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以德為善是什麼意思

小時候看《方世玉》記住了雷老虎的臺詞“我是以德服人”。當時就想“以德服人”是什麼意思呢?“以德服人”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楊伯峻先生解釋為:依仗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的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好像七十多位弟子歸服孔子一樣。孟子認為有兩種天下歸服的方式:一種是憑藉實力並假借仁義使天下歸服的,這被稱為霸道,霸道的前提是實力強大;另一種是以道德來實行仁義而使天下歸服的,這被稱為王道,王道不必然實力強大。用霸道的方式征服天下這是比較好理解的,而用道德仁義的王道方式征服天下,可能就需要進行某種轉換。這種轉換就是以柔克剛、柔弱勝剛強、以德服人等以弱勝強的過程。那麼問題就在於為什麼柔能克剛?德能服人?這個邏輯的必然性在哪裡?或者柔一定能克剛嗎?德一定能服人嗎?霸道的前提是實力,王道的前提是道德。實力可以消滅實力,但是實力不能消滅道德;道德也不能直接消滅實力,道德只能克服道德,新道德克服舊道德或者從沒有道德變成有道德,但是道德不能直接變成實力。應該說道德可以強化實力,即把弱小強化為強大,道德似乎成為了加強,但是也並沒有說清楚道德強化的能力從哪裡來?因此,是否可以說,“以德服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以德服人的含義是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歸順、服從統治者。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種服從並沒有必然性,更多的是一種或然性。統治者有道德,百姓並不必然就一定會歸順,否則也就不存在違法亂紀的行為了。

第二:王道的實現是一種建設性的行為,這種行為很容易被否定。也即是破壞容易建設難。特別是在當前的全球化時代,更容易被偶然的一次錯誤而否定。比如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人好事,偶爾犯一次錯誤,那麼以前的好事基本都會被清零。邏輯實證主義中的證偽容易,證實難,也是這個道理。

第三:根據上面的分析可知,“以德服人”要想成為現實,其最根本的基礎或前提仍然需要一定的實力做後盾。

第四,傳統的“以德服人”的觀念是建立在一種封閉的環境中,也即是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大家都認同這種觀念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而在當前全球化、全方位開放條件下,異質文明的衝突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以德服人”的理念要想實現勢必需要在道德與實力之間保持平衡。

最後,“以德服人”還要避免“以德追禍”(指上對下施恩不當,適以招來禍患)。《韓非子·用人》:“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樂,上下之利莫長於此。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厚誅薄罪,久怨細過,長侮偷快,數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要想做到《詩經》所說:“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必須以強大的實力為後盾,以仁愛的道德之心為表現,做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能真正實現“以德服人”。

個人見解,聊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