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師傅的師傅應該叫什麼

“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漢字的發展,由簡入繁,又刪繁就簡。到了如今,很多人對於漢字的本義已經弄不清,所以鬧了不少錯用漢字的笑話。比如尊稱與謙稱的用法,不少人容易混淆。令尊是用來尊稱對方的父親;家父、家嚴則是用來謙稱自己的父親。令堂是用來尊稱對方的母親;家母、家慈則用來謙稱自己的母親。

當然,現代很多人已經不興這些“繁文縟節”。提到自己的父親、母親,直接說“我爸”、“我媽”;稱呼對方的父親、母親,為了套近乎甚至叫“咱叔”、“咱阿姨”。咋聽之下,似乎沒什麼毛病;可是深究起來,稱呼對方父親為“咱叔”,可不是逼著對方管自己父親叫叔叔嗎?甚有冒犯之意。

為什麼要辨析漢字的用法呢?這不是當代孔乙己,更不是迂腐之舉。漢字文化需要傳承,漢字的辨析,是做一點知識的普及,讓大家瞭解漢字演化背後的一些有趣的東西。

曾經看到一個街頭採訪,記者拿著話筒隨機問路人:“巴山夜雨漲秋池”的下一句是什麼?十個人九個搖頭說“不知道”。最後還是一個小學生把這首詩完整地背誦並解析了一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課文裡學過,在油鹽醬醋中泡幾年,怎麼就把學過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呢?

我們今天,正好給大家來講一講兩個關於老師的稱謂——

“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

雖然現代人不講究,但是在古代要是用錯了這兩個詞,十之八九是要掉飯碗的,說不定還要挨一頓毒打。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並不瞭解“師傅”與“師父”的區別在哪裡。走在大街上,遇到四十歲以上的中年男人,但凡有點頭禿或將軍肚,開口則言必稱“shi fu”。到底是“師父”還是“師傅”?自己也分不清,反正不用寫出來。

“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師傅”二字如何理解?

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師傅”要比“師父”出現得早。“師傅”在現代漢語語境中有兩種讀音。其音不同,其義有別。其一讀音為“shī fù”,更加接近於古義。戰國時期的著作《榖梁傳》昭公十九年中,有這樣的說法:

“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年齡到了8歲的兒童,如果不送到學校中跟從老師學習,就是做父親的罪過。這和《三字經》中“子不教,父之過”的主張一樣。由此可知早在戰國時期,就尊稱教授學問的老師為師傅。

《戰國策》也有記載,秦莊襄王子楚幼年在趙國做人質,衛國商人呂不韋認為他奇貨可居,拿出六百金賄賂守城的官吏,幫助子楚逃回秦國。秦昭襄王令子楚誦讀詩書,子楚回答:

“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

什麼意思呢?子楚說:我小時候被拋棄流落在外,沒有老師教我學習詩書,不會誦讀。

師傅最初的本義,是指老師。但是到了秦漢之後,逐漸演變為專指帝王的老師。《漢書·疏廣傳》中有記載:

“父子併為師傅,朝廷以為榮。”

翻譯過來,父親和兒子都做了帝王的老師,朝廷以此嘉獎。到了後來,“帝王之師”隨著朝代更迭慢慢成為一種名義性質的官銜,諸如太師、太傅、少傅、等,或為輔佐國君之官,或為教導太子之官,或為虛銜。

從西漢一直到宋朝,及至明清時期,“師傅”往往與皇家有關,不是帝王之師,就是顯赫官銜。“身為師傅,貴極人臣。”一個人要是做到了師傅,就享有了尊貴的社會地位和權力。

從南宋後期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平民化,普通老百姓中傳授知識的老師,也能享此尊稱;而對於一些僧人、道人、老人等,也可以用“師傅”來尊稱。隨著師傅一詞在民間的普及,到了清朝後期,師傅則演變出另一層意思,用於指一些從事工商、喜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工人師傅”,則發端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工人之間平等化的稱呼。在今天,任何從事某些手工技藝的人都可以稱為師傅;而某些年長之人,也可以用師傅。普通用法讀音有所不同,比如“老師傅”中讀音為“shī fū”。

“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

“師父”讀音為“ shī fu”,在現代漢語中有兩種用法。第一種為本義,指傳授知識或技藝的老師;第二種為延伸義,可以用來尊稱和尚、尼姑、道士等,比如《西遊記》中,孫悟空遇到小沙彌通常稱之為“小師父”。

“師父”的說法比“師傅”出現得比較晚。唐朝“十八學士”之一的姚思廉主持編撰的《梁書》中記載,南梁武帝的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

“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

。這裡的“師父”,其實與早期的“師傅”之義並沒有區別。

唐宋時期“師父”與“師傅”的意思一致,泛指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在宋朝編撰成書的《文苑英華》中也有

“臣雖駑劣不才,竊服師父之訓”

的說法。

但是到了唐朝後期,“師父”開始用來指代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比如伶人樂工、雜耍幻術演員等。到了元明清時期,“師父”又用來表示對

和尚、尼姑、道士

等出家之人的尊稱。

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松老人書》中,有“

嗣法弟子從源頓首再拜師父丈室

”的說法;而成書於明朝的《西遊記》、《水滸傳》等古典名著中,就有很多對僧人、道士稱為“師父”的用法。

清朝末期到今天,“師父”又逐漸用來指代武術、戲曲、表演、手工藝等傳藝性質比較濃厚的行業,對手藝人的尊稱。尤其是清末民初,手工業中學徒制興起,徒弟從少年時代起就需要到師父家中學習手藝,師父負責徒弟的培養、教育等。師徒之間,又多了一層濃厚的情感關係。久而久之,“師”與“父”逐漸等同,有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在很多武俠小說中,授業者無論男女,都被尊稱為“師父”。

如果師父傳你手藝,供你飯吃,讓你得以在社會上有立身之本,則必須“以父事之”。古人尊師重道,提出

“天地君親師”

的主張,也就是說,老師是與父母一樣必須尊重的人。

所以,“師父”和“師傅”,雖然口語上很難區分出來,但是實際上有很大的區別。日常使用中,可不要錯用了稱呼,讓人看了笑話。

“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