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國歷史之二十八:南朝篇二蕭齊

齊簡公為何最終敗亡簡要說明

蕭鸞是蕭道成的哥哥蕭道生之子,幼年喪父,由蕭道成撫養長大,視若己出。蕭道成稱帝,蕭鸞任侍中,封西昌侯。齊武帝蕭賾是其堂兄,即位後將蕭鸞轉為度支尚書,任右軍將軍。永明四年(486)升中領軍,仍任常侍。蕭賾臨終時任命蕭鸞為侍中、尚書令,輔佐皇太孫蕭昭業登基。

本來輔政大臣中蕭燁很受器重,但經驗不足,遇事推讓。蕭子良才華人望足夠,但為了擺脫爭位嫌疑,只好不參政。蕭鸞看見皇帝蕭昭業行事荒唐,就和族人蕭衍商量廢立,嘆息世祖的兒子大多無能,唯有隨王蕭子隆很有文才,最好早點弄回朝廷,方便行事。蕭鸞聚齊一批親信,誅殺異己,將蕭昭業除掉,卻立新安王蕭昭文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延興。蕭鸞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沒多久,蕭鸞以皇太后名義下詔,以蕭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難當重任為由,廢為海陵王。建武元年(494)十月,蕭鸞以高帝第三子身份即皇帝位,是為齊明帝。由於蕭鸞奪位為帝,這一步和宋明帝的軌跡幾乎一樣,然後也開始大舉剷除宗室,蕭道成與蕭賾的子孫幾乎都被蕭鸞誅滅,宗室權勢跌落谷底,這就給其他旁支製造了機會。

我看中國歷史之二十八:南朝篇二蕭齊

而且蕭鸞在位期間,就南北朝大局來說,正是北方北魏達到鼎盛的孝文帝改革時期,遷都洛陽的孝文帝正大展宏圖,大舉南征一直北魏籌備數代的大事業。因此,孝文帝親政後,以南征之名義行遷都之事實,但遷都為南征做準備,這個宏偉目標也並不是一個幌子和藉口,有著雄心壯志的孝文帝確實抱著一統天下的用意,而且領兵三十萬,與彭城王元勰對襄陽、宛城、新野一線進行征討,經過一年多拉鋸,北魏逐漸攻佔了雍州的南陽、新野、南鄉等郡,大敗崔慧景、蕭衍於鄧城,斬首俘獲二萬餘人。孝文帝乘勝率眾圍攻樊城,齊雍州刺史曹虎閉門自守。但渦陽一戰,魏軍失敗,一萬多人被殺,三千多人被俘。北魏急調步騎十餘萬往援渦陽,才迫使齊軍撤退。九月,北魏方面得知齊明帝死訊,已經深受漢家文化薰陶的孝文帝下詔稱說“禮不伐喪”,這才引兵而還。

齊明帝死,兒子蕭寶卷繼位,史稱東昏侯。這又是一個昏庸之主,治國無術,暴虐無道,濫殺大臣,死者中就有蕭衍的哥哥蕭懿,毫無疑問,這激化了蕭衍和蕭寶卷的矛盾。據說蕭寶卷自小口吃,不喜歡讀書學習。他是蕭鸞的次子,長子蕭寶義情況更糟,天生殘疾更為嚴重,根本無法成為儲君。太子位和皇位都撞大運一般落在了蕭寶卷的頭上。而齊明帝蕭鸞知道這個孩子在表達和行為上有毛病和缺點,諄諄告誡蕭寶卷行事要果敢。哪知道蕭寶卷把果敢做得不算差,但一味以皇帝的權勢殺戮大臣,朝政大局就搞得一團糟,還是釀成了巨大危機。

尤其蕭衍出於私憤有意廢除蕭寶卷,大力招兵。為了增加號召力,蕭衍聯合南康王蕭寶融一起舉兵,先推蕭寶融在江陵即位為齊和帝。最後,蕭衍領兵到達了建康城下,攻下了外城,將齊宮城團團圍住。蕭衍當年的好友範雲和沈約一起寫信給蕭寶融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蕭寶融禪讓帝位給蕭衍。同時,蕭衍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

