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與修養|不道聽途說,就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怎麼翻

有個成語叫“道聽途說”,意思是從別人那裡聽說之後,自己又把它傳播出去。這個成語出自《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孔子說:“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道和塗(途),都是路之義。這句話的意思是,從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出去了,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是對道德的背棄。為什麼呢?

《論語》與修養|不道聽途說,就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

“道聽”,路上聽來的就是傳聞,是沒有經過驗證的資訊,不一定是真實的;“途說”,對獲取的資訊沒有驗證真偽就散播出去,進一步擴大其傳播的範圍,可能誤聽誤信而誤傳,以訛傳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道聽途說的行為,就是說三道四,說明這樣的人品德修養是有問題的。

從路邊聽到的小道訊息,未經證實訊息的正確性,就深信不疑,並根據小道訊息對人和事做出判斷,得出的結論肯定是錯誤的。如果不負責任地再把小道訊息傳播出去,誤己誤人,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論語》與修養|不道聽途說,就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

道聽途說地傳播不真實的資訊,就是不負責。心理學家曾給出一個決定謠言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含糊不清。如果重要性等於零,或者事件本身並非含糊不清,謠言就不會產生;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

輿論的影響是巨大的,眾口鑠金,謊言重複一千遍,有的人也就會信以為是真理。有時候,不真實的道聽途說,如果聽信了,其造成的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春秋時期,在齊國都城的大街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叔孫輒要謀反,親眼看見他在城外暗自練兵!齊宮中的1個大夫和2差役正好路過,聽到了這話。當天,一個差役就把話向齊景公報告了,景公不相信。第二天,另一差役也報告了,引起了景公的注意。第三天,那位大夫也向景公稟報了。齊景公聽後說,眾口一詞,必有其事。就下令把叔孫輒將軍斬首。事過不久,從魯國傳來費邑宰叔孫輒叛亂被平定的訊息,景公才知道自己錯殺了齊國將軍叔孫輒,後悔不已。

有時候,源頭的資訊是真實的,但是在傳播過程中出了問題。得到資訊的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資訊進行了加工,再傳出去,就與原來的資訊有了差異,參與加工的人數越多,傳播的鏈條越長,就與最初的資訊差異就越大,最終的結果是真實的資訊成了道聽途說。

《論語》與修養|不道聽途說,就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

《呂氏春秋·察傳》對此亦有深刻的闡述: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jué),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從旁人那裡聽來的話不可以不明察,經過幾次傳播後,就會把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因此,狗像大沐猴,沐猴像人,人與狗相差很遠,而有人卻說狗像人,這就是愚笨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對所聽到的事情仔細審查,就可以成為福音;對所聽到的事情如果不加審查,還不如沒有聽說過。

《論語》與修養|不道聽途說,就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

如今通訊發達,新聞媒體多樣化,資訊傳播渠道發達,網路上海量的資訊鋪天蓋地而來,讓人應接不暇,根本無法驗證其真偽。小道訊息不僅僅是“道聽途說”了,而是藉助網際網路快速流傳,一個資訊瞬間傳播到世界各地。

面對周遭紛雜的資訊,在不真實的資訊面前的智商降到了0,一些人根據自身固有的“先見”對其進行慣性判斷,或者不經過充分、審慎的理性思考辨析,對網上的資訊信以為真,不另分析地全盤接收,然後人云亦云,不自覺地變成了傳謠者。

當今為什麼會出現網路暴·力?就是因為圍觀的吃瓜群眾太多,而盲目從眾跟風,人云亦云,把一件變通的事件炒成嚴重的網路輿情事件,讓當事人措手不及,受到網路的無情碾軋,變得體無完膚,無立錐之地。

《論語》與修養|不道聽途說,就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

在網路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故意散佈一些小道訊息甚至謠言。曾有一段時間,網上關於相聲演員岳雲鵬的私生女的帖子鬧得沸沸揚揚,發帖者信誓旦旦說自己被岳雲鵬騙婚並生有一女,他不管不問不撫養,並且貼出了一張與岳雲鵬長得十分像的小女孩照片,口口聲聲要驗DNA。有真人,有圖文,有照片,還有恃無恐,不由大家不信,許多網友紛紛寫文譴責岳雲鵬的不良行為,把他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實際的情況是子虛烏有,根本沒有這回事。

謠言止於智者。對於道聽途說的資訊在沒有弄清真偽之前,先不要傳播。

從前,有一個人慌慌張張地跑到一位高僧那兒說,他得到了一個訊息要告訴他。高僧打斷了他說,“你要告訴我的訊息,用三個篩子篩過了嗎?”那人不解地問:“哪三個篩子?”

《論語》與修養|不道聽途說,就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

高僧說:“第一個篩子是真實。你要告訴我的訊息確實是真的嗎?”那人回答:“不知道,只是從街上聽來的。”高僧接著說,“第二個篩子叫善意。你要告訴我的訊息應該是善意的吧?”那人輕聲說剛好相反。高僧又說:“再用第三個篩子,這個讓你激動的訊息很重要嗎?”那人不好意思地說:“不是特別重要。”高僧說:“既然你要告訴我的訊息,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麼還有說的必要嗎?”

魯迅先生曾說,“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不實的資訊畢竟是虛假的,只要認真分析,就能發現蛛絲馬跡。

《論語》與修養|不道聽途說,就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

《呂氏春秋·察傳》告誡人們:“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意思是言辭很多好像似非而是,很多好像似是而非。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這是聖人的謹慎之處啊。那麼怎樣才能謹慎呢?要根據事物的實際和人的情理,來判斷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總之,對於“道聽”來的訊息不要隨意“途說”,不人云亦云,不跟著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吃瓜,要擦亮眼睛,善於分析,自覺遠離、抵制虛假資訊。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陽貨篇》:

【原文】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把道路上聽來的東西四處傳說,是背棄道德的行為。”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

@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