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鳧雁是什麼鳥

花鳥畫歷來是中國畫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題材,從兩漢六朝的初具規模,到唐、五代的發展,再到宋代畫院的蓬勃興起,工筆、寫意、兼工帶寫,都在一點一點地變化。宋初的花鳥畫裡,以黃筌為代表的“黃家富貴”佔據了流行風向一百多年。而這種精工細筆、富貴閒逸的風格第一次受到正面挑戰,則是來自崔白。

崔白(1004-1088),字子西,活躍於宋神宗前後,因參加相國寺筆畫重繪而進入北宋宮廷畫院,受到宋神宗的賞識和青睞。因其個性疏闊,宋神宗特批如果沒有御旨,任何人都不能安排崔白作畫。

崔白是一個非常全面的繪畫人才,擅花竹、翎毛,亦長於佛道壁畫,畫鬼神、山水、人物也精妙絕倫,並尤長於寫生。他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一改百餘年墨守成規的“黃筌畫派”花鳥畫,用荒郊野外生動細緻的花鳥情致一掃“黃家富貴”的工緻富麗之風,為北宋宮廷繪畫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北宋畫壇的革新主將。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寒雀圖》 縱25。5釐米 橫101。4釐米

有故事的《雙喜圖》

崔白一生作畫甚豐,僅《宣和畫譜》就載入241幅。可惜的是流傳下來的極少,故宮博物院僅有《寒雀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有《雙喜圖》《蘆雁圖》《竹鷗圖》《枇杷孔雀》等7幅,秦嶺珍藏閣有《杜牧吹簫祝壽圖》。其中,崔白的代表作《雙喜圖》背後還有一番故事。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雙喜圖》

《雙喜圖》描畫的是一派霜葉飄零的蕭索秋色,畫面上一隻山喜鵲棲於枯木之巔,朝樹下闖入的野兔鳴叫示威,另一隻山喜鵲騰空前來助陣,野兔回首佇足觀望,鵲兔高下對峙,靈動之極。文人畫自北宋出現,極富人性自覺,將壓抑的感情藏於筆墨之中,透過藝術形象引起觀賞者的共鳴,《雙喜圖》亦可歸入文人畫這一範疇。崔白用淡淡的赭石勾勒出了枯黃的秋天,萬物蕭條,生命遭遇到凋謝的艱難時刻,野兔和山喜鵲同時表現出驚慌的神色,這其中蘊涵著什麼樣的深意呢?

後人在畫中樹幹上發現了“嘉祐辛丑年崔白筆”的題識,嘉祐辛丑是北宋仁宗嘉祐六年,正是公元1061年。這一年,北宋宮廷之中爆發了一樁醜聞,震驚了朝野,甚至引發了包括司馬光在內的大臣們的辯論——仁宗長女福康公主因與婆婆吵架夜叩禁門而入、後被牽出與宦官梁懷吉有染一事。當時與福康公主有君子之交的崔白,便借畫筆在《雙喜圖》中寄予對公主和梁懷吉的深深同情,他用筆墨描摹的野兔,也深刻地表現出了作為敵對者的駙馬李瑋的驚惶。

在這樁故事裡(詳情見往期文章史事 | 不愛駙馬愛宦官的大宋公主),福康公主的婚姻誠然是不幸的。作為政治力量權衡博弈的後果,嫁給一個與自己眼界、見識都天差地別的“暴發戶”,福康公主內心的痛苦是位極人臣的老夫子們不會體諒的,她的感情也是那個時代不能輕易理解並接受的。但在畫師崔白麵前,公主與她的愛人才是同類(喜鵲),駙馬則是那個闖入者(野兔)——敵對與驚惶,蕭瑟與悽曠,從動物神情到畫面背景,崔白都描摹得極具傳神。

以情入畫,隱喻而傳神,崔白真乃大師。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牡丹白鷺》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白鵝圖》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母雞養雛圖》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梅雀圖》

形真神切,生意杳然

崔白的花鳥畫,“體制清澹,作用疏通”,是融洽五代而又別創的活潑畫風,所畫花鳥著重於寫生,而且不用打草稿,“凡臨素多不用朽,復能不假宜尺界筆,為長弦挺妨刃”。他沒有前人的畫稿可臨摹或參考,更不可能像現代人有照相機可協助;他靠超越前人的觀察研究及描繪能力,探索花木鳥獸的“生”意,擺脫花鳥屬裝飾圖案的遺影,開創新的發展方向。這種追求寫實的風格一直延續到宋徽宗趙佶那裡,到達登峰造極的程度。

追求“寫生”,卻並不囿於形似,而是將形之真與神之切包攬圓融,合而為一,這才是崔白的高妙之處。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枇杷孔雀圖》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蓮窗睡起》

就像《雙喜圖》雖然名為“雙喜”,但除了有兩隻飛鳴的喜鵲,看不到有任何喜從天降的痕跡。整幅畫面充滿著寒風肅殺之氣,古木槎牙,枯草摧折,兩隻山鵲躁動飛鳴,讓人覺得它們的叫聲已將這秋天的蕭瑟與寂靜劃破。就連周圍的草葉好像也被它們叫得在瑟瑟發抖了。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還是將要發生什麼?為什麼有種說不清的緊張充斥整幅畫面?畫家對這些並沒有交代,而是留給了觀畫者充分的想象空間。

在這種想象的空間裡,畫者與觀畫者的精神被聯結在了一起,觀畫的趣味與雅意也徐徐展開。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崔白|秋荷鳧雁,花竹禽鳥的逸趣世界

崔白喜畫秋冬時節的沙汀蘆雁,體制清贍,筆跡勁利如鐵絲,設色淡雅,別創一種清淡疏秀之格,以蕭疏、淡遠、荒寒、野逸的意境,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文人畫世界。黃庭堅《題李漢舉墨竹》雲:“如蟲蝕木,偶爾成文,吾觀古人繪畫妙處類多如此,所以輪扁斫車,不能以教其子。近世崔白筆墨,幾到古人不用心處,世人雷同賞之,但恐白未肯耳。”

崔白的妙處,還需細細體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