我看中國歷史之二十八:南朝篇二蕭齊

這個蕭寶融是明帝的第八子,且是蕭寶卷的同母弟弟,初封隨王,後封南康王,都頂著荊州刺史的頭銜。之前的隨王是蕭子隆,和蕭子良一樣有才,一樣聚集著許多文人雅士。明帝奪位時還打過迎隨王回朝的旗號,但是當他奪位以後就把蕭子隆視為目標,蕭子隆死於建武元年,隨王就改封給了明帝自己的兒子蕭寶融。現在蕭衍拉著蕭寶融舉兵,擁戴稱帝,迎入建康以後,由這個齊和帝封蕭衍為梁王。反過來,蕭衍又以蕭寶融的名義殺害湘東王蕭寶晊兄弟,後又殺掉齊明帝其他兒子。

這個時候,王爵可以說是一種虛位,蕭衍的實權是大司馬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兼揚州刺史,都督中外諸軍事。即便如此,蕭衍為了奪位,真正做到九五之尊,他並沒有放過年僅十五歲的蕭寶融,最後將他灌酒爛醉以後殺死。

蕭齊一朝比劉宋的確要差一些,統共七個皇帝,國祚不過二十三年,竟有四個都被殺,甚至是南朝四代中最短的。儘管如此,蕭齊依然是重要的一環,尤其永明時代的文學,與劉宋元嘉時代並稱。竟陵八友如沈約、範雲、謝朓、王融、何遜、陰鏗等,雖然總體不如元嘉時代陶淵明、謝靈運、鮑照的成就,但也可以說自有特色,尤其形成的聲律趨勢,在古代詩詞的發展上,也是劃時代的影響。

沈約是這一階段蠻重要的人物,他是吳興沈氏家族的早期代表。沈約的父親沈璞本任淮南太守,在劉宋內亂中被殺。沈約後來出仕蕭齊,一步步發達,成為竟陵王蕭子良府邸重要賓客,其人才華是不差的,但總體成就並不算高,論詩主要是創造聲律講究;論史,雖然主要撰寫《宋書》,還夾帶私人恩怨,記錄史實並不客觀。蕭齊末年,沈約因為與蕭衍的私交,積極幫助其奪位,梁朝建立後他成為重要的功勳大臣。隨著地位的升高,最終抱著平淡無功無過的心態混日子。雖然他在典章制度方面貢獻一些建議,但朝政和人才,他卻唯唯諾諾,沒有什麼貢獻,後人大多覺得他和西晉山濤相似。

換一個角度看,其實這也是在南北朝那種壓抑環境下一種正常的明哲保身之術,可即便如此,沈約與蕭衍的關係也難免出現問題,最後鬱鬱而終。

範雲的經歷大致與沈約類似,他也是蕭衍奪位的心腹。《梁書·範雲傳》記有集三十卷,至今文章已亡佚,詩歌尚存三十餘篇,另外範雲的結局比沈約稍好,不過,不少人都認為,範雲之所以幸運是蕭梁建立初期的天監二年就病故了,沒有機會遇到和蕭衍的矛盾爆發。而範雲的堂兄就是南北朝著名的思想家範縝。範氏兄弟在蕭齊初期與北魏議和的時候,曾一起出使。當時佛學思想在中原南北廣為傳播,流傳下範縝強烈反對佛教迷信的著名辯論,正是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府邸舉行,所謂竟陵八友基本都參與此事。

