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外合裡差的意思是什麼

【文章有點長,要有耐心哦】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自然萬物的認識程度逐漸提高,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逐漸增強,對自然和神靈的熱切崇拜逐漸變成了控制和利用,咒的衰落成為了必然的趨勢。李炳澤表示:

“咒在古代的文化地位和功能以及影響的餘波,決定了它在後世衰落之後找到替身加以放縱。”

而這個替身,無疑就是罵。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首先,從語言的角度來看,由“咒”衍生出的“咒罵”一詞,即是其衰落後融入罵的有力證明。

黃帝的“祝邪之文”和東方朔的“罵鬼之書”,皆是以咒為罵、援咒助罵的先驅。不少短小精悍的咒語為罵所吸收,擴充了罵的語言容量,如“該死的”、“天殺的”、“短命鬼”、“挨千刀”、“不得好死”、“天打雷劈”、“斷子絕孫”、“根芽不留”等。

這些罵詞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語,只有在放縱咒罵的時候才會出現。被罵吸收進來的咒語,形式上跳過了驅使神靈的環節,而把詛咒的話語直接宣諸於口。這樣的例子,在明代小說《金瓶梅》裡俯拾皆是: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如第七回,楊姑娘在孟玉樓的婚禮上罵張四舅:“張四,你這老花根,老奴才,老粉嘴!你恁騙口張舌的好淡扯!到明日死了時,不使了繩子槓子!”

第五十八回,潘姥姥受了潘金蓮的氣,回罵她:“賊作死的短壽命,我怎的外合裡差?我來你家討冷飯吃?教你恁頓捽我!”

第五十九回,西門慶摔死了雪獅子,被潘金蓮罵道:“他到陰司裡,明日還問你要命,你慌怎的,賊不逢好死變心的強盜!”

語言學家王力在《詛咒》一文中寫到,喜歡詛咒的人多數是女人,看來不無道理。

罵不僅吸收了咒的語言,也繼承了它的某些特點。咒總是相伴著一系列儀式進行的,具有強烈的表演性和戲劇性。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隨著咒的衰落,與之相伴的儀式有的演變為罵的民俗活動,如中國河南靈寶東西常村“罵社火”、日本年節罵俗“砸次透那”等,從中尚可以看出咒的儀式與罵的活動相容共存的形態;有的則進一步簡化,融合到罵姿之中,如詛咒別人的時候,手指天、腳跺地、拍手掌、吐口水的動作。

《三國志演義》第二十三回“禰正平祼衣罵賊”,孔融把名士禰衡推薦給曹操,曹操“令為鼓吏以辱之”。翌日,曹操在省廳上大宴賓客,禰衡作《漁陽三鼓》,藉此發洩心中憤懣,甚至脫去衣服,“裸體而立”,當著滿朝文武大罵曹操。

“擊鼓罵曹”與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如苗族、蒙古族)擊鼓唸咒的儀式非常相似,鼓聲如雷鳴,擊鼓能起到溝通天人、驅邪鎮惡的作用。所謂“一鼓作氣”,合著隆隆鼓聲的罵,充滿了音樂性和節奏感,也助長了罵者的氣勢與威力。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戰國策·燕策》記載,荊軻刺秦王,“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兩腳岔開,形如簸箕,是極不禮貌的、故意輕侮的姿勢。到了生死的緊要關頭,荊軻反而對強敵出示輕蔑的姿態,盡顯豪俠義士的風範與境界。

“箕踞以罵”,這個看似傲慢的動作,或許與莊子在妻子葬禮上“箕踞鼓盆而歌”的喪葬儀式,也有某種關聯,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生者對死亡的厭惡與蔑視。

有一類咒稱為“原咒”,與其他咒語不同,“原咒”以直呼靈物之名為主要特徵,如《禮記·郊特牲》所載的伊蓍氏臘詞,就是一則典型的“原咒”:“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浙江一帶流傳的許多驅蟲咒語,形式上接近罵,其實也屬於“原咒”。浙江淳安縣在端午節灑石灰驅除蜈蚣蠍螯,口中唸唸有詞:

“石灰撒一撒,蜈蚣蠍螯都死蹋。石灰啄一啄,蜈蚣蠍螯不出屋。石灰醃一醃,蜈蚣蠍螯不出現。”

