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為什麼會發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悲憤?

長恨人心不如水是表達什麼

49歲的劉禹錫,值逢又一位新皇唐穆宗李桓登基

。按道理,他的命運會有轉折。但是他沒有等到任何轉折。他被外放到四川夔州做刺史,相當奉節市市長。此時他站在夔門之上,看到奔騰的江水,衝擊灩澦堆,捲起千堆雪。

劉禹錫為什麼會發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悲憤?

這位21歲就登進士第的年輕官員,其才幹幹練不輸於詩文,短短几年就升為監察御史,雖然品級不高,但是許可權廣泛,是皇帝考察百官和萬事的一個重要渠道,要求年輕,學識淵博,直言,由新進的熱血進士當是再好不過。30歲劉禹錫在這個職位上和柳宗元,韓愈同事。

33歲的劉禹錫可謂青年俊彥,此年,皇帝德宗因病薨,太子李誦即皇帝位,這一位46歲的老太子,待機時間長,人不昏庸,就是身體不行,他最信任的就是和他年歲相當的侍讀王叔文。

王叔文,王伾立馬對朝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重用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革除舊朝弊端,其中劉禹錫是負責國家鹽鐵等重要專案,參與國家財政革新管理。可以說,上面支援,官員辦事,雷厲風行。只要這把火燒得徹底,朝政的面貌會煥然一新。這是皇帝,王叔文,劉禹錫等人都願意看到的結果。

劉禹錫為什麼會發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悲憤?

然而火剛剛燒了不久,就熄滅了。因為唐順宗當皇帝七個月,就讓位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王叔文被新皇帝賜死,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從朝廷貶放外地做小地方官,無旨不得回京。

這個中間有很大的疑惑,因為順宗皇帝雖然多病,但是他是一個有決斷的人,改革是他的夙志,是他做皇帝的抱負,就算是撂挑子,他也會事先安排好,何以倉促退位成太上皇並任由新上的皇帝殺王叔文和銳意改革的臣子?

這就牽扯到唐順宗是如何死的。

唐順宗繼位的時候,已經多病,但是皇宮和太子府不一樣,需要經過宦官這一體系。為了讓王叔文能夠直面上奏,王叔文封了大學士,可以直接靠近皇帝。但是此時宦官的頭目俱文珍把握宮廷和軍權。當改革政令已經到皇宮停止向民間釆辦等具體事項時,俱文珍才猛然醒悟,這是在限制約束他。於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詔書釋出的權力,剝奪了王叔文翰林學士的頭銜。也就是封鎖了他和改革派靠近皇帝的可能。

而接下來,事情就朝另外一個地方狂奔。八月,順宗禪位,讓位大太子李純。第2年春天,唐順宗死在了興慶宮。

劉禹錫為什麼會發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悲憤?

有沒有質疑順宗死亡的聲音呢?肯定有

。劉禹錫作為曾經在中樞體系,也有相對較可靠的訊息來源,唐順宗是暴力幽禁,暴力殺害的。而且殺害他的有兩個來源,宦官俱文珍,新皇帝李純。俱文珍的嫌疑最大。他立新皇帝無非挾天子,保自己的利益。李純本來就是太子,這對父子受困宦官專權。劉禹錫認命,但也抱著期望,新皇帝不會那麼糊塗,總會有轉機。

43歲的劉禹錫,外放做官已經十年。這年他和柳宗元接到詔書,奉召回京。這意味著新皇帝認可了他們。但是進京後才發現事情沒有想象的簡單。此時俱文珍雖然早已經死了,但是皇帝也沒有替他們翻案,反而追加俱文珍,贈開府儀同三公。給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待遇也很奇怪,本來以為會有重用的,但繼續外放做小地方官。

經過這一折騰,劉禹錫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奧妙。太子李純上位,不是那麼簡單。不是被俱文珍轄制,而是同謀。

他不願意父親的故臣回來,但也是做一種姿態,我還是惦記你們的,給你們到京幾日遊的機會。

劉禹錫為什麼會發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悲憤?