很多今天的認識都直指範縝是反對佛教的代言人,筆者以為,範縝不是一味頑固的要反對佛教,主要當時人們對死後精神世界的認識,一直延續著長期以來的迷信色彩,這一點,並非單純地屬於佛教方面影響。只不過,兩晉南北朝是著名的亂世,百姓生靈塗炭,生活十分困頓,因此佛道兩種追求精神解脫的宗教十分盛行。而範縝卻看到佛教在迅速的發展中利用了這一思想的弱點,這才激烈反對,寫下著名的《神滅論》,這是古代著名的哲學與思想的宏文。《神滅論》一出,震驚了當時推崇迷信的權貴,竟陵王蕭子良是一個典型的佛教信徒,他憑藉權力,調集眾僧名士,軟硬兼施,輪番圍攻範縝。佛門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講究孝道為武器,撰文立說,嘲諷範縝:“嗚呼!範子,你怎麼竟連自己的祖先在哪裡都不知道!”範縝反唇相譏:“嗚呼!王子,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祖先的神靈在哪裡,為什麼不殺身去追隨它們呢?”

我看中國歷史之二十八:南朝篇二蕭齊

範縝後來到地方為官,堅持無神論,提倡教化,在民間杜絕迷信的祭祀活動,不久,因母親去世,範縝辭官守喪,至梁初,他一直未出仕,居住在南州。蕭衍從襄陽舉兵的時候,範縝參加了這一行動,因為當年在竟陵王府的關係,蕭衍很器重範縝,任為晉安太守。範縝在任四年,清廉節儉,除俸祿以外一無所取。

但隨著蕭衍對佛教的推崇加劇,與範縝的關係也發生變化。範縝在貶官到南方廣州的時候,一度充實完善《神滅論》,再次傳播開來。天監六年(504),範縝回到京師建康,梁武帝頒發《敕答臣下神滅論》,大僧正法雲將武帝敕旨傳抄王公朝貴,並作《與王公朝貴書》,響應者有臨川王蕭宏等六十四人。蕭琛、曹思文、沈約亦著文反駁。範縝對此挑戰毫不示弱,將《神滅論》改寫成賓主問答體,共設三十一個問答,沉著應戰,據理駁斥。在這場論戰中,範縝“辯摧眾口,日服千人”,最終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幾年後他病故,享年六十五歲。

在竟陵八友中,真正文學上能夠列入第一流陣營的,是人稱“小謝”的謝朓。東晉時代的頂級豪門陳郡謝氏嫡系後人,劉宋大詩人謝靈運的同族晚輩。他的祖父謝述是劉宋彭城王劉義康的親信,當時僥倖沒有捲入謝靈運被殺的悲劇中,這是謝朓一家能繼續留存的第一層背景。側面可以再次回顧,謝靈運在家族沒落後懷有的深深孤獨感,這一點與後來謝朓的命運實際頗有心靈相通的地方。雖然不是沒有交好的同族,但知心者畢竟不多,或者說謝靈運的內心除了訴諸詩文,已經無法過多與家人言說。同時,謝朓的祖母是劉宋史學家范曄的妹妹,顯然家學依然深厚,非同一般,因此史書就稱,謝朓少年時期就顯露了突出的才華,應該有根據,不算過分誇大。

第二層背景是謝朓的父親謝緯,官至散騎侍郎,還獲得尚主殊榮,娶劉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換句話說,謝朓一家雖然不比東晉興盛,好歹恢復幾分望族的底氣,至少應該比劉宋時代稍好一些。由於《南齊書》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先後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同時也是竟陵王蕭子良的親密友人,位列八友之一。

謝朓生平最輕鬆的時候應該是建武二年(495)至四年,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實現了他“凌風翰”“恣山泉”的願望,表露了與前輩謝靈運極其相似一面,既捨不得放棄追求功名,渴望重振謝氏家族榮耀;可又前事可鑑,害怕捲入血雨腥風,希望保持“仕隱”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過。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非常鮮明地把內心這種矛盾流露出來。在宣城任上,謝朓將詩歌創作推向了數量和藝術的高峰。流傳至今的詩歌,大多是宣城時期流傳下來的,所以謝朓被後人稱為“謝宣城”。

