力水平。李愬有嗎?

他剛到任時時,直接宣稱:“皇帝知道我能夠忍辱負重,所以派我來安撫此地。打仗,那不是我的事。”這個類似的情節早在呂蒙“白衣渡江”時,陸遜就上演過,李愬此舉亦是欺敵行為,藉以迷惑吳元濟而已。老虎小的時候都是蠻溫順的,一旦牙口長好了,就要開始吃人了。養精蓄銳半年後,李愬露出了獠牙,於元和十二年(817年)4月,主動對吳元濟發起了進攻。見淮西平叛戰役示意圖。

奔襲作戰的經典——李愬雪夜襲蔡州

先是從西向東進攻,為的是突破嵖岈山一線,控制嵖岈山後在形勢上就取得地利,接下來和吳元濟交鋒就是在平原上進行了,吳元濟無險可依,能突破嵖岈山靠的就是前段時間的“能而示之不能”;接著李愬並沒有馬上進攻吳元濟在蔡州西邊的要塞文城柵,而是攻取了蔡州南邊真陽縣(今河南駐馬店市正陽縣)的兩個要點白狗柵和汶港柵,不但解決了進取文城柵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並分割了吳元濟的淮西轄地,切斷了光州和申州與吳元濟老巢蔡州之間的聯絡,對蔡州形成了包圍之勢;再然後才攻取文城柵,獲得出擊蔡州的橋頭堡。

可以看到李愬的用兵是相當的有方略,先是乘人不防備,他長驅直入,在吳元濟的部隊被他的正西方向攻勢吸引後又調動部隊打吳元濟南面防禦薄弱的點。這兩手都是製造虛實的妙招,第一手靠欺敵行動使得吳元濟西邊的防禦空虛;第二手又利用吳元濟的部隊加強西邊防守,轉過頭打因為兵力向西調動而空虛的南面;都一舉成功,形成極其有利的戰場態勢。

無論是當時唐王朝朝野還是現在都有意見認為李愬能襲取蔡州靠的是李光顏在洄曲牽制了吳元濟的主力,因此能乘虛而入一舉拿下蔡州,錯肯定不錯,但不能說這是唯一的原因。李愬剛到任時,吳元濟被假象所欺騙是肯定的,但李愬在5個月時間裡接連獲勝,拿下蔡州外圍各要點後,要是還說吳元濟對李愬沒有防備,那簡直是在侮辱吳元濟這個以淮西蔡、申、光三州之地對抗唐王朝4年之久的割據之雄的智商了。

為什麼會有歸功於李光顏的牽制功效的言論呢?我覺得,主要當時李光顏屢次戰勝吳元濟,這種硬碰硬正面對決的戰勝最容易吸引眼球和輿論了,多麼男人啊,多麼讓人仰慕啊。其實李光顏打了4年仗始終是個僵持的戰場態勢,而李愬在5個月時間裡卻達成了分割包圍吳元濟的戰場態勢。一個靠勇力打仗,一個靠腦子打仗,結果靠勇力的卻獲得了大多數的輿論叫好聲,這就是真正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啊。

到了這個形勢,要想拿下蔡州非李愬莫屬了,只是吳元濟實力還是很強,雖然在李愬這吃了點虧,8月時卻在賈店打敗了唐軍主力之一烏重胤,不可小視。何況吳元濟已經知道李愬這臭小子扮豬吃虎,良心大大的壞了,絕不會再象以前那樣不加防備。看來,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李愬這個人就是喜歡玩腦子,之前打吳元濟靠的都是玩陰的,都是乘人家不備搞突襲而打贏,可能是玩順手了,他還是決定要打吳元濟個突然襲擊。偷襲的幹活,最好是晚上,所謂夜黑風高夜,殺人放火時。李愬同學小時候肯定愛看課外書,一本《三國》估計被翻爛了。

既然要夜襲那就幹唄,李愬同學是個很關心時事、平時注意收聽朝廷臺天氣預報的人,特意選了個下雪的日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己卯,天剛黑,李愬就帶了隊伍開拔了。降將李祐和李忠義帶領三千突騎為先鋒,自己帶三千中軍跟進,田進誠帶三千人殿後。要說李愬這人一向陰,對敵人陰,對自己人也陰,出了文城柵只說:“往東走就行。”除了少數幾個,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想幹嘛。往東走了60裡到達張柴,幹掉了守軍,大家正休息著呢,他又下令前進,問他去哪,回答是個晴天霹靂——“去蔡州,砍吳元濟的腦袋。”。這可把眾人嚇傻了,張柴以東就是吳元濟的老巢了,大家可從來沒去過,人生地不熟的,萬一被壞人拐騙了怎麼辦,跑那去豈不是羊入虎口?監軍的太監甚至都嚇哭了,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上了賊船就沒回頭路了,大家只好硬著頭皮跟他走。出發前,李愬相當謹慎,還分兵截斷了洄曲和郎山方向敵軍可能增援的路線,世人誇獎玩腦子的人有多厲害經常說“算無遺策”,李愬確有古名將之風。

接著又是一路向東狂奔70裡,夜半時分蔡州的城牆隱約可見,李祐率先登城殺了看城門的,大軍一擁而入。吳元濟的屬吏告訴他:“城被攻破了。”他還不相信,揉著睡眼嘟囔著說:“肯定是洄曲的將士們來索取他們的冬衣了。”黎明時分,李愬到達了吳元濟外宅,小吳才反應過來自己被人偷襲了。困獸猶鬥,小吳還想佔據牙城負偶頑抗等著洄曲的部隊來救他,然而別忘了李愬就是個專門玩腦子的人,這早在他計算在內,進城後就找到了洄曲守將董重質的家屬寫信招降。董重質單騎白馬屁顛屁顛就跑來投誠了,這下全完了,田進誠在宅子南門放了把火揚言要火攻,吳元濟乖乖舉起了白旗。剩下的申州、光州,傳檄而定,叛亂40年之久的淮西就此平定。

李愬能夠打贏這戰,靠三個方面:一,天氣——大雪;二,時間——晚上;三,方法——長途奔襲。這三點集合在一起使得李愬能夠出敵不意,攻敵不備、兵不血刃拿下蔡州。縱觀李愬在淮西作戰的6個月時間裡,可謂深得兵法之妙,分別利用“能而示之不能”、調動叛軍防線、夜間長途奔襲等各種手段製造出叛軍的各個薄弱環節,並戰而勝之,所謂名將不過如此。能否製造虛實,就是檢驗是否是一個名將的標準。

然而一樣要看到,長途奔襲作戰並不能隨意使用,一定要周密計劃,特別是有戰勝的把握才能進行。蔡州一戰,李愬基本沒有戰鬥損傷,可謂兵不血刃,但是長途奔襲加惡劣天氣卻導致非戰鬥死亡高達10%——20%,可見奔襲作戰除非情況緊急一定要慎之又慎。孫子曰:“百里而爭利,則擒三軍將,五十里爭利,則蹶上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