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佐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有人說,三藩之亂中,三藩所擁有的反清部隊一度高達七十萬人,遠多於清軍,這是真的嗎?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韓非子·內儲說左下》有句名言:“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

西漢開國元勳韓信也深有感觸地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說這話的時候,韓信已經去日不多;多麼痛的領悟。

說來奇怪,兔死狗烹的道理誰都懂,但是古往今來,那些狗們就是不吸取教訓,他們前仆後繼,反覆上演著被烹的悲劇。

吳三桂是大清的一隻獵狗,他的命運一開始就註定了。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獵狗自保的唯一辦法,就是保留兔子。

但是為了主人的寵愛,老奸巨猾的吳三桂不惜鞠躬盡瘁,肝腦塗地,把兔子抓盡殺絕,不給自己留一點餘地。

吳三桂在山海關投降清軍之後,帶領吳家軍鎮壓起義軍和南明軍隊,一路向南所向披靡,直到把自己的老東家趕到緬甸。

這時候如果吳三桂稍微有點頭腦,就會給手下留情,放自己老東家一馬。

但是他已經泯滅人性,決心對明朝斬盡殺絕。

公元1662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取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

當時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弒兄自立,沒有站穩腳跟,不是吳三桂的對手,只得向他屈服,派兵包圍了朱由榔的住所,南明皇帝危在旦夕。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在此情況下,朱由榔給寫吳三桂寫信,希望其念及大義能高抬貴手、放自己一馬。

但是吳三桂不為所動,他橫下心來,於1662年6月1日將朱由榔連同眷屬人押回雲南,在昆明篦子坡將他們全部絞死。

對於康熙來說,吳三桂存在的意義,是因為大明政權;既然明朝徹底滅亡了,吳三桂對他就是一隻沒有用的狗了。

果然,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死後,吳三桂的命運出現轉折。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吳三桂因為有功,被晉爵親王,康熙還把貴州給了他。

不僅如此,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並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

這時候,吳三桂剛好50歲。

如果他急流勇退,交出兵權,放棄所有權力,到北京安度晚年,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權力的誘惑太大了,任何人都難以抗拒。

在雲南吳三桂可以前呼後擁,生殺予奪;天高任鳥飛;可是到了北京之後,自己就成為籠中鳥,沒有人對你唯唯諾諾,不能一呼百應,那種落寞不僅對於吳三桂,對於所有權力狂都生不如死。

所以,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寧願做一隻被燉的狗,也不願意急流勇退。

吳三桂的意思是,康熙你當皇帝,我當我的雲南王,你吃肉我喝湯。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可是康熙怎麼會答應?

一是被封為藩王的不是吳三桂一個人,還有尚可喜、耿精忠。

如果讓他們三個都把自己的地盤當做獨立王國,康熙管轄的範圍就會大大縮小。

再說,三藩跟大清不可能永遠相安無事,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他們力量壯大,跟大清爭奪江山怎麼辦?

所謂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歷朝歷代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容忍這種局面的出現。

果然,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順水推舟令其移藩。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而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提出撤藩要求,康熙也非常乾脆依例照準。

緊接著,吳三桂假意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康熙皇帝也毫不客氣,允其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吳三桂明白,只要堅持他稱王,拒絕撤藩,那麼他跟康熙必有一戰。

但是吳三桂準備好了嗎?顯然沒有。

吳三桂控制的雲貴地區,屬於老少邊窮地區,跟中原江南的富饒地方根本無法相比。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這就預示著,一旦開戰,軍費就成為問題。打持久戰的話,根本無法跟康熙抗衡。

其次,吳三桂擁有的兵力,也無法跟清軍對壘。

從清廷掌握的資料上來看,吳三桂當時有3萬多兵馬。

當時的騎兵和綠營兵的編制,吳三桂有綠營兵四鎮十營六按。

根據規定,藩屬五丁出一甲,甲200設一佐領。

吳三桂十營,每個營有官兵1200人,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團。

“鎮”包括步兵和守兵,每一個鎮有人數2400人,一共是9600人。再加上其他部隊,吳三桂在冊的正規軍兵力在30000人左右。

起兵之前,吳三桂臨時擴充軍隊招兵買馬,吳三桂的兵力在6萬人左右。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但這不包括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李本深、吳之茂的兵力。

清政府為了安撫吳三桂,將部下王輔臣提拔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

如果算在一起,吳三桂的兵力在8到10萬左右。

吳三桂就憑這點兵力,是不敢挑戰康熙的,他手裡還有牌,那就是耿精忠、尚可喜長子尚之信的部隊。

耿精忠手下有15萬軍隊,其中程風的人馬7萬、郭應的部隊8萬人;尚之信手下也有10萬人以上。因此,三藩之亂三藩兵力已經達到了35萬以上。

加上吳三桂起兵後,群起響應的各地的反清武裝,吳三桂等人的兵力應該有50萬左右。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那麼,當時康熙手中有多少兵力?

