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門磚” 怎麼來的 文閻澤川

敲門磚指什麼比喻什麼

“敲門磚” 怎麼來的 文/閻澤川

“敲門磚”是指敲門的磚頭,門一旦開啟,就棄之不用,比喻只是用來達到目的或追求名利的工具。那麼,古代真有這種專門用來敲門的磚頭嗎?

敲門磚一語出自明代西湖居士《春遊》:“這是敲門磚,敲開便丟下他。我們既做了官,作詩何用。”比其更早的還有“敲門瓦礫”之說,據宋代學者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五記載:“一日,衝元自窗外往來,東坡問:‘何為?’衝元曰:‘綏來。’東坡曰:‘可謂奉大福以來綏。’蓋衝元登科時賦句也。衝元曰:‘敲門瓦礫,公尚記憶耶!’”

明清時,科舉制度更加僵化,八股文盛行。很多學子學習八股文不過是為了升官發財,所以“敲門磚”一說盛行。如明朝田藝蘅《留青日札·非文事》:“又如《錦囊集》一書……抄錄七篇,偶湊便可命中,子孫秘藏以為世寶。其未得第也,則名之曰‘撞太歲’,其既得第也,則號之曰‘敲門磚’。”意思是說,由於八股盛行,有些學子便準備好幾篇範文,到了考試的時候,拼湊一下就可以命中。如果還是沒考中,就是“撞太歲”,自認倒黴;考中了便是敲門磚。所以,魯迅先生在《準風月談·吃教》中寫道:“清朝人稱八股為敲門磚,因為得到功名,就如打開了門,磚即無用。”現代著名學者、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給一位寫新詩的青年朋友》中寫道:“詩不是一種空洞的主義,也不是一種敲門磚。”美國有一句俗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牙齒是職場上的敲門磚。”

(來源:2018年07月01日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