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

鉤盾令是什麼意思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

——史料摘譯——

原文:

和帝初,加位鉤盾令。時竇太后秉政,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帝親信焉。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策勳班賞,每辭多受少。——《後漢書·宦者列傳》

譯文:

漢和帝繼位初年,鄭眾加位鉤盾令。當時,竇太后把持政事,竇太后的哥哥大將軍竇憲等人都竊取威權,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員,沒有不依附他的,只有鄭眾一心向著皇室,不巴結豪黨,漢和帝非常親信他。竇憲兄弟圖謀不軌時,鄭眾首先謀劃誅殺他們,因功升任大長秋。漢和帝論功賜賞,鄭眾每每辭多受少。

中國歷史上,有兩股勢力,經常左右皇權,讓皇帝非常頭疼。

這兩股勢力,一股是外戚,就是皇帝老婆或者老媽那邊的勢力。從羋月到呂后,外戚干政歷史悠久,可以總結的經驗教訓很多。

另一股就是宦官。作為皇帝的家奴,他們往往是皇帝最信任的人群,但畢竟這些人地位低下,爬上權利的巔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外戚相比,在東漢之前,沒啥拿得出手的優良案例。

外戚們在歷史書上寫寫畫畫,“功勳”多多,宦官們偶有“亮點”,大部分時間默默無聞。

東漢年間,兩股勢力終於面對面站在一起,宦官勢力在皇帝和大臣的幫助下,第一次KO外戚,取得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勝利。

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

這個開創政治新局面的宦官就是鄭眾。

先說明一下,今天說的鄭眾是個宦官。比他略早一些的時代,還有一個和他同名同姓的經學家,做到過農業部長(大司農),不要張冠李戴。

外戚上位有捷徑,可以靠家族勢力,可以靠女人的臉蛋、肚子。但太宦官沒有這些,他們有的只是耐心。

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

早在漢明帝劉莊當政的時候,鄭眾就開始混皇宮了,那時候,他是太子劉炟不入流的小跟班。

苦熬十幾年,劉炟繼位,當上了漢章帝,小劉看鄭眾這麼些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給了個小黃門的職務,大小也是個幹部了,鄭眾高興得哭暈在廁所。

漢章帝當了13年皇帝,作為老人馬的鄭眾兢兢業業,千辛萬苦爬到了中常侍(相當於部級幹部)的位置。

公元88年,在三十出頭的漢章帝死了,他10歲的兒子漢和帝劉肇繼位。

皇帝登基,下面的人的官位總要升一升的。鄭眾在中常侍之外,又多了個鉤盾令的銜頭。啥叫鉤盾令?說皇家花園管理員大家就明白了。

其實,這次升職多少有些明升暗降的意思。新皇帝有自己的班底,很正常的事。

順便說一下,就在同一年,一個比鄭眾年輕些的太監也升了中常侍,這個太監後來改良了造紙術,這個太監就是蔡倫。

皇帝只有10歲,不懂事啊!沒事,有太后在。

可是,年紀輕輕剛20多歲的小寡婦往那兒一坐,成天跟大臣見面,不大合適啊?於是,太后的哥哥、弟弟們都來勁了,這世道,輪到咱外戚說了算了。

竇家是個大家族,聽說竇家姑娘掌權了,連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也來了。

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

竇太后的爸爸已經死了,於是哥哥竇憲、弟弟竇篤、竇景、竇瑰,都當上了大官,其他也是見者有份。

當官也沒啥,好好為人民服務就是了,但竇氏兄弟搶男霸女,明打暗殺,擺出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勢,太囂張了。

當時,有個職位叫尚書僕射(ye第四聲),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在尚書令被架空或者根本就長期空缺的情況下,尚書僕射是個很有權力的職務。

當時的尚書僕射名叫郅壽,他抓了不少幹壞事的竇家子弟,竇憲去打招呼也沒用,竇憲很生氣,到妹妹面前說郅壽壞話,竇太后也是個極品,愣說郅壽在朝堂之上說話聲音太大,分貝太高,屬於噪音汙染,免了郅壽的職務,結果逼得郅壽抹了脖子。

繼任的尚書僕射名叫樂恢,也是個不服氣的主,彈劾竇家的狗腿子,竇家人又去打招呼,樂恢連帶著竇家人一起告,結果自然是不了了之。樂恢很失望,告病還鄉,竇家人秋後算賬,把樂恢也逼死了。

