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劉秀是“仁厚之君”,臣子們去世後,皇帝劉秀是怎麼做的?

郭汲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公元1234年,蒙古大軍橫掃中國北部,金朝軍隊連連敗北,金燕京、汴京等重地接連丟失,金朝走向滅亡,皇帝金哀宗被迫自殺。

臨死前,他感慨萬千,說出一句千古名言:“自古沒有不亡之國,沒有不死之人。”

封建社會,王朝走馬燈一般,“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印證了“自古沒有不亡之國”的說法。

長生不老,從秦始皇時代,皇帝們便孜孜不倦追求神仙,自然沒有什麼結果。功臣貴族們,也希望榮華富貴,能長久,能長壽,但多數都達不成心願。長命百歲者,也終究要歸於黃土。

印證了“自古沒有不死之人”的說法。

都說劉秀是“仁厚之君”,臣子們去世後,皇帝劉秀是怎麼做的?

功臣們的死後恩寵

皇帝駕崩,禮儀繁複,自不必說。功臣們去世,皇帝們要有所表示,我們今天以漢光武帝劉秀為例,看看他的功臣們去世後,如何得到不一般的禮遇的。

1。皇帝賜予棺具、墓地

“歐陽歙死獄中,帝乃賜棺木,贈印綬”。(《後漢書。歐陽歙傳》)

歐陽歙,樂安千乘人(今山東省高青縣)。王莽時代,天下大亂,綠林起義軍推宗室劉玄為帝,號為“更始帝”,歐陽歙不辭辛苦,跑去投奔劉玄,被任命為原武縣令。更始帝不是當領袖的料,放著大好形勢,無法有效組織人員管理。宗室劉秀在兄長被殺後,尋找機會,遠赴河北,獨立發展自己的勢力,經過十年的發展,劉秀成為天下最有名望的一股力量,歐陽歙“識時務者為俊傑”,投靠劉秀,漸漸得到重用。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劉秀任命歐陽歙為河南尹(河南郡守,掌管洛陽附近二十一縣),封被陽侯,在位期間,頗有有政績。後來又升為汝南太守,任職九年,大力提拔賢才,注重教育,發展農業,受到廣泛好評。

由於官聲甚好,政績突出,光武帝將歐陽歙提拔為大司徒,位列三公九卿之中。

未曾想,歐陽歙是個典型的“雙面人”,表面官場政績俱佳,可暗中卻在丈量工作上,徇私舞弊,並且還貪汙公款千萬錢。

都說劉秀是“仁厚之君”,臣子們去世後,皇帝劉秀是怎麼做的?

歐陽歙身在牢獄,心裡極度渴望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光武帝對他還是非常賞識的,因為這個人確實有才,是一個實幹型的官員,從心底講,光武帝不想治他的重罪。

正當光武帝猶豫不決時,歐陽歙的一眾門生故吏紛紛上書求情,人數多達千餘人,有的人甚至情緒激動,剃髮請命。

光武帝對此如鯁在喉,心裡非常不痛快,立即打消了赦免歐陽歙的念頭。牢獄之中,皆是見風使舵之輩,他們見皇帝沒有任何寬容的跡象,便不再對他給予照顧。

惡劣的環境,上火的情緒,加之擔驚受怕,歐陽歙最終死在牢獄之中。

光武帝聽到歐陽歙的死訊,內心萬分難過,特別賜其上等棺木,追贈官職,並給家屬賞賜細絹三千匹。

2。皇帝派軍隊為功臣送喪

“二十年,漢病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及薨,發北軍五校、輕車、介士送葬,如大將軍霍光故事”。(《後漢書。吳漢傳》

吳漢,南陽宛縣人(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

早年,吳漢曾任新莽宛縣的亭長,後來淪落江湖,以販馬為業。更始帝劉玄時,任安樂縣令,光武帝劉秀經營河北時,吳漢棄暗投明,被劉秀封為偏將軍。

在光武帝的麾下,吳漢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在平定河北、征討關東、攻伐隴右、平定巴蜀的一系列戰爭中,吳漢出生入死,忠心耿耿,成為光武帝的心腹愛將。

建武二十年(公元45年),吳漢去世。光武帝賜其諡號“忠侯”,併發北軍五校等軍隊為他送葬。

如此隆重的禮遇,前面也只有衛青、霍去病、霍光得到過。

都說劉秀是“仁厚之君”,臣子們去世後,皇帝劉秀是怎麼做的?