劉禹錫徹底斷了仕途回京的戀想。唐憲宗李純也死了。49歲的劉禹錫被任命為夔州刺史。反正天涯海角,處處為家。四川的大山大水,瞿塘峽的壯麗景觀,少數民族的歌舞動人。此地天高皇帝遠,他看到聽到想到些什麼?竹枝詞是民間的小調,在四川地方,民間吹短笛,擊鼓應節,用地方方言演唱,雖然聽不慣也聽不清楚,但是別有一種粗獷激切的原始美。

竹枝詞九首(並引)

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

,餘來建平

,裡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

。歌者揚袂睢舞

,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

,其卒章激訐如吳聲

,雖傖儜不可分

,而含思宛轉,有《淇奧》之豔

淇奧

。昔屈原居沅湘間

,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

,到於今荊楚鼓舞之。故餘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颺之

,附於末,後之聆巴歈

說穿了這些少數民族的歌舞奔放,神秘,帶著巫氣,讓他想到了屈原流放到湘沅之間,看到的原始歌舞。屈原從這些歌舞中找到了靈感,製作了九歌,劉禹錫說,我也要根據這裡的歌謠來創作,讓後世的人們記得這裡巴山蜀水的歌聲。

那麼他這個序中,稍微知道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屈原創作九歌,是在民歌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政治胸懷,劉禹錫同樣如此,他是借民歌的悽楚激越,表達內心的感懷。

可以說《竹枝詞》,保留了民間民歌節奏快,簡單明麗的特點,但是,其中的兩首,就不能看作是從僅民歌中來,而是詩人自己的悲憤了。

劉禹錫為什麼會發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悲憤?

,知變風之自焉

劉禹錫《竹枝詞》其六

在中國古漢語中,心如磐石是人生和信念的忠貞。而劉禹錫看到了灩澦堆,飛雪激浪,屹立不倒,給他的人生也打了強心針。二十多年宦海生涯,他看到經歷的還少嗎,雖然是無望回京,在外地做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是一種人生選擇。

“城西門前灩澦堆,年年波浪不能催。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這一首詩卻分外的有情感力量。站在夔門之上,在唐朝是可以看到,船隻滯留依次過灘的壯觀景象。這是唐朝重要的水路交通,但正是這一段的天險,一個險灘連著一個險灘,船隻在眼前檣櫓折戟沉沙的事故經常有,但是仍舊阻止不了人們的通行。這是因為人們相信水路雖然艱險,但是還是可以相對把握並征服它的。因為總可以找到水流的規律。

但是隻有人心,人心深不可測,會在你最沒有防備的時候,用巨浪吞噬你。

所以劉禹錫的竹枝詞,表面是寫的民歌,但民歌有如此清醒的悲愴和悲憤的嗎?

他是為自己嗎?巴山蜀水,在唐朝的確是邊遠地帶,很多唐朝的官員,被放到外地做官,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死在任上,清廉一生,到死不能還鄉的多。別人過得,他劉禹錫就忍受不了?四川民風淳樸,歌舞原始,許多地方尚未開化,作為政府官員,他所受到的尊重不會比京城少,何來”長恨人心不如水?”

他的悲憤自然是和屈原一樣有所指。在另一首《武陵書懷五十韻》小序裡,借”項籍殺義帝彬”“今吾王何罪之有?”來說的是同一件事情。唐順宗死於自己兒子,雖然不是親弒,但是其心之深,只怕瞿塘峽之水難比。

唐憲宗李純,就算是父親不禪位與他,也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但是李純對父親舊臣和宦官俱文珍的態度,恰恰應證了他父親唐順宗的非正常死亡。宮廷如此血腥的爭鬥,哪裡還有人性,更加上斷送了他的恩師王叔文的性命。這樣的冤枉,卻永無明晰之日。劉禹錫也只能沉默對著滔滔巨浪吧。

劉禹錫為什麼會發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悲憤?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他54歲時被召回朝廷,而朝堂上的皇帝,竟然流水樣的走過6位,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他說自己回到朝廷,像隱士下山,自己都覺得老朽,自然沒什麼重要的崗位給他,好在新皇帝安置了他的養老,算是變相平反吧。

這樣其實挺好。否則在風雲變幻的朝堂之上,以他的直,不過多一條冤魂,未必能全身。

他的晚年在唐武宗的治下,算起來一生身歷七朝。往事留在適可而止的斷碎的詩裡,不滅的是曾經悲憤無奈的心情。雖然他的政治理想,在歲月中蹉跎,但是有才的人在哪裡都閃光,成為了唐朝不可忽略的文豪。

而這句,“長恨人生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寫出了多少人在人世間遭遇人心反覆的錯愕,驚恐與悲憤啊!

劉禹錫為什麼會發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悲憤?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