我看中國歷史之二十八:南朝篇二蕭齊

筆者分析謝朓的內心之所以會與謝靈運相似,儘管謝朓所處是蕭齊時代,家門比劉宋時要好一些,但隨著謝家經歷晉宋更替,宋齊更替,作為陳郡謝氏子弟,謝朓詩人氣質的內心還是非常敏感,現實無法不讓他懷有憂懼。因為即便在蕭齊本朝內部,謝朓也看到了爭權奪利,殘酷搏殺。所以,即使在比較輕鬆的心境下,謝朓也寫有像《贈西府同僚》這樣沉重壓抑感的詩句:“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透著鮮明的恐懼心理。甚至筆者難免認為,從詩歌的情緒看,謝朓多少隱隱約約帶著一些不詳的關於命運的預感。

建武四年(497),謝朓被任命為齊明帝蕭鸞的殘疾長子蕭寶義身邊的鎮北諮議、兼南東海太守。這時蕭鸞染病,北魏軍隊經常渡江騷擾。謝朓的岳父王敬則任會稽太守,因他是武帝蕭賾倚重的心腹猛將,所以蕭鸞對他很不放心,暗中派人監視。而王敬則會成為謝朓的岳父,還是謝朓父親、尚主的駙馬爺謝緯為了保全謝氏家族的一次不得已的聯姻。

王敬則早年是屠戶出身,這次的王謝聯姻完全不是什麼王謝豪門時代的風流韻事。因為王敬則積極支援蕭道成奪權建立蕭齊,是“從龍”的功臣。之後武帝蕭賾也非常器重他,作為前朝駙馬的謝緯,天地變色,如何能夠維繫謝氏門楣?他完全是一番苦心孤詣,打破豪門與庶民間的陳規,才有了這一次王謝聯姻。堂堂陳郡謝氏的子弟,居然到了要仰仗平民階層新貴在新朝立足的地步,可以想見謝朓父子當時糾結尷尬的心曲。

而王敬則覺察到明帝蕭鸞大肆殺戮蕭家宗室的用意,包括時刻的防備,深感大禍臨頭。他的第五子王幼隆派人到南東海治所與謝朓密談,希望一起有所準備。謝朓深怕自己重現家族先輩的悲劇,為了撇清關係,扣住來人,將其告發。謝朓為了顯示清白,或者說為了生存,無奈做了背叛親家的小人勾當。王敬則也的確起兵對抗,很快一家遭到族滅。謝朓因出賣親家而升任尚書吏部郎,暫時活下來了。為此,妻子王氏要和他拼命,謝朓很長時間幾乎不敢回家,到處借宿。透過揭示謝朓與王家聯姻的背景,也可以看出謝朓為何對王氏一門幾乎沒有多少情義,然而畢竟這是何等可憐的苟活。有人形容得好,謝朓的一生其實都是“驚弓之鳥“。

齊明帝死後,東昏侯蕭寶卷即位,新皇帝奢侈無道,把國家弄得一團糟,官吏們十分腐敗。輔政大臣江祏與弟弟江祀等人想廢掉蕭寶卷,另立始安王蕭遙光為帝,使國家安定。蕭遙光是蕭道成哥哥蕭道生後裔,其父是蕭道生長子蕭鳳,次子就是明帝蕭鸞。因此在明帝一朝,蕭遙光與弟弟蕭遙欣等都曾積極配合他們的叔父誅殺高、武二帝的後人,頗有權勢。這蕭鸞的兒子們都有殘疾,他的侄子也好不到哪裡。蕭遙光本人也有足疾,是一個跛子。但江家兄弟認為蕭寶卷昏庸,想要擁戴蕭遙光,客觀來說不完全是出於攀龍附鳳的私心,蕭遙光的確有一定過人之處,比較得人心。最器重的沈瑀,與沈約為同族,早年也在竟陵王府任參軍。與範雲關係十分友善,被範雲推薦。沈瑀辦事得力,蕭遙光對他很信任並重用,證明了蕭遙光是明察吏事之人。他的府上人才有不少,像裴邃、庾於陵、崔慰祖(蕭遙光的棋友)、劉渢、蕭暢、劉晏、曹樹生、垣歷生、司馬端、陸閒、潘紹、劉溓、柳叔夜、崔慶遠,絕非完全是裝飾門楣了,這些人不少是真的死心塌地跟隨蕭遙光。當然,蕭遙光還想要招攬一些名士,結果失敗的,張率、賈淵就沒有理他,當然也包括這一次的謝朓。

