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權入主中原,為何偏選擇尊老養老制度為立基之本?

養老乞言怎麼解釋

引言:

作為中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方王朝,北魏政權始於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國,終於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在北魏政權存在的148年間共經歷了14位皇帝。

這個百年王朝雖然不像秦漢那樣耀眼輝煌,但還是在歷史的巨幅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執政的王權貴族原本有著屬於鮮卑族的生活習俗,他們一向"貴少賤老",但是步入中原大地之後,為什麼卻開始變得尊老養老,並以之為立基之本呢?

北魏政權入主中原,為何偏選擇尊老養老制度為立基之本?

一、尊老養老的歷史演變及其獨特意義

我國素有尊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中,

儒家最先形成了孝親理念,並使其維繫著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正常秩序。

《論語》中就記載了一些關於孔子對“孝親”的闡釋,“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學文"更重要的就是"孝悌",即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而再擇其重便是"孝親"。

之後更進一步將孝親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如:

“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禮記·王制》)

意思是說,人活到五十歲就可以參加在鄉學中舉行的宴會,六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王宮中舉行的宴會,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大學舉行的宴會。諸侯國也是如此。如果活到了八十歲時,老人在拜受君命時只要叩兩次頭就行,盲人行動不便,也可照此辦理。九十歲的老人則可以讓別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

這種針對各個年齡階層老人的奉養方式,進一步明確了尊老養老的社會要求,同時也開創了以國家制度引導和規範養老行為的先河。

北魏政權入主中原,為何偏選擇尊老養老制度為立基之本?

至漢代,統治者崇尚“以孝治天下”,注重身先示範,用自身行動踐行尊老養老的禮制要求。漢文帝時期:

“年八十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者,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不僅規定了賞賜的衣食物品及數量,而且還形成了制度化的詔令,增強了法制的監督力度,為後世的“文景之治”奠定了社會基礎。

此後繼位的漢朝統治者也遵循尊老養老的傳統,不斷增加奉養老人的政策福利,至建元元年,漢武帝下詔免除奉養年老者的家庭徭役,

避免了因國家徭役造成老人無人奉養的情況,

維繫了社會的穩定。

二、北魏確立政權,入主中原

公元383年,前秦政權與東晉政權爆發了淝水之戰,最後前秦戰敗,國家也因此逐步走向敗亡,北方各族紛紛擺脫前秦統治,其中拓跋珪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政權入主中原,為何偏選擇尊老養老制度為立基之本?

北魏建國以後,前期保留著濃厚的奴隸制意識,尤其是在統一北方之前,仍將掠奪回來的敵國人口視為奴隸,賞賜給王公貴族或者戰功卓著者。但隨著統治者意識的轉變,社會形態正式成為封建制,同時伴隨的不僅是服飾、語言、官制方面的改變,更多的是治國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其中就包括了我們今天談到的尊老養老制度。

三、北魏效法中原,建立尊老養老制

北魏初期,明元帝和獻文帝受中原尊老養老觀念影響,開始推行各類尊老養老禮儀,

至北魏中期,孝文帝仿效古禮,全面恢復了自上而下的尊老養老禮制,主要包括三老五更、行鄉飲酒禮和授予几杖安車等措施

首先,

"三老五更"是北魏時期等級最高的養老禮儀

。其“三老”指的是“老人知天、地、人事者”,“五更”是指“老人知五行更代之事者”。北魏時期共拜封兩位三老和一位五更,並進行了非常隆重的禮儀程式,包括

封授三老五更、皇帝拜三老五更、乞言合語(古代養老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和禮畢褒獎

。三老五更雖然並非朝廷官職,但是享受公卿職位的俸祿,

北魏統治者藉助樹立三老五更的形象,向天下百姓推廣"孝"的觀念,進一步樹立中原正統形象,

營造了北魏政權尊老養老的良好社會氛圍。

其次,行鄉飲酒禮則代表著基層地方養老禮儀,主要表現為地方政府透過鄉飲酒禮來實現尊老養老的禮制,太和改制時期曾下詔:

“鄉飲禮廢,則長幼之敘亂。孟冬十月,民閒歲隙,宜於此時導以德義。可下諸州,黨裡之內,推賢而長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和、妻柔。不率長教者,具以名聞。”(《孝文帝紀下》)“

透過採取鄉里飲酒的方式讓年老的賢者教化鄉里,穩定基層社會組織。

再者,授几杖安車,即

"几杖為禮,安車至養,敬齒尊賢,其來尚矣"

,是一種對德高望重的老者的特殊禮待。幾、杖和安車都是輔助老者行走的工具,統治者的賞賜行為也讓這些工具附著上了濃厚的政治意味,標誌著國家尊老養老禮儀的推行,體現了統治政權對年老者的關心和優待。

北魏政權入主中原,為何偏選擇尊老養老制度為立基之本?

另外,後世史書中多篇關於北魏察舉孝廉和孝悌孝行的褒獎記載,都充分體現了統治者在全社會的範圍內積極宣傳尊老養老的思想,在各個方面不遺餘力的採取措施向百姓們貫徹落實尊老養老的福利政策。

綜上可以看出,北魏王權宣揚尊老養老思想,主要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層次,中央上採取三老五更之禮,再輔助於几杖安車之禮;地方上採取鄉飲酒禮,兩者相互補充配合形成了具體化的行為禮儀。

北魏統治者帶頭為社會樹立"孝"的典範,在潛移默化中讓基層百姓也能受到"孝"的教育,

將”以孝治天下“的精神延續貫徹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四、北魏為何要以尊老養老製為立國之基?

從以上各方面綜合分析,我認為北魏把尊老養老制度當作立國之基,主要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1、

休養生息,維繫社會穩定。

前秦政權覆滅,開啟了北方十六國分裂割據的局面,而在亂世中,北魏政權脫穎而出,魏太武帝利用武力統一了黃河流域一帶的區域,正式建立了北魏王朝。雖然它實現了政權上的統一,但是經過連年戰亂的摧殘,中原地區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大多數家庭支離破碎,青壯年服兵役生死未卜,家中婦孺老人無法靠自己生存。加上北魏自身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的損耗,

此時迫切需要頒佈相應的撫卹政策穩定民心。

而中原人民受儒家"三綱五常"的影響,老人在社會中一直地位較高,對家族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安撫老人的情緒就成了首要工作,

同時透過撫卹老人,也能體現出統治者的仁愛形象,弱化百姓們對統治者在戰爭中殘暴屠殺的印象,更好地實現戰後社會的穩定。

2、

鞏固政權,實現經濟發展。

北魏建國後,統治者想要實現經濟發展,增強國力以穩固政權,必然會創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但由於長年戰亂,老年人口的存在牽制著勞動力對經濟建設的投入,因此想要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必然需要解放勞動力,增強生產能力。

而以遊牧經濟為主的鮮卑族並不適應中原地區的農耕經濟,所以統治者

需要透過推行尊老養老制度,解放漢族人民的生產力,保障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活動,

最終實現經濟發展,進而達到穩固政權的目的。

北魏政權入主中原,為何偏選擇尊老養老制度為立基之本?

3、

擴張統治,實現天下統一。

封建王朝的一切政策和措施都是為了維持乃至擴大自身統治的時間和區域,而作為統一北方的唯一政權,北魏王朝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它也時刻覬覦著南方的領土,夢想能實現大一統,建立豐功偉業,但是為什麼沒有實現最終目標呢?首先攘外必先安內,由於自身是少數民族,中原地區均為漢族人民,此前漢民從未被少數民族統治過,這就造成了百姓心中無法調和的憤懣情緒,內部存在著不穩定因素。所以要想實現穩定發展,必然要

關注漢民的需求,在文化、政治、思想上都要實現民族融合,而尊老養老制度便成為了最有效的工具

北魏政權入主中原,為何偏選擇尊老養老制度為立基之本?

五、結語

北魏政權建立尊老養老制度,雖然沒有完全獲得漢族人民的認可,最終也沒有依靠這些政策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但是

這些政策、措施也維繫了一個王朝的百年統治,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原尊老養老文化的繼承與延續起到了無法忽視的作用。

並且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正統王朝,它為多民族融合、共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對當今社會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禮記》、《漢書》、《北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