前後兩任辦公廳副主任被弄死,竇家的聲威到了頂點,史載,竇氏一門“寵貴日盛”。

小皇帝一天天長大,開始對竇家人的胡作非為反感起來,這樣下去這個皇帝也當得沒滋沒味了。更何況,小皇帝的親媽姓梁,他只是竇太后帶大的而已,這些姓竇的傢伙並不是他的親舅舅。

但是,朝廷上下,要麼是竇家的人,要麼是竇家的狗腿子,掰著手指頭數過來,沒有投靠竇家的、有分量的大臣差不多也只有司徒和司空兩個人了,當然,還有一個人始終對皇室忠心耿耿,這個人就是太監鄭眾。

這三四年來,鄭眾默默地打理著皇宮裡的花花草草,也不往竇家的人面前湊合,以他在皇宮裡的資歷,正是一個可以商量對策、傳遞訊息的最佳人選。

漢和帝把鄭眾召到身邊,把自己對竇家權力過大的擔憂說了,鄭眾十分贊同,信誓旦旦,大表忠心。

以鄭眾在皇宮裡的人脈,鄭眾很快聯絡到了一些反竇的大臣,還打探到竇憲的女婿等人正陰謀發動叛亂,想對皇帝不利。但是,竇憲征討北匈奴帶兵在外,要是動靜太大,說不定鬧出大亂子。

這個時候,史稱“為人謹敏有心幾”的鄭眾說話了,大意就是:皇上,您稍安勿躁,咱自己得先穩住,反正竇憲那邊仗也差不多打完了,讓他班師回朝,等他回來之後,再來個一鍋端。

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

幹掉了北匈奴,覺得自己功勳卓著的竇憲接到皇帝讓他收隊的命令,絲毫沒有懷疑,趾高氣揚回到洛陽。

竇憲進洛陽的時候,天色已經晚了,皇帝說,今兒先休息,有事明天聊。

當晚,掌握首都兵權的反竇派全城戒嚴,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名單,分頭捉拿竇氏的親信黨徒,竇氏爪牙全部鋃鐺入獄。

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

一夜之間,首都變天。

皇帝還是給竇太后留面子的,沒有當面搞得太過血腥,除了幾個陰謀造反的被砍了腦袋之外,對竇家的直系看上去很寬容,幾個兄弟只是被免去官職勒令離京,竇憲還保留了冠軍侯的爵位。

竇憲懷著一線生機,請求到長樂宮向太后辭行,想透過太后挽回敗局。但年輕的皇帝或許考慮不到,但深知宮裡那些彎彎繞的鄭眾,早就建議封鎖了長樂宮,不能讓老女人出來弄得前功盡棄。

竇憲又密派家人帶信進長樂宮,結果被裡三層外三層計程車兵抓獲,最後,山窮水盡的竇憲只好黯然離開了京師。

後來,竇家兄弟一一被皇帝派人賜死,只有一個書呆子竇章倖存。

鄭眾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這場對外戚的勝利中,皇帝為首,文官幫忙,太監們也都動員了起來,時任中常侍的蔡倫也是參與者。

大權迴歸的皇帝很高興,要論功行賞,但鄭眾很低調,並不想當出頭的鳥,總是“辭多受少”。推來推去之後,鄭眾被封為大長秋,這個官職主要是負責服務皇后的,這個皇后就是鄧綏,後來在漢和帝死後把握朝政很多年。

鄭眾只是盡心盡責的工作,並沒有刻意的巴結奉迎,反而是另一個太監蔡倫,透過改良造紙術搭上了鄧綏這條線。

公元102年,鄭眾被封為鄛鄉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開創了東漢宦官封侯的先河。

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

公元107年,臨朝攝政的太后鄧綏增封他三百戶。公元114年,鄭眾逝世。

鄭眾也好,蔡倫也罷,他們讓皇帝感受到了太監的忠誠,也養成了一個遇事和太監商量的習慣,“於是中官始盛焉”。

鄭眾是個好太監,誰能保證所有的太監都是好太監呢?

不能不說,皇帝的這個習慣很糟糕!

他讓皇帝養成了遇事和太監商量的好習慣(太監繫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