清廷的政府軍一共有約50萬軍隊,但是由於中國幅員遼闊,需要守衛的地方太多,至少要有10萬兵力守衛京城。

除此之外,南京等各大城市以及戰略要地也需要守衛,兵力不能低於15萬。

因為清朝是個少數民族政權,無論哪個地方都不能唱空城計。

因此,能投入前方作戰的部隊也就是15萬左右。

甚至在三藩之亂初期,清朝廷只動員了7萬軍隊。

這些軍隊,包括滿洲八旗、科爾沁、察哈爾等地的兵馬。

可以說康熙跟反叛的藩王之間兵力對比非常懸殊,康熙削藩是在進行一場豪賭。

他提出削藩的時候,很多大臣持反對意見;當吳三桂等藩王起兵之後,前期來勢兇猛,勢如破竹,文武百官非常恐慌,甚至提出要處決提出削藩建議的大臣。

但是康熙力排眾議,堅持武力解決方針,最終卻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叛軍不一心,被康熙分化

因為叛軍雖然人數最多,當各懷鬼胎,不是鐵板一塊,最後被康熙各個擊破。

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湘軍氣勢如虹,士氣高昂,兵強馬壯。

很多將領勸說曾國藩起兵造反,推翻愛新覺羅政權,為漢人揚眉吐氣。

就連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也多次勸說。

但是曾國藩不為所動,反而主動解散了湘軍。

曾國藩對弟弟說,別看湘軍人馬這麼多,有幾個是死心塌地跟我幹到底的?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戰場形勢大好的時候,他們會跟著戰鬥;一旦遭遇一點挫折,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他們就會背後捅刀子。

曾國藩說了一句非常精闢的話,當兵的就是狗,誰扔的骨頭多跟誰走。

吳三桂跟耿精忠、尚之信連上下級關係都不是,怎麼會孤注一擲跟著吳三桂一條道走到黑?

至於兩個藩王的手下,就更不用說了。只要康熙封官許願,他們倒戈比誰都快。

尚之信宣佈反清之後,三個多月不發一兵支援吳三桂,也沒和清軍打過一仗,在那裡觀望,甚至原本在廣東境內的清軍都被他“禮送出境”。

尚之信還秘密上書康熙,表示自己完全是為了儲存廣東才偽反,康熙對此心領神會。

等到局面一緩和,尚之信立刻重新倒向清廷,並不遺餘力地為清廷攻打吳三桂。

即使吳三桂的愛將王輔臣、張國柱、李本深,到了關鍵時刻也毫不猶豫倒戈,成為吳三桂的敵人。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吳三桂反覆無常,被人民唾棄

吳三桂起兵反清距離清朝統治全國已經二十多年,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不得不實行較為寬鬆的政策,比如減輕苛捐雜稅,承諾永不加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逐漸提升。

經過多年戰亂民心思治,吳三桂挑起戰亂,百姓重新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不支援吳三桂。

再說,吳三桂是大明舊臣,投靠大清,將自己的舊主逼到絕路,斬盡殺絕。

這樣一個賣主求榮、反覆無常的人,即使打下江山,也未必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前朝計程車大夫和舊臣,也鄙視吳三桂的為人,即使他們反對滿清,也不會跟吳三桂站在一條戰線上。

缺乏自信,戰略方針失誤

吳三桂起兵之後,先後橫掃雲貴,川,湘,再加上其餘兩藩耿精忠和尚可喜佔領的地盤,三藩實際上控制的地區已經很大,幾乎是半個中國。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但是此時吳三桂在佔領湖南之後,患得患失,沒有繼續向北用兵,而是採取保守戰略,沿江佈置防禦工事,希望能和清廷討價還價,達到劃江而治的目的,給了康熙喘息之機。

史載吳三桂當時“欲出萬全,不肯棄滇、黔根本”,他擔心主力渡江北上之後,中道受挫,陷入進退失據的境地。

連入京覲見的朝鮮使臣也看出了這一點,在向朝鮮國王報告清朝形勢時指出了吳三桂的戰略錯誤,稱:“吳三桂如有大志,掃清中原則必已深入,現尚據一隅而不進,其無大志可知也!”

康熙抓住了這一難得機遇,發起反擊,讓吳三桂功虧一簣。

表面上看,三藩之亂康熙是最大的贏家,吳三桂是最大的輸家;其實,人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清初瀏陽縣知縣曹鼎新直言不諱地說“自甲寅吳逆倡亂,……以至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於鋒鏑,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

三藩之亂中,反清軍隊真的高達七十萬人嗎?

三藩之亂中的吳三桂是歷史罪人,他跟南明的李定國這種抗清英雄不同,吳三桂純粹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反叛,不惜生靈塗炭,註定要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而康熙沒有吸取前朝教訓貿然撤藩,給百姓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不能不說是一種失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