蕭遙光派遣心腹劉渢去見謝朓,邀他參與廢立。為什麼會在這樣重大的事情上想起謝脁?一來謝朓是大名士,詩文才華人所共知,當年的竟陵八友之列;二來,謝朓為了朝廷可以大義滅親!雖然出賣王敬則一家鬧得沸沸揚揚,但客觀上還是增加了謝朓的口碑。但這一次謝朓又讓人驚訝了,他堅定認為自己受恩於明帝,東昏侯雖然無道,但畢竟是明帝之子。而且謝朓認為江祏等人是在使用詭計。將他們的謀劃,告訴了皇帝蕭寶卷的舅舅劉暄。

江祏與謝朓一貫不和,當初為了索看謝朓一首新創作的詩歌,兩人就結下樑子。這一次密謀廢立的大事,可想對謝朓自然恨之入骨。 江祏等人為了自保,便聯合蕭遙光先誣告謝朓欲謀反。蕭寶卷本就是個糊塗皇帝,便將謝朓打入大獄。不久他就死在獄中,年僅36歲。《南史》記載謝脁臨終的遺言是:“天道其不可昧乎?吾雖不殺王公,王公因我而死。”到生命最後一刻,謝朓還是對出賣岳父王敬則感到後悔不已,這是謝朓的軟弱,也是當時普遍文人和底層人物的可悲之處。謝朓死以後,還是有人對他十分緬懷,這就是後來建立梁朝的武帝蕭衍,同樣很有詩文才華的蕭衍經常說:“不讀謝詩三日,便覺口臭。”可見對謝朓的懷念無以復加。

蕭遙光的事蹟洩露,自然也很快敗亡,但他的心腹劉渢、劉溓、司馬端、陸閒、柳叔夜等都甘願殉主,崔慶遠陪他同死,可見歷史的複雜,蕭遙光並非一個簡單的野心家。蕭遙光死後,蕭寶卷下令斂葬他的屍首,赦免他的兒子們,唯一的懲罰是沒讓襲爵。這個連親爹死了都不哭的蕭寶卷,竟然哭了企圖奪位的叔父輩蕭遙光,可見這東昏侯的怪癖和不可理喻。

由於蕭齊總的只有20來年,還沒有宋文帝一個皇帝在位時間長,雖然號稱有永明之治,但實際上社會經濟沒有文化藝術的成就大。蕭道成、蕭賾父子雖然提倡節儉,渴望整頓戶籍,恢復民生,但很有侷限性,算不上多有成效。《南齊書·良政傳序》說:“永明之世,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袨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蓋以百數。”可能在金陵都城來說是如此,其他地方就很難確定了。

因為文化藝術的薰陶濃厚,後世其實尖銳指出,蕭齊是一個表面提倡節儉,骨子裡崇尚奢靡的時代,之後梁陳都繼承下去,才有南朝金粉的氣息。好比崇佛就是從蕭齊開始,號稱節儉理政的蕭道成本人就大量收藏藝術品,竟陵王蕭子良、豫章王蕭疑、隨王蕭子隆幾位宗室都大量聚集文人雅士,奢華禮佛的習氣一直持續,南朝佛寺洞窟的開鑿也是源自蕭齊。儘管佛教在兩晉南北朝的風靡其實還有另外的、深刻的社會原因,但上層貴族流行著一股推崇風氣,這才會有梁武帝後來越發荒唐的佞佛舉動。因為蕭衍同樣來自竟陵八友,始作俑者就是外表節儉,內在奢靡的蕭齊時代。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