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馬困人乏的讀音怎麼寫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漁陽

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當年楊貴妃集玄宗的萬千寵愛於一身,好好的開元盛世,也成了

“天寶亂治”

“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而他們兩人的乾兒子安祿山,突然發動兵變,打著清君側的名號一路殺往長安。

而楊國忠擅權專政,又拿不出好的計謀,導致叛軍佔領了潼關,李隆基都未來得及帶上全部家眷,就急急忙忙的逃往蜀地。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一)、馬嵬兵變,太子終得翻身機會

自從唐太宗來了個玄武門奪權,殺兄弒弟,逼父親退位以來,李家的父子關係一直都很微妙。尤其是皇帝與太子之間。

而玄宗和李亨也不例外,

唐明皇一直不信任自己的這個兒子

,再加上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的旁敲側擊,李亨雖身為太子,但活的是戰戰兢兢,生怕自己被廢。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1。

衣冠南渡多

崩奔

,曳裾何處覓王門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當時玄宗走的匆忙,就只帶了幾個身邊的皇孫和妃子,還有親信大臣。其中就包括了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禦敵無方,擾民有術的楊國忠。此人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大軍每過一處,他便下令燒燬橋樑,以防叛軍追擊。

這也阻擋了百姓們逃難之路

,將士們看在眼裡,恨在心裡。晚上軍隊在馬嵬驛

修整

,很多人都不願意南下,而且舟車勞頓,人困馬乏,心中有著很深的積怨。他們滿腔的怒火無處發洩,因此

全部遷移到了楊家兄妹身上

。如若不是他們,大唐到不了這個地步;自己也不用前往異鄉。

恰巧楊國忠正在和吐蕃人交涉,將士們就以其勾結外敵,意圖謀反為由,將其亂箭射殺。同時,又要求處死楊玉環,否則堅決不再前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玄宗皇帝只得忍痛割愛,

將楊貴妃處死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2。

國本留守扶亂世,整軍待發鎮北辰

這次的馬嵬兵變,

玄宗將責任全部歸咎在了太子李亨身上

。而當地的百姓又紛紛攔住御駕,希望太子可以不要跟著皇帝南行。因為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來,大家就要生活在安史大軍的屠戮之下。李亨就坡下驢,順應民意,決議收拾殘兵,前往根據地,靈武。

在那裡都是他的親信部將,很有威望。李亨到了靈武后,在部將們的簇擁下,

宣佈繼位稱帝

。當然,按照他的說法是受了父親的禪讓。可遠在川蜀玄宗,還琢磨著敕封兒子為大元帥。這下可好,人家直接稱帝了,

玄宗成了太上皇

不過按照常理而言,李亨得位不正,這是不忠不孝,無君無父的行為。那些文官武將們,定會有人站出來駁斥。可他的皇帝,卻當得異常的順利,好像本來就該他上位一樣。那麼,這其中究竟又有著什麼原因?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二)、明皇鞭長莫及,不願撕破臉皮

“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李隆基聽到訊息以後,並沒有表現出不滿。反而還派了三位宰執將傳國玉璽,送到了靈武,承認其身份。他的喜,

大抵是強顏歡笑

。畢竟千防萬防,還是被兒子給奪了江山。

1。

從篡位,變成了正統

名正則言順,如果玄宗不承認,想必會有人站出來反對。可傳國玉璽都已經交到了李亨手裡,人家父子倆都沒有說什麼,其他人自然也不好再去多嘴。當然,玄宗派人送玉璽是假,找人監視兒子才是真,如果有機會,他還是希望那三個人能夠架空李亨。

李亨已經把生米煮成了熟飯,其他人再反對,也無濟於事。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如果是在和平時期,李亨在外稱帝,那肯定是亂臣賊子。可當時正值戰爭,全國一盤棋,大家都忙著對付安史叛軍,那還會有人在乎你的皇位正統不正統。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對於很多人來說,

李亨就是救世主般的存在

。唐玄宗為了躲避戰亂已經跑到了川蜀避難,如果沒有李亨,那唐軍就失去了頂樑柱。連皇帝都逃跑了,將士們還有什麼理由再繼續堅持。而且,當時李隆基年事已高,他其實

早在馬嵬兵變之前就有過退位的想法

當時馬嵬之變又讓父子二人心生嫌隙,所以就沒有付諸實施。既然李亨稱帝已為既成事實,李隆基又遠在西南,對於中原戰事,力不從心。倒不如順水推舟,順勢而為。反正他們父子二人,不論是誰當皇帝,都沒有便宜別人。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2。

