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宣中興,丙魏有聲——西漢御史大夫魏相、丙吉

向使丞相不先聞馭吏言,何見勞勉之有的古義翻譯

漢武帝后期,連年與匈奴、百越征戰,國力消耗嚴重,加上武帝任用酷吏張湯、江充等人,在統治後期,釀成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導致政治發生動盪、經濟發生倒退。經過漢昭帝、漢宣帝兩代皇帝的努力,西漢繼續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彌補了因武帝連年征戰而造成的國庫虧空,開創了西漢又一個盛世——孝宣中興,在漢昭帝、漢宣帝在位期間,比較著名的御史大夫有魏相和丙吉,班固曾盛讚他們:孝宣中興,丙、魏有聲。

魏相是濟陰郡定陶縣(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先後任茂陵令、揚州刺史、諫大夫、河南太守,漢宣帝即位後,升任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魏相為人嚴毅,剛正不阿,他在任期間,與丙吉一道,認真輔佐漢宣帝整頓吏治,選賢任能,鼓勵開荒種地,發展生產,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政治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魏相任茂陵縣令時,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門客冒充御史住進茂陵驛站,而且態度蠻橫,因為縣丞沒有及時拜望,就將縣丞捆綁起來準備治罪。魏相聽說後認為其中有詐,不顧該人是桑弘羊門客的身份,立刻將其下獄,問明情況後將其處死,一時之間全縣震動。任河南太守後,一上任就整頓吏治,禁止豪強,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後來,有人誣告魏相濫殺無辜,朝廷壓赴魏相到長安治罪,聽到這個訊息後,河南郡的上萬名百姓自發到關隘攔截,準備向漢昭帝上書陳述冤情,駐守官兵也上書自願多服役一年,來頂替魏相的罪責。後來漢昭帝知道了魏相的冤情,讓他繼續擔任河南太守。

漢宣帝繼位後,魏相被升遷為御史大夫、丞相,適逢霍光家族密謀謀反,魏相和漢宣帝共同挫敗了霍氏的陰謀,保持了政治的穩定。魏相吸取漢武帝后期連年征戰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的教訓,多次勸諫漢宣帝平息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同時,他非常關注民生,下屬外出公幹回來後,他都詳細向下屬詢問百姓的疾苦,及時上報漢宣帝。

丙吉是魯國(今山東)人,他為人忠厚、寬宏大量,在“巫蠱之禍”中極力保護尚處於襁褓中的漢宣帝。後來被封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宣帝即位後,丙吉並沒有向眾人宣揚保護之功,大臣們和漢宣帝本人也都不知情,後來偶然的機會才得知實情,加上丙吉輔佐有功,漢宣帝封丙吉為博陽侯,後升任丞相。

丙吉為人寬厚,《漢書》記載:丙吉的車伕嗜好喝酒,多次醉酒後嘔吐到丙吉的車上,下屬建議將車伕驅逐,丙吉說:因為醉酒就將他趕走,以後他還能在何處容身呢?他只不過嗜酒把我的車弄髒罷了,你多多忍讓一下吧!因為這個車伕熟悉邊塞的風俗,之後有一次提前預知了邊塞發生的緊急狀況,及時告知了丙吉,丙吉誇獎車伕“人各有豈能,如果我之前趕走了車伕,現在怎麼呢預先知道邊境的訊息呢?”下屬更加佩服丙吉的賢能、寬厚。

丙吉知人善任,臨終前推薦的杜延年、於定國、陳萬年等人先後出任御史大夫、丞相之職,受到漢宣帝和百官的一致讚譽。

憑藉魏相、丙吉的傾力輔佐和漢宣帝的勵精圖治,西漢實現了最後一段中興盛世,漢宣帝去世後,其子漢元帝繼位,漢元帝在位期間,寵信宦官,皇權逐漸被宦官和外戚把持,西漢政權開始逐步走向衰敗,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西漢走向衰亡的過程中,又湧現出了幾位識大體、重大局、直言勸諫的諫官和御史大夫,他們的故事,接下去我為大家詳細介紹!

附:

《漢書·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也……少學易,為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為茂陵令。……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詐稱御史止傳,丞不以時謁,客怒縛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論棄客市,茂陵大治。

……後遷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彊畏服。……後人有告相賊殺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將軍,自言願復留作一年以贖太守罪。河南老弱萬餘人守關欲入上書,關吏以聞。……居部二歲,徵為諫大夫,復為河南太守。

……數年,宣帝即位,徵相入為大司農,遷御史大夫。……相總領眾職,甚稱上意。

……相數陳便宜,上納用焉。

……

相敕掾史案事郡國及休告從家還至府,輒白四方異聞,或有逆賊風雨災變,郡不上,相輒奏言之。時丙吉為御史大夫,同心輔政,上皆重之。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後吉為車騎將軍市令,遷大將軍長史,霍光甚重之,入為光祿大夫給事中。……吉為人深厚,不伐善……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庭莫能明其功也。地節三年,……吉為太子太傅,數月,遷御史大夫。……上親見問,然後知吉有舊恩,而終不言。上大賢之……後五歲,代魏相為丞相。

……

吉馭吏耆酒,數逋蕩,嘗從吉出,醉歐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遂不去也。此馭吏邊郡人,習知邊塞發犇命警備事,嚐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奔命書馳來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遽歸府見吉白狀,因曰:“恐虜所入邊郡,二千石長吏有老病不任兵馬者,宜可豫視。”吉善其言,召東曹案邊長吏,瑣科條其人。……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吏力也。吉乃嘆曰:“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長。向使丞相不先聞馭吏言,何見勞勉之有?”掾史繇是益賢吉。

……

五鳳三年春,吉病篤。上自臨問吉,曰:“君即有不諱,誰可以自代者?”……上固問,吉頓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於法度,曉國家故事,前為九卿十餘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於定國執憲詳平,天下自以不冤。太僕陳萬年事後母孝,惇厚備於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許焉。及吉薨,御史大夫黃霸為丞相,徵西河太守杜延年為御史大夫,會其年老,乞骸骨,病免。以廷尉於定國代為御史大夫。黃霸薨,而定國為丞相,太僕陳萬年代定國為御史大夫,居位皆稱職,上稱吉為知人。

……

贊曰:古之制名,必繇象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故經謂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明其一體,相待而成也。是故君臣相配,古今常道,自然之埶也。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是時黜陟有序,眾職修理,公卿多稱其位,海內興於禮讓。覽其行事,豈虛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