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艘瀕海戰鬥艦,是如何集體掉溝裡的?

超級大國冷戰後的三大海軍水面新艦專案。全部都沒有形成應該有的戰鬥力是人所共知的。畢竟冷戰已經結束了30年,3大專案至今都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場正規的作戰,這肯定是說不過去的。不過三大“爛尾”的海軍水面艦艇專案中,也有爛得是否徹底的比較。所謂沒有最爛,只有更爛。這樣比較起來。福特級航母和DDG1000專案,還是相對“好”一些的。畢竟這2個專案到現在還可以忽悠一下全球,至少全球相當一部分愚民對福特級這種10萬多噸級別的航母和表面尚且“科幻”的DDG1000還保留最後一點念想。畢竟超級大國海軍甚至最近還在幻想給3艘DDG1000裝上高超音速導彈。到西太的敏感海域繼續進行碰瓷行動,這說明超級大國海軍對3艘DDG1000仍然沒有徹底棄療。至於4艘福特級,自然還需要繼續長期的在船廠裝模作樣,

至少維持紙面上的威懾力。因此冷戰後三大新艦專案中。拉跨得最徹底的,自然就是計劃中建造的2個船型,一共超過30艘的瀕海戰鬥艦專案。說這個專案徹底拉跨,在於不但超級大國海軍自己知道這個專案純粹是浪費資源。甚至連過去慣於接盤的土豪海軍到現在也沒有實際接收一艘。可見裡裡外外都知道這個專案是純粹的中看不中用。那麼超級大國海軍怎麼就會最終翻車,掉入一個總投資接近1000億美元,實際上卻連表面的威懾力都沒有的超級巨坑?這個專案真有點說來話長。從戰略上講,冷戰結束以後,曾經和超級大國海軍激烈競爭的前蘇聯海軍,一下子從原本超過350萬噸;在短短不到10年內,衰落到實際可出動能力不到50萬噸。即使紙面噸位也只能維持在90到100萬噸之間,大量的核潛艇和水面鉅艦。

紛紛成為龐大而危險的水面垃圾。一下子沒有了大洋上的對手。超級大國海軍立即飄了。認為今後的任務不再是大洋決戰,而且抵近到對手沿海的100海里之內。進行快速的由海到陸的干涉性打擊。因此DDG1000和瀕海戰鬥艦專案都是這種戰略思想轉變的產物。而既然是對沿海進行干預或者直接說是騷擾。那麼這類艦艇的速度就不能太低,屬於打了就跑。除了採用大功率的燃氣輪機,船殼普遍的鋁合金化就是必然。因此DDG1000的上層科幻結構,早2艘都是採取鋁合金材質的。至於所有的瀕海戰鬥艦,都是完全採用純粹鋁合金的艦身。鋁合金結構輕,航速自然就快。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1990年代全球出現了一波大建鋁合金高速艦艇的小高潮。這類鋁合金的作戰艦艇的航速普遍超過40節,大多數最高速度在45節左右,遠遠超過普通鋼鐵驅逐艦最高33節左右的航速。

而且採用小吃水艦體、噴射推進和壓浪造型,再加上隱身外形,確實是水面突擊的理想設計。不過鋁合金艦艇的最大問題就是耐腐蝕性很差。不過早年傳說東亞的某型全鋁合金導彈艇,已經徹底解決了日常的海水腐蝕問題。於是瀕海戰鬥艦專案,認為自己也能突破這項“高技術”,於是就開始放心大膽地大批上馬。當瀕海戰鬥艦生產到十幾艘之後,才瞭解到東亞導彈快艇防腐的辦法直截了當。就是平時用吊車吊到陸地上,使用的時候再吊到海水裡去。這種快艇自重不過幾十噸;最輕也有3300噸的瀕海戰鬥艦們,在這個絕密破解後的心情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