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兵器歷史上的巔峰之作,為何消失於宋朝

拔劍起蒿萊是什麼意思

唐刀,是我國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並非特指某種刀。《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唐刀可以說是中國冷兵器史上的巔峰之作,是大唐府兵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的重要保證,也是大唐帝國赫赫武功的忠實見證。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存的唐刀僅僅只有日本正倉院保藏的‘’金銀鈿裝唐大刀‘’了。

中國冷兵器歷史上的巔峰之作,為何消失於宋朝

金銀鈿裝唐大刀 圖片轉自網路

唐刀被淘汰出了軍隊制式武器序列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製作工藝複雜,費時費力,造價昂貴

中國冷兵器歷史上的巔峰之作,為何消失於宋朝

相對宋朝及之後軍隊普遍裝備的厚背刀、麻扎刀和砍刀等,唐刀對刀的韌性,硬度,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即使以現代工藝製作,成本也要高出7到8倍。更別說古代的純手工工藝了。

以陌刀為例,其使用的鋼是以印度海得拉巴出產的鑌鐵(烏茲鋼)為主料。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進口烏茲鋼的成本中包含著萬里迢迢的運送費用,用其鍛造的陌刀的價值就更是千金難買。當時一把使用烏茲鋼鍛造的陌刀價格相當於一箇中產階級所有財產總和。在唐朝初期,很多富裕人家為了能買到一把上好的陌刀傾家蕩產。

比如:據《新唐書。食貨志》中記載,鬥米錢十三五,天寶二年一把最下品的唐刀(橫刀)價格約在五十鬥米,最上等的鑌鐵唐刀要一百七十鬥米。

而按照《唐會要》記載當時官員的俸祿七品一個月是四千五百文,一年五十四貫,八品月兩千四百七十五文,年三十貫,而九品一年只有二十三貫,一把上等的鑌鐵刀相當於七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而這種昂貴的武器唐代統治者要用來列裝部隊,將領,除了唐朝這種尚武的朝代,哪個朝代捨得這麼玩?

中國冷兵器歷史上的巔峰之作,為何消失於宋朝

據考證,唐刀鍛制需要上百次的摺疊、鍛打,再加上覆土燒刃和包鋼加鋼等技術,費時費力,進行從製作到完工需要週期較長,而且非常不利於保養和維修,在五代十國戰亂頻繁的時期,不利於軍隊進行大規模列裝。而北宋由於‘’冗兵‘’問題,制式兵器不得不朝著多用途專業化和廉價普及的方向上發展,這也是導致唐刀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2、甲冑的重型化

中國冷兵器歷史上的巔峰之作,為何消失於宋朝

另外,由於冶煉技術的大發展,北方的遊牧民族如契丹,党項,蒙古等也逐漸掌握了比較先進的冶鐵技術,比如,‘’契丹‘’翻譯成漢語就是鑌鐵的意思;党項在與宋朝的對峙中也大力發展了冶鐵技術,史書記載,西夏甲冑‘’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人‘’。 ‘’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西夏陵出土的甲片,製作精細,薄厚均勻,孔眼劃一,有的外表有鎏金。西夏刀、劍製造也非常出色,‘’契丹鞍、夏國劍、高麗秘色,皆為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能及‘’。

蒙古更是視各種匠人為珍寶,征服西夏的同時也迅速消化掉了党項人的冶鐵技術。

宋朝戰爭的主要方向是同樣是北方遊牧民族,在北方遊牧民族掌握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後, 重甲和騎兵的組合逼迫宋軍不得不研究如何能以重步兵對付遼金的騎兵,長矛、斧鉞開始成為軍隊的主要兵器,斧鉞的大量裝備從《武經總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證,斧鉞的製作和使用技藝比陌刀要簡單,對付騎兵同樣有效,岳家軍曾用‘’麻扎刀‘’‘’捉刀‘’‘’長柯斧‘’大破金軍‘’鐵浮屠‘’。

3、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

經過朝廷有意的不斷壓制、歧視武將和過度抬高文官地位,當時社會上的尚武風氣為之一變,不僅昔日‘’出將入相‘’之說在北宋消失殆盡,而且士人群體也遺棄了‘’投筆從戎‘’的觀念。民間甚至開始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俗語流傳,可見當時社會中‘’重文輕武‘’風氣的流行。著名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出自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

當整個社會都不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為傲,不以‘’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為榮,不想‘’功名只向馬上取‘’,不思‘’男兒本自重橫行‘’,而只以‘’東華門唱名者方為好漢‘’之時,就從根本上閹割、終結掉了武器的繼承、延續和發展。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