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還是"高情商"?你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嗎?

巧言哄人是什麼意思

01 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

不知朋友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過這樣的交往經歷:有一個人,你們原本並不熟悉,可是他的一張巧嘴,使你內心很快就對他產生了一見如故的感覺,甚至覺得相見恨晚。他也曾經不斷向你示好,彷彿你們真的就是交往多時的老朋友一樣,儘管你心裡可能還有那麼一點點納悶,他為什麼對你這樣好。

直到有一天,你無意間發現他的好不只是對你一個人,而是對周圍所有可能會對他有利的人;可能你還發現,有的訊息,按照你們的親密程度他明明可以跟你分享但卻沒有,然後過了沒多久,他從和你一樣的起跑線上,輕鬆地超越你走到了前面。此後,你們再見面時,儘管他還是和從前一樣向你頻頻示好,可你明白,你的心裡早已沒有他的位置了。

有的人說,這是典型的巧言令色;也有人說,人家這是情商高,不用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了。

的確,僅僅依靠自己的語言和麵部表情就能夠獲得別人喜歡的人,常常會令人產生一種遇到“知音”的感覺,彷彿與他們的交往,要比別人來的更默契一些,於是不知不覺就會對他們比別人多一些親近。

可是當無意間發現所謂的“默契”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一廂情願時,大概沒有誰心裡不會難過一陣子吧。本以為在孤獨的世間多了個密友,沒想到只是給人家做了把梯子。很多人都想成為這種很容易就被大家喜歡的人,卻苦於自己笨嘴拙舌,缺乏眼力勁兒;同時又有不少人不齒於這種行為做派,認為還是坦坦蕩蕩地做人更輕鬆、自在。

02 巧言令色始於何時?

“巧言令色”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用來形容人的品格的成語,指一個人不但長著一張巧嘴,善於察言觀色,說出來的話討人喜歡;而且時常是一副和顏悅色的面容,同樣令人喜歡。當然,討人喜歡的話是刻意說出來給人聽的,和顏悅色的面容也是故意裝出來給人看的。

自古以來,巧言令色都是一種令正人君子所不齒的行為。早至在記錄夏朝之前的唐虞時代的文獻資料中,舜帝的得力大臣皋陶和即將繼承帝位的大禹討論政事時,大禹就說,能夠做到知人善任、治理好臣民使他們得到恩惠,就不必流放驩兜,也就不必害怕那些巧言令色的壞人了。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尚書·皋陶謨》)

在我國的“國學啟蒙讀物”《論語》中,孔子對巧言令色的批評出現了三次: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論語·陽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

03 儒家為什麼反對“巧言令色”

儒家的根本觀念是仁,無論是義還是禮,無論是智還是信,最終都要回歸到仁的方面。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原始儒家時代,義與利雖然尚未構成完全的對立,達到孟子及後世所提倡的“捨生取義”的極端程度,但在他們看來,巧言令色的人,多是為了獲得一己私利而對外界做出的刻意逢迎、取悅於人,並不是以真情實意與人交往。一個凡事以利當先的人,仁愛之心自然就難得了,所以孔子不止一次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的確,歷史上凡是被史官評價為“巧言令色”的,幾乎都是我們所熟知的負面形象,比如西漢歷史上為我們留下成語“斷袖之癖”的漢哀帝的好夥伴董賢,班固說他是“本無葭莩之親,以令色諛言自進”,本來與皇室沒有任何關係,卻因為巧言令色而討得漢哀帝歡心,年紀輕輕就做到了都尉的位置。漢哀帝死時,董賢雖然只有22歲,卻也因為失去了依靠而被迫自殺。

漢哀帝與董賢 劇照

再比如《舊唐書》中,作者寫到唐朝在玄宗手裡由盛轉衰的原因時說,玄宗如此聰明睿智的一個人,卻被李林甫和楊國忠迷惑,導致群臣激憤、安祿山事變,就是由於被二人的巧言令色所迷惑而不願醒悟所致。可見在古人眼裡,巧言令色是損公器以肥私利、最後兩敗俱傷的重要原因。

04 巧言令色還是高情商?

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巧言令色和高情商都能使社交達到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於是,有的人便把巧言令色等同於高情商。甚至有人說,那些情商低的人,就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了。確實,多少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交場合能夠八面玲瓏、如魚得水,但人們又都多少有些忌憚與這樣的人交往,尤其是當一個人眼睜睜看著一個下級對自己的身邊的平級盡力討好、對自己卻判若兩人時,內心的落差可想而知。

但其實,二者之間的差異遠不止褒貶意味的不同,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會被人認為是巧言令色、刻意逢迎,而是在言行舉止之間表現出來的成熟,和應對周遭環境的精準洞察與巧妙利用。我所謂的高情商,是在給對方留足面子的同時堅持自己立場的智慧,是對突然爆發的社交危機的機智化解,是在外交場合對於敵視立場的巧妙應對。而那些巧言令色的人,無論包裝得多麼精巧,也有在人前展現自己真實面目的時候,終究逃不脫“巧言令色”的名聲。

二者的行為舉止雖然都會令人感到愉悅,但高情商的交往智慧帶來的是朋友之間長久的輕鬆感和舒適感,不會因為更換了交往物件而消失,因為他們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不會以“有用”為標準去選擇取悅的物件;巧言令色之人在交往中帶來的愉悅感卻是暫時的,他們以逢迎物件為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一旦目的達成或對方沒有利用價值了,便棄之如敝履。二者的根本差別在於,是否具有與人坦誠相交的心意。

最後,祝大家成為高情商的社交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