3。皇帝親自參加追悼會

“伋卒,親親臨吊,賜冢塋地”(《後漢書。郭伋傳》

郭伋,扶風茂陵人(今陝西省興平縣),漢平帝時,為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都尉。新莽時期,為幷州牧。更始帝時,郭伋被任命為“左馮翊”(長安附近三個地方長官之一),鎮撫長安附近百姓。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邢臺市柏鄉縣)即位,重建漢朝。郭伋投靠漢朝,被封為雍州牧,又調任尚書令。

郭伋喜歡進忠直諫,但又並非只會誇誇其談。

建武五年(公元30年),他出任漁陽太守,在職五年間,對內鼓勵百姓發展農業、商業,強化本地治安,大力鎮壓賊匪,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對外,他率領軍民整備器械,訓練守軍,儲備糧食,提升邊防力量,匈奴人數年之內不敢侵擾漁陽郡,確保了一方平安。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8年),郭伋在太中大夫任上去世,終年86歲。光武帝親自參加他的追悼會,並賜給他墓地以示恩寵。

4。皇帝親自送葬

“通建武十八年卒,帝及皇后親臨吊,送葬。”(《後漢書。李通傳》)

李通,南陽宛縣人(今河南省南陽市人),鉅商世家出身,喜歡結交英雄豪傑。新莽末期,他與劉秀兄弟倆一同起兵。此人立場堅定,始終忠誠於光武帝劉秀。在劉秀經營河北,平定關東,發展最為困難時,多名重臣叛變,但李通初心不改,專心致志幫助劉秀鎮守京師洛陽,安撫百姓,發展生產,整修城防,並致力於恢復戰後秩序,給光武帝營造出安定祥和的大後方,真可與前漢蕭何相媲美。

都說劉秀是“仁厚之君”,臣子們去世後,皇帝劉秀是怎麼做的?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李通身在高位,先後擔任大司農、大司徒、大司空,為人卻極其謙恭低調。

既有才能,又有德行,還如此恭順,這樣的重臣,哪個皇帝不喜歡呢?加之,李通又與光武帝有親戚關係(李通娶劉秀的妹妹寧平公主),光武帝劉秀多次蒞臨李通府上,如家人一般。每年,劉秀還派人以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時,使用牛羊、豬三牲))之禮,祭祀李通的父親。

可見君臣感情,真是非同一般。

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李通病逝,光武帝賜諡號“恭侯”,親自與陰皇后一起,給李通送葬。

受到光武帝劉秀恩寵,在死後受到隆重禮遇的,遠不止上述那些大臣,劉順、鄧晨、來歙、樊宏、祭遵、銚期、伏湛、伏隆、侯霸、杜林等數十位重臣,去世後,都受到過非同常人的、來自皇帝的哀悼。

皇帝的目的

之所以會如此恩待這些功臣重臣,光武帝劉秀自然有一定目的。說得直白一點,最重要的出發點,就是鞏固自己的統治。“治大國如烹小鮮”,對待百姓如此,對待大臣也是這樣,如果只是一味地壓制、屠戳,沒事兒就在他們面前打殺,甩血點子,弄得大臣們擔驚受怕,皇帝的威嚴似乎是確立起來,可臣子們內心能服氣嗎?

駕馭臣子,當以誅心為上策,而滅體則是下策。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皇帝能夠不透過武力,就將臣子擺弄在股掌之間,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無疑,光武帝劉秀,就是一位擁有嫻熟政治手腕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