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風俗,“普度”這一習俗為什麼要明令禁止?

進善懲惡是什麼生肖

敬祭亡魂演“普度”

普度不是喪葬儀式中的內容,而是喪葬之後的內容。在原始社會,人們認為外氏族成員及本氏族成員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會成為祟禍,危及人間,故祟拜鬼魂。

到了奴隸社會,鬼魂迷信相當流行,在《左傳》《國語》等古代文獻資料中,記載有鬼魂感恩報答和懷怨復仇的故事,鬼魂崇拜在民間始終有很大的影響。

自宋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風俗,“普度”這一習俗為什麼要明令禁止?

可見,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是敬祭亡魂的”普度“

“普度”是主要流行在南方沿海地區(包括金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糅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

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稱為《普度青詞》的祝文。可知於中元節舉行齋礁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度”轉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

宋代以來,普度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

自宋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風俗,“普度”這一習俗為什麼要明令禁止?

到清代,普度祭祀儀式有所變化。道光《金門志》卷15曰:

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孟蘭會,俗名普度,以祭無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

民國時期,南方沿海地區的普度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度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邊境鄉村輪流普度。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頭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泉州城內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度的時間只好有所伸延,自農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日,如適逢國月,又得復始重普。泉州規模最大的普度,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後安和侖後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度一次,互相實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度”之俗諺。

自宋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風俗,“普度”這一習俗為什麼要明令禁止?

古代普度的祭祀活動,都有地方官員出面主持,他們往往利用普度日同時祭“無主鬼”和城隍神,讓合境無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為崇作亂人間,並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懲惡,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罔下。

利用普度活動來為封建政權統治服務,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官員的溝通民意、對穩定封建秩序、對封建官員的自律,以及對老百姓心理的自我淨化等,起了一定約束作用。

自宋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風俗,“普度”這一習俗為什麼要明令禁止?

普度後來被視為陋俗,當與普度這種信仰民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競尚奢侈和結怨械鬥等弊端有關,這已超出了民間信仰的範疇。

宋代普度祭祀活動,是認真遵守朝廷“潔齋行事,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的規定。但在明代,情況已有所變化,人們於中元節祭亡魂之後,隨即舉行會飲。至清代,普度奢靡漸成風俗。

自宋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風俗,“普度”這一習俗為什麼要明令禁止?

乾隆《晉江縣誌》曰“普度,括香、搭幛棚,通宵達旦,彈吹歌唱,醵錢華費,付之一空。”光緒末年,泉州名士吳增著《泉俗激刺篇》,也稱當時普度“小鄉錢用數百萬,大鄉錢用千萬強”。

石獅“龜湖大普”,其普度之日,數十臺戲同時於一村演出,家家戶戶以“五斗米籃”盛菜餚祭敬,以曬穀物的大篾蓋為桌,席地大宴賓客,大家均以客多為榮,以客少或無客為恥,故即使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被強拉入席,以助聲勢,如此鋪張浪費,致使許多村民為了大做普度而傾家蕩產。

自宋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風俗,“普度”這一習俗為什麼要明令禁止?

在清代,泉州地方封建勢力抬頭,他們控制了鋪、境的祀神祭鬼活動的指揮權,往往為了私人的恩怨,蓄意挑起鋪、境間的械鬥。有的好事者為向仇家示威,還於普度日抬出鋪主公和境主公巡境遊行,也往往因巡境越界而導致流血械鬥。清代泉州有名的“東西佛”械鬥,延伸三百多年,為禍之烈是歷史上少有的。

新中國成立後,普度被明令禁中元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內,私下敬拜無祀鬼魂,可見普度的民間風俗生命力之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