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逸:參加黃花崗起義,打響推翻滿清第一槍

黃興打響了什麼起義的第一槍

1910年的中國尚處清朝統治時期,但由於外有列強虎視眈眈且不斷瓜分中國,內有封建王朝層層盤剝,在此兩種矛盾交加下,由孫中山領導的廣州新軍於2月12日發動了進攻省城廣州的軍事行動。身為同盟會一員的張雲逸自然也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他們在倪英典的帶領下高喊口號攻向講武堂。

但新軍畢竟人數不多,而且還是進攻一座清庭經營數年的大型城市,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他們失敗了。而他們的領頭人倪英典經過兩天兩夜的苦戰,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悲壯戰死。

面對這等慘烈而又人力無法扭轉的局勢,張雲逸等人悲恨交加,最終無奈撤離戰場。他們知道,想要推翻一個腐朽的王朝,需要去團結更多的有志青年,得到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援,也正是在這種大局下,才有了第二年的黃花崗起義。

張雲逸:參加黃花崗起義,打響推翻滿清第一槍

攻打衙門

黃花崗起義是革命黨人於1911年4月在廣州發動的第十次武裝起義,這群不屈不撓勇敢無畏的反清志士們在27日凌晨揭竿而起,而他們的目標則是當地的總督府。他們臂纏白布,手持槍械和炸彈各就各位,隨著訊號發出,這些硬漢子們赤膊上陣了。衝在最前面的是本次起義的主要負責人黃興,而張雲逸和其他新軍兄弟們緊隨其後。

在一種捨生忘死的廝殺中,原本陰森而龐大的總督府變得沸騰起來。張雲逸揮舞著手中的大砍刀和其他新軍一樣,怒吼著衝向總督府大門。

“轟!”大炮響了,一股黑色的火焰自衙門內噴出,鐵砂彈片夾雜在一片呼嘯聲中向他們壓來。衝在最前面的幾個先鋒隊員應聲倒下。但這也只是讓衝鋒隊伍稍稍遲滯了一下,很快他們就又恢復了原狀。

張雲逸:參加黃花崗起義,打響推翻滿清第一槍

黃興和他的先鋒們又是一陣狂吼,並伴隨著擂鼓般的跺足聲繼續向前衝。這時候的他們與其說是武力搏鬥倒不如說是一場精神較量。就連張雲逸大將在後來回憶是都說“我當時興奮得渾身顫抖起來,真恨不能一下子跳到黃興的身邊,縱使以身殉國又有何痛哉!”

隨著先鋒隊逼近,守在外門的清兵惶恐了,原先各就各位的炮手、裝填手潰亂了,他們丟棄了自己的跑位開始向總督府內退去。隨著張雲逸大刀落下,一個試圖抵抗他的清兵頭顱落地了。

突然,隨著一陣鬼哭狼嚎,總督府的大牆轟然倒了下來,被炮兵轟倒的大牆壓住了一個衝向他的清兵也壓住張雲逸本人。隨著不斷湧入的先鋒隊員,終於有人扒開了殘磚碎瓦拖開已被壓死的清兵,就出了將快要窒息張雲逸。

張雲逸:參加黃花崗起義,打響推翻滿清第一槍

被救出的張雲逸甚至還沒來得及道謝,那名救他的新軍戰士就再次起身匆匆向前趕去了,因為戰鬥還沒有結束。緩過氣的張雲逸看了眼躺在身旁的清兵,原來這還只是個稚氣未脫的大孩子,他的雙眼還睜著,已經凝固了驚恐的神色中表露出的是對求生的渴望。

張雲逸心中有些不忍,尤其是看到大孩子身上那滿是補丁的土布內襯,張雲逸知道,這也是一個窮苦家的孩子,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泛著苦味湧上心頭。但戰鬥還在繼續,衙門深處的喊殺聲並未停止。於是他急忙撿起一旁的大砍刀,跳身奔向前去······

衙門內的戰鬥結束後,讓他們疑惑的是他們卻沒抓到一個高階官員。殊不知,他們想要抓的總督張鳴岐已早他們一步逃亡水師行臺,正和水師提督部署軍隊,商議如何圍攻他們呢。

張雲逸:參加黃花崗起義,打響推翻滿清第一槍

絕地逃生

最終,這場起義以總督府變為廢墟落下帷幕,然而參加起義的新軍們卻陷入了新的困境,因為他們先前苦尋無果的總督張鳴岐帶隊殺回來了。不久,激烈的巷戰就開始了。

隨著清兵不斷趕來,這支剛剛經歷過一場激烈戰鬥的新軍隊伍開始變的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多的新軍被敵軍團團圍住,黃興率領的敢死隊也所剩無幾。最終,他們被不到了一個狹小的街道口,沒了退路。渾身是血的張雲逸環顧四周,不見一個援兵。

他哪裡知道,陳炯明、姚雨平等人率領的其他幾隻隊伍就在不遠處袖手旁觀,而趙聲部下的150人大多數還在香港……

眼睜睜看著敵人蜂擁而至,黃興只好將自己手下人馬暫分為三路,力圖衝出包圍。下了命令後,黃興便擎刀大吼了聲“拼了!“

張雲逸:參加黃花崗起義,打響推翻滿清第一槍

黃興的這一聲拼了似乎是一種暗號,也是一種導火索,原本短暫的對峙隨著他的話音落下,在場眾人又再次陷入了奮力搏殺中,混亂中,張雲逸被逼入了一條小巷。

望著眼前的幾個清兵,張雲逸藉著周邊環境且戰且退,一掃眼他發現在巷子盡頭正好有棵大樹,他急中生智,用盡力氣“蹭蹭蹭”幾下子就爬上了樹,然後又越上高牆就此脫離了清兵的追堵。

後記

戰爭是殘酷的,而比戰爭更殘酷的是現實。在這次革命之後,孫中山先生在他的日記本中寫下了“吾黨第十次失敗”這個樣幾個字。

但要是究其根源,黃崗起義的失敗是有跡可循的。因為這一起義他們早在1910年11月就開始謀劃了,當時他們共組織了800人的“先鋒”隊,並且做了周密部署,但真正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起初,他們原定起義時間是1911年4月13日,但期間因為同盟會一位叫溫生才的會員暗殺了署理廣州將軍孚琦,再加上他們在日本購買的武器遲遲不能交貨,美洲的款項又得不到落實,所以起義時間不得不推遲。

後來經過廣州革命黨人一致決定,他們將起義日期定在了4月26日。結果又因為日本、安南方面的槍械稍遲才能運到,又趕上了已經答應新軍會響應起義的第二標面臨即將退伍的訊息,這就使起義陷於既不能速發,又不能拖延的困難境地。

經過再次商議,黃興等人臨時決定將起義延緩一日,定在4月27日,將原定十路進軍計劃改為四路,但胡毅生、陳炯明等認為清軍已有防範,提議改期。姚雨平反對改期,但要求發槍500枝以上······

於是就出現了前文所說的,黃興帶領的先鋒隊在陷入苦戰時,為什麼沒有援兵。而且最先商定的800人參加起義,結果真到了4月27日付諸行動時,和黃興一起衝鋒的卻只有1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