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宇文邕, 因滅佛而被詬病的皇帝

周武帝是宇文邕嗎

佛教史上有所謂“三武滅佛”的說法,其中之一就是周武帝宇文邕。因為這件事,他被佛教徒所記恨。但是在其他方面來說,他還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的。

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漢化的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生於同州武鄉(今陝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

從武帝這個諡號來看,評價相當高。

從漢武帝劉策始,相繼有魏武帝(曹操)、晉武帝(司馬炎)、成漢武帝(李雄)、後趙武帝(石虎)、宋武帝(劉裕)、齊武帝(蕭賾)等,皆是英武之主。根據諡法:“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可見,史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評價人物的。宇文邕諡號武帝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其人其事。

據《北史·周書》記載,周武帝“聰明有遠識,性果決,有智謀,能斷大事”。建德元年(572年)終於誅殺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後繼續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度,將府兵指揮權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並開始招募均田戶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經多次攻伐,於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軍乘勝攻陷鄴郡,俘北齊後主父子,滅北齊。

周武帝宇文邕, 因滅佛而被詬病的皇帝

北周、北齊形勢圖

在位期間,周武帝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他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諸軍伐突厥,五道俱進。因病詔停進軍。六月,疾甚,還軍長安,當月病逝,年僅36歲。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孝陵,傳位長子宇文贇。

由以上介紹,周武帝文治武功,厥有成效,還是個相當不錯的皇帝。

但是,他犯下了被史家、佛教最為詬病的一樁“大罪”——滅佛。北周是繼西魏之後建立起來的小朝廷;西魏是北魏末年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中的一個。這個時期,佛教勢力發展迅速,擁有寺產、佃戶、奴婢不計其數,給國家財政收入帶來很大的壓力。

延昌四年(

515年),竟然發生了僧眾造反的事件。跟隨者多達5萬多人。帶頭的法慶自稱“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毀寺、殺僧、焚經、燒像,故此對當時的僧俗地主統治階級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正光四年(

523年),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六鎮起義”,接著各處紛紛出現反魏起事,群雄並出。當時北方地區的僧、道階層過於龐大。根據《魏書》稱,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後,不少原屬國家的編戶民眾,為避苛役重賦,相繼投入空門;此外,其時社會政治動亂的加劇,亦令普通百姓尋求相對安全的宗教實體之庇護。以致全國的佛寺竟有3萬所之多,僧、尼數目則有200萬之巨,這在當時北中國的人口比例上,達到了極高的程度,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16。

周武帝宇文邕, 因滅佛而被詬病的皇帝

周武帝

天和二年(567年),有一個叫衛元嵩的人給周武帝上書,認為“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議周武帝滅佛。在一番朝堂爭辯之後,武帝終於下決心滅佛。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結果,四萬多所寺廟賜給王公作宅第,一切經像盡毀於火;寺院財產,簿錄入官;寺院奴婢,全部釋放;近300萬僧尼都全部勒令還俗。

周武帝滅佛,時間長,涉及面廣,觸動深,影響相當廣泛。

時人贊說:“帝獨運遠略罷之,強國富民之上策”。滅佛事實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的作用。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北周滅齊乃至北周統一北方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

對中國佛教來說,滅佛運動無疑是一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