義烏一帶的婦女用火把照著牆角:“蚊蟲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裡叮稻秧。”紹興地區,婦女們右手執桃枝、艾草、菖蒲、大蒜,左手拿一碗雄黃酒,在屋裡四個角落各噴一口酒,用菖蒲束甩打幾下,口唸:“蒼蠅蚊子出去,蛇蟲百腳出去。”

農曆七月七日,一些地方要“炒螞蟻”,把瓜子、花生、白果在鍋裡翻炒,象徵把螞蟻炒死,同時唸咒語:“炒螞蟻來燒螞蟻,千家萬戶除螞蟻。七七送你西天去,從此永遠莫回鄉。”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在日本,為了驅除災害疾病,於立春前一天“節分”,進行灑豆趕鬼的民俗活動。人們把炒好的黃豆,放在籃子裡,撒到房屋四處,口唸:“鬼出去!福進來!鬼出去!福進來!”

“原咒式”的罵基本都發生在人與物之間,例如:

烈日下勞作的農民抬頭罵太陽:“你這日頭快下山!怎得今日定在天上不動了?”小孩被門檻絆倒了,母親邊打門檻邊罵:“壞東西!再絆著人就把你拆了!”碰到烏鴉當頭,罵一聲:“黑孫。”或念口訣:“老鴰叫,事不由,煮了一鍋老鴰頭;你一碗,我一碗,吃了老鴰禍事免。”好像說過之後,黴運和晦氣也一併帶走了,罵在這裡發揮的是咒的效用。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還有一種介於咒和罵之間的特殊現象,就是賭咒,又可喚作“起誓”、“發誓”、“罵誓”。

民諺有云:“三分賭咒,七分罵人。”不難看出它與罵的親密關係。參與到罵中的賭咒,多發生在雙方爭執的高潮階段,是罵者用來壯大聲勢、為罵助陣的武器,如:“騙你是小狗!”“誰不敢就是龜孫子!”“做不到就天打雷劈!”

賭咒發誓會給罵帶來戲劇性的效果,一方面下賭注,一方面發咒願,將咒語也作為賭注的一部分,並請神靈前來監督作證,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人在賭咒發誓時,指天踏地、怒目圓睜的體態語言,在咒的儀式裡也是極其常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罵常被認為和咒一樣,既有危害性和破壞力,也發揮著辟邪祈福、祛病禳災的功能。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在日常生活中,“殺千刀”、“討厭鬼”、“死傢伙”成為了戀人間的謔稱,長輩也會把小輩喚作“該死的”、“討債鬼”、“小癟三”,看似惡毒的罵語,表露的卻是充滿愛意的、正面的、積極的含義。

在某些民間故事裡,罵還被賦予了治癒疾病的神奇效用。譬如關於神醫華佗的故事:

說華佗給一位郡守治病,收下很多錢物後卻棄之而去,臨走還留了封信,把郡守先生痛罵了一頓。郡守見信,氣得大發雷霆,吐了幾升黑血,誰知疾病竟然就這樣好了。

還有《聊齋志異》裡“罵鴨”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白家莊有個村民,偷了鄰居的鴨煮來吃。半夜覺得全身的面板刺癢難耐。等到天亮一看,原來渾身長滿了鴨毛。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位仙人告訴他:“你的病是老天爺對你的懲罰,要讓失主狠狠罵你一頓,鴨毛才會脫落。”可是鄰居老人一向寬厚,平常丟失東西,也不形於聲色。偷鴨人就騙他說:“您的鴨子是給別人偷走的,那個人最怕捱罵,您罵他一頓,也可以警告他不要再偷竊。”老人卻笑著說:“誰有閒功夫去罵那些惡人呢?”偷鴨人感到更加難堪,只好把實情合盤托出。老人這才破口大罵,偷鴨人的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與“罵”相關的民俗, 傳承千餘年, 變成網路狂歡!

聊齋俚曲戲有一出《求罵》,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罵可以宣洩憤怒、調節情緒、平衡身心,達到“心靈排毒”的功效。然而,被罵者不參與罵的活動、最後病癒的情況,似乎也是藉助於罵驅邪除疫的語言靈力。

或許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像“罵鴨”故事裡做了虧心事的人,被痛痛快快地罵一場,最終獲得了道德上的救贖,洗刷了內心的罪惡感,治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病,更是心理上的病。作者蒲松齡也說:

“甚矣,攘者之可懼也:一攘而鴨毛生!甚矣,罵者之宜戒也: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彼鄰翁者,是以罵行其慈者也。”

運營/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