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評《紅樓夢》之二五:為什麼說大觀園就是明代的“焦園”?

留都防亂公揭是什麼意思?

王鐸評《紅樓夢》之二五:為什麼說大觀園就是明代的“焦園”?

焦竑

王鐸評《紅樓夢》之二五:為什麼說大觀園就是明代的“焦園”?

隨園的前身即是“焦園”

王鐸評《紅樓夢》之二五:為什麼說大觀園就是明代的“焦園”?

今日“焦園”遺址

王鐸評《紅樓夢》之二五:為什麼說大觀園就是明代的“焦園”?

今日“焦園”遺址

王鐸評《紅樓夢》之二五:為什麼說大觀園就是明代的“焦園”?

吳應箕畫像

王鐸評《紅樓夢》之二五:為什麼說大觀園就是明代的“焦園”?

列位,說起《紅樓夢》,一談大觀園就談熱乎了。你想,誰不關心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個大觀園呢?如果有,那該多好啊!你關心?呵呵,我也關心。

咱們長話短說,這個大觀園在中國近代史上,還真有其園,真有“模版”。

在哪兒呢?

在南京。

南京什麼地方?

南京五臺山的餘脈小倉山一帶,就是後來袁枚的“隨園”。

原先叫什麼名字?

叫“焦園”。

什麼時代?

明朝末年。

那……為什麼叫“焦園”呢?

看官,一說到這“焦園”,就與我們山東有些關係了。歷史上,也有稱其為“焦弱侯故址”的。就像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裡的李奶奶一樣,說來話長了。

在明代中後期,有一位曾經在南京做官的學人,名叫焦竑,字弱侯,號漪園、澹園,祖籍山東日照縣西湖鎮大花崖村。他在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會試中,中過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一時全國聞名。

後來,他在南京建造了一座美麗的園林,人稱“焦園”。據說,焦竑不但學問好,還在“焦園”中建立了一座“焦狀元樓”,用以收藏天下各種古書名帖。當時的大儒黃宗羲,還曾親自登門重金購書。一時間,“焦園”名滿天下。

焦竑先生善交際,與學者吳國珍、吳思周父子相熟。幾十年後,“焦園”即被“吳家”接手,這就是後來有名的“吳家花園”,也是《紅樓夢》裡大觀園的原型。當時,“吳家”最有名的人物,要數“抗清英雄”吳應箕了。說到吳應箕的一生,我們還可以用橫厲一世、忠貞不屈、可歌可泣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看過孔尚任《桃花扇》的人都知道,劇中有一個名叫吳次尾的,與晚明四公子歸德侯方域、宜興陳定生、如皋冒闢疆和桐城方以智是摯友,交往甚厚。其實,這位吳次尾,就是吳應箕。“次尾”,只是他的字。如此說來,吳應箕與曲阜孔家,也一定是世交。不然,孔尚任是不會將其寫入劇中的。

另外,吳應箕與劉城、張溥和張採等人成立的“復社”,抨擊明末時政,揭露科舉弊端,曾為天下學人之師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曾讚譽他為:“明末稱復社五秀才,應箕為首。其克全晚節,尤不愧完人。”

而讓世人一直耿耿於懷的,還有兩件大事,都是吳應箕所為:

其一是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時候,他在明朝留都南京,執筆撰寫了由他和顧臬、侯朝宗、黃宗羲 等一百四十多名學人聯合署名的《留都防亂公揭》,揭露了魏忠賢、阮大鋮等奸黨破壞抗清的罪惡陰謀。

其二是明亡後,清軍佔領北京,阮大鋮等手握兵權,伺機報復,在南京大肆搜捕“復社”黨人。南京失守後,吳應箕不得不舉家逃往故鄉。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他帶領家鄉數千人起兵,保衛大明江山。最後終因寡不敵眾,在壓氣培兵敗被殺。其家人百餘口,也隨之壯烈捐軀,一時傳為佳話。

據《池州府志》記載,吳應箕被砍頭之後,其“頭入郭門如生,三日不變。”最後,相傳他還留有一首絕命詩,可惜只有一句流傳了下來,即“半世文章百世人”。

在清代查繼佐所著的《國壽錄》中,我們還找到了這樣的記述:

應箕,字次尾,貴池人,以文章名世,好交天下士。有所點定古今書,後學得其筆墨,引以為重。乙酉閏六月,各郡縣兵起,應箕傾家,募士數千,復貴池。久之,各師潰,貴池亦遂陷。

應箕被執,從容謂主將曰:“吾分必死,但有三事得相假,即地下無所恨。”

主將問曰:“何?”

應箕曰:“起義自我,無與百姓事,我以身殉,諸可勿問。二曰,我有遺書若干藏某處,願得付某生,勿並災身後筆墨。三曰,我有弱女,已字某,未歸,願得吾目前觀其成偶。”

主將高其義,皆如應箕言,因欲曲宥之。

應箕曰:“即生我我必自殺。”

於是正襟南向而遇害。

吳應箕雖說僅僅活了五十二歲,但他的光輝業績和高風亮節,光耀千秋。

據說,吳應箕死後,遺有一子一女。數年之後,其長子吳孟間在祭弔“壓氣培之難”時,還寫有一首《壓氣培歌》,道是——

壓氣培前奔萬石,

陰雲莽莽黑霧壓。

水號風怒激沙飛,

彷佛旌旗雷電掣。

我父軍聲墮此間,

星月無光天欲坼。

我母頸罹刀痕七,

身投層崖腦迸裂。

我妹三齡棄路死,

百口家人一無得。

前山溪下水猶腥,

壯士同時皆義烈。

煙飈玉碎三十秋,

天地迄今為慘側。

腸斷紆廻忍追憶,

千載空坑堪並說。

嗚呼,千載空坑堪並說!

讀了吳孟間的這首詩,讓人深感國恨家仇之慘烈,無不令人涕泠。

看官,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吳玉峰了。我認為這吳玉峰一定是吳孟間的兒子。就是基於以上這些歷史史實,基於自己的悲慘身世,基於自己的家族史,吳玉峰才創作了經典小說《紅樓夢》。所謂“無才可去補蒼天”,是一方面是說他的爺爺吳應箕“無力迴天”,無法恢復大明王朝;另一方面也是說的他自己,是說他自己“頑石之心”不改,忠貞之心不變。

看官,如果我們瞭解了吳玉峰的家庭史,瞭解了他的爺爺吳應箕“反清復明”的悲壯歷程,你在下筆寫《紅樓夢》的時候,你能不將“真事隱去”嗎?你還敢往大清朝廷的政治上“靠”嗎?那不是“找死”嗎?換句話說,即使是吳家的男人都死差不多了,都“壯烈”了,你能不將家族中的“女流之輩”都一一寫下來嗎?因此,一曲“紅樓之夢”,其實也是當時“末世”的中國之夢,吳玉峰雖說是在寫小說,其實也是在記錄中國,記錄一個大漢民族數千年的不滅的、艱苦卓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