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研小百科|中國古代樂器篇——壎

陶隕是什麼

西研小百科|中國古代樂器篇——壎

關注西研會青年分會頭條,瞭解更多傳統文化小知識~

壎的概說

壎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 ,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地籟,乃是樂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籟的。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壎的起源於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壎在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壎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壎的結構

十孔壎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音孔。

西研小百科|中國古代樂器篇——壎

壎的發展

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相傳壎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壎。

最初壎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製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壎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

壎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壎,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壎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壎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西研小百科|中國古代樂器篇——壎

吹奏名家

曹建國、 方浦東、 黃建軍、於連軍、呂驥、曹正、陳重、王其書、張榮華、陸金山、趙良山、劉寬忍、杜次文、拓化賢、張維良、王勝祥、戴亞、高明、劉鳳山、王洪濤、曾格格、張斌、範睿、陳雙九、王厚臣、張壎、石磊、劉寬忍、劉輝、劉豪、周子雷,王同賢,杜衝,崔濤,吳蘇芯 ,趙海斌(醉臥蘭亭)。

壎的歷史

壎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壎,器形多樣,如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壎,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壎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

商代的壎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製,石制和骨制的,以陶製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壎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秦漢以後,壎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壎分成頌壎和雅壎兩種。考古發掘和傳世壎中也偶見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壎或瓷壎。

清朝時期,壎的傳承已經斷代,直隸人吳潯源偶得壎,複製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壎傳世,以闡發古音之秘。《棠湖壎譜》是發現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壎專用樂譜,無論對於古壎製法、奏法以及壎譜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是一本難得的珍貴史料。

壎的種類

壎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壎,還有葫蘆壎、握壎、鴛鴦壎、子母壎、牛頭壎、筆筒壎等多種型別。傳統的壎多為卵形壎,如今則有葫蘆壎、握壎、鴛鴦壎、子母壎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西研小百科|中國古代樂器篇——壎

(圖為牛頭壎)

制壎名家

方浦東(北京)、張有剛(北京)、張榮華(北京)鄭自豪(北京)、侯義敏(河北邢臺)、王其書(四川成都)、吳蘇芯(四川)、陰占中(陝西)、鄭安邦(南京)、陝拾叄(陝西)、於連軍(河北保定)、王建(河南黃河壎坊)、李帥(河北張家口)、崔濤(廣東珠海)、覃雄(廣西南寧)、張科舉(河北張家口)、謝亮(湖南婁底)、趙海斌(醉臥蘭亭 -吉林)、張駟(大連)、張勇(四川成都)

圖文|王玉慶

編輯|王夢潔

稽核|祁建龍

西研小百科|中國古代樂器篇——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