阻擊平叛的中流砥柱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李隆基跑到了四川,大唐失去了頂樑柱。而李亨此時上位,其實對父親來說也有些好處。如果大唐死在了他本人的手上,那死後無顏面對祖宗,更是罵名永傳的亡國之君。

倒不如把這口黑鍋給自己兒子背

最重要的是,李亨表現出了強大的家國責任感。他完全可以跟著父親去川蜀避難,反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安史大軍一時半會打不過來,可以做個逍遙自在的土皇帝。可他沒有,他去了靈武,去重整殘軍敗將,去收拾舊河山。

在這一點,他就比李隆基強得多。李世民曾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心都是肉長的,百姓們知道之前的皇帝只知道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絲毫不顧其安危,極度不負責任。所以,就算他是大唐正統又能如何。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而且,

李亨本來就是儲君

,這個國家早晚會交到他的手上,不過是早一日,晚一天的事,無須過多的糾結。他讓大家看到了戰亂平息,恢復到正常生活的希望。既然他願意牽頭,那還有不擁護的道理。

進入天寶年間,

玄宗基本不理政務

。只沉醉在以前建立的功業上,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如今遇到戰事,又抱頭鼠竄,他還不如自己的兒子。

所以,李亨這個皇帝能夠當得順順利利,首先是得益於皇太子的身份;其次,又得到了老爹的認可;再次,大家寄希望於他。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三)、肅宗實力強勁,多言已無必要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直接逼迫著自己的父親退位,那也沒有人多說些話。因為朝野上下,都遍佈著他的親信。李亨和太宗的情況,有些類似。

即使當時有人出來反對,那麼以李亨的力量,也能夠很快的將其消滅。倘若玄宗不願意承認兒子的身份,那他本人在四川偏安,不承認又能如何。

1。

擁兵自重,旁人順勢而為

李亨當初宣佈玄宗“久厭大位”之際,表達出的意思很明顯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玄宗手裡兵馬不多,而且還在遙遠的西南。即使有人還懷念唐明皇,提出反對意見,那麼他很快就會被李亨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滅口。

“識時務者,為俊傑”

。既然李隆基本人都沒說什麼,那其他人何必再去為了“太上皇”而爭執不休,最後還不是落得個悽慘下場。況且,人都是有羞恥之心的。李隆基在四川,難免不琢磨自己做的那些糊塗事。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自從改元天寶以來,發出的每項政令,不是禍國殃民就是勞民傷財。而且,他這個人的確沒什麼治軍能力。潼關是長安的天然屏障,若是能夠好生防守,安史大軍沒那麼容易攻破。可玄宗不信任這個,又不信任那個,還急於求成,

最後導致潼關失守,長安淪陷

他還有什麼顏面,再去強調自己的這個皇帝身份。老老實實的當個太上皇就很好。既然“苦主”都光明正大的承認了新皇的身份,大家何苦再去為玄宗發聲。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2。

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有著詩聖之稱的杜甫,他寫了很多關於安史之亂的作品。三吏三別,就是其中的代表。從中不難看出,

安史叛軍的殘暴無道

,給底層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他們想要脫離苦海,指望著玄宗那是肯定不行。皇室之中,

唯有李亨能夠獨當一面

。既然他願意扛起平叛的大旗,那還用說什麼,支援就是了。此外,

當玄宗

前往四川之時,全軍譁然。那些鎮守在各地的軍隊,都不知道自己在為何而戰。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他們效命於李家,可是李家都跑了。正在此迷茫之際,李亨站了出來。他在靈武的軍隊雖然不多,但他皇室正統的身份的確

很有號召力和影響力

。大家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擁戴李亨,就等於平叛有望,就可能迴歸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中來。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正值戰亂,沒有誰會去管那些禮教,那些繁文縟節,不管玄宗還是肅宗,能帶著自己打仗,就是好皇帝。

李亨的確是搶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當時正值戰亂

結語:

李亨順利繼位,掌控全域性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玄宗出逃,讓人們大失所望;其次,他得到了玄宗的認可,於情於理,都說的過去;再次,他表現出了強烈的抗敵慾望,這正是人們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新唐書》

《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