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憤怒了,由被動挨打,轉向直擊深入匈奴腹地

公元前129年,在關係大漢王朝命運的這次廷議上,衛青慷慨陳詞,漢武帝的目光一寸也沒有離開衛青,大臣們卻眉頭緊皺,衛青沒有去打量他們。不用去看,衛青就深知他們的疑慮。

衛青胸有成竹,因為他早已準備了無懈可擊的戰術。

公元前129年,根據漢武帝的指令,驍騎將軍李廣率一萬騎兵出雁門,車騎將軍衛青率一萬騎兵出上谷。輕騎將軍公孫賀率一萬騎兵出雲中。輕騎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出代郡。四路大軍跨出長城,深入匈奴腹地,向匈奴發起進攻。

在戰爭中,機動能力強的一方,往往佔有戰略上的主動權,匈奴對漢正是如此。從戰略上我們說打仗,漢家漫長的邊境線。而剛才匈奴我們說飄忽不定,它逐水草騎馬而居。他打哪你哪知道?所以就只能是守。

如果派兵出擊,很難找到敵人,就沒辦法跟敵人決戰。這史書上講說匈奴人打仗的時候,他不是一定要勝,有利則進,無利則退,有利則聚,無利則散。所以這樣的話,使漢家很難對付,要是打的話,容易出擊,勞民傷財,沒個結果。不打的話,整天騷擾你,所以整個在戰爭上,漢家被動。

史料記載,匈奴一晝夜可以行進300裡,只需三天時間,匈奴軍隊就可以出現在一千里外。行軍速度如此之快,秘密就在於匈奴人的馬。蒙古馬有個特點,腦袋大,眼睛突出。最重要的特點是個子小,腿細,皮實。它不像一些大洋馬高大,它不,它反而矮小,它貼地走,嗒嗒嗒嗒走,走得非常快,所以一天中,有的時候100英里以上,皮結實,吃得少,跑得快。這是它的一個突出優點。

匈奴可以迅速轉移,而漢軍不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匈奴軍隊的補給方式更加有效。

漢人是吃糧食的,是吃莊稼的,一個士兵,你如果長途奔襲的話,至少要六個人給你提供,給你背糧食。所以我們這個隊伍,這個機動性不夠強,它跟我們這個民族的特性,農耕民族的特性是有關係的。匈奴人不一樣,匈奴人他吃的東西,是隨時隨地可以就地解決的。他是

帶著肉和奶。有的時候殺馬,就地取材了。

正是因為匈奴機動能力極強,一直以來漢軍都是採取被動防禦的戰略。然而將雁門關作為起點,漢朝軍隊的這次遠征,徹底改變了傳統戰略術。

決定戰爭勝利的關鍵,一個是方向,一個是主動權。如果我們總採取守勢的話,我們永遠沒有主動權。你投入再多的兵力,最後在前線平均地一撒胡椒麵,那也是一張薄餅,人家就採取錐子扎牛皮的策略,集中精銳部隊就把我們給突破了。所以實際上漢武帝,他之所以採取攻勢,應該是在戰略上認識到了,必須要抓住主動權,才能打敗敵人。漢軍不再是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能分四路大軍,主動出擊,深入匈奴腹地。他們同樣採取的是游擊戰,在運動中尋找戰機殲滅敵人。

記得關注,謝謝,下回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