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áng”字入字典應簡化,新造“口並”字最適宜

並有什麼偏旁

“biáng”字入字典應簡化,新造“口並”字最適宜

圖片來自網路

當看到中國青年報有一篇題目為《陝西專家倡議將“biáng”字入字典詞典》的報道後,我感覺自己有話想說,便在此記下了。

首先,無論是從陝西“biáng biáng面”的角度,還是我個人文學創作的角度,我都不反對“biáng”字入字典。

從陝西“biáng biáng面”的角度來說,作為一道已經誕生了2000多年,而今聞名天下的傳統美食,無論是文化宣傳,日常交流,還是餐飲經營,沒有官方文字的尷尬,無疑是最令人痛惜不已的。

而從我個人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說,我在多年前用豫南(淅川)方言創作長篇小說時,也遇到過找不到“biāng”字可用的困擾。

事實上,“biāng”字雖然長久以來都沒有官方字形,但它的音和義卻古已有之,且並非只存在於陝西關中,而是廣泛存在於很多地方的方言中,比如我所使用的豫南(淅川)方言。

所以在我看來,“biāng ”字是一個擬聲字,普通話拼音應為biāng (陝西方言為biáng),一般指抽擊摔打產生的響聲,如鞭子聲、鞭炮聲、槍聲、打人的巴掌聲、東西摔在地上或牆上的碎聲、抻面摔打聲,等等。

我雖然不反對“biāng ”字入字典,但卻不贊成以民間創造的多達56畫的“biáng”字直接錄入。

我認為,56畫的“biáng”字直接錄入,不僅不符合漢字簡化的原則,還會給將來人們的記憶和書寫帶來很大的困難,如若單就“biáng biáng面”而言,或許可以勉強使用;而若是從擬聲字的角度考慮的話,它不僅在字形上有違造字規律,讓人無法直觀地看出半點擬聲字的特點,加之實際使用起來在書寫和印刷方面的問題,其結果恐將深陷雞肋窘境。

“biáng”字入字典應簡化,新造“口並”字最適宜

原創圖片

所以,我的建議是:把56畫的“biáng”字以繁體字錄入字典,另外以“口”為形旁,“並”為聲旁,新造“口並”字,作為56畫“ biáng”字的簡體字,普通話拼音為“biāng ”,並註明陝西方言音 biáng。

如此以來,“biáng biáng面”即為“口並口並面”,不僅書寫和記憶都很簡單,也比56畫的“ biáng”字更能聲形並茂地表達出,這道陝西傳統美食在製作過程中抻拉摔打的特點。

這樣的創新,不僅很好地解決了“biáng biáng面”長久以來有名無字和有字不好寫的尷尬,對於將來無論是記錄史冊、文化宣傳,還是印上餐館招牌和選單等,都將帶來極大的便利,甚至對於“biáng biáng面”這道陝西地方美食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將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而且,把新造“口並”字作為56畫的“ biáng”字的簡體字錄入字典,還可以為漢字字型檔多增加一個擬聲字,使得漢語在擬聲書面表達方面更為豐富。

這一點,更是56畫的“biáng”字直接錄入字典所很難實現的。

“biáng”字入字典應簡化,新造“口並”字最適宜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