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模仿大臣寫了首詩,引來文人們群嘲,還誕生成語“生吞活剝”

密處也尋香什麼意思

引用和模仿別人的名句,是一件挺有風險的事。成功了,人家會覺得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失敗了,人家會覺得你是東施效顰、自不量力。這大概是文壇最現實的一面了。

在筆者看來,千年文壇模仿得最成功的應該是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它的存在讓大家幾乎忘記了庾信的原句“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

才子模仿大臣寫了首詩,引來文人們群嘲,還誕生成語“生吞活剝”

至於模仿得不成功的,則一般很少能流傳下來,所以模仿者也不會太丟臉。但凡事皆有例外,在唐代偏偏有個小文人,卻因為模仿了一位大臣的詩作,被群嘲了1000多年,這就有點兒倒黴了。

此人名叫張懷慶,是初唐的一位文人,曾做過幾年縣尉。從《唐詩紀事》的記載來看,張懷慶很喜歡模仿別人寫詩。但可惜的是,這些模仿詩都沒有流傳下來,現在他存世的詩作只有一首。這首詩也同樣是模仿之作,是模仿大臣李義府寫的,先來看原詩:

《雜曲歌辭·堂堂》

(李義府原詩)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

自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

懶正鴛鴦被,羞褰玳瑁床。

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才子模仿大臣寫了首詩,引來文人們群嘲,還誕生成語“生吞活剝”

說起來這原詩的作者李義府,也確實不是什麼好人。他位高權重,官拜宰相,卻褊狹嫉妒,害了不少賢臣。李義府平時除了花天酒地外,還喜歡附庸風雅寫詩,雖偶有佳作,但在唐代那樣高手如雲的年代,他並沒有大紅。而他這首詩,從遣詞來看,辭藻華麗,幾個比喻也算是很貼切,但仔細品其詩意卻只能用“上不了檯面”來形容了。

好歹是一個大臣,怎能寫出這樣的作品呢?所以李義府寫了幾十卷詩書,卻硬是沒有大紅,也確實是有原因的。宋代的柳永雖然也寫這類題材,但人家能做到掌握好分寸,把大俗寫出大美來。對於李義府這首詩,眾多文壇名家也沒作評價,想來大家也都懶得去評說什麼。

才子模仿大臣寫了首詩,引來文人們群嘲,還誕生成語“生吞活剝”

像這種作品,就讓它默默地“待著”就可。偏偏咱們這個張懷慶,連這樣的詩也要模仿,他的詩是這樣的:

《竊李義府詩》

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

照鏡自憐迴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

這個題目是後人給張懷慶加上去的,本來他是沒有寫詩名的。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其實就是把原詩的前4句,改寫成了7言詩。初讀上去,大概的意思和原詩差不多。

才子模仿大臣寫了首詩,引來文人們群嘲,還誕生成語“生吞活剝”

雖然這首詩水平並不算太高,但詩人的概括能力還是不錯的。首句女主人公拿著扇子翩翩起舞,生情既可理解為她舞步中帶情,也可理解為她令人生情。後三句也是一樣,加的兩個字都是詩人對後幾句的詮釋。

當張懷慶把這首詩念給大家聽時,引來了文人們的群嘲,大家都找不到他寫這首詩的意義。雖然改寫、仿寫別人的詩句是很正常的,但他的這首詩通篇都是對原詩的生搬硬套。於是大家送了這樣10個字給他: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才子模仿大臣寫了首詩,引來文人們群嘲,還誕生成語“生吞活剝”

據《唐詩紀事》記載,之所以會提到王昌齡和郭正一,是因為張懷慶除了模仿張懷慶的詩,還喜歡模仿王昌齡和郭正一。因為這10個字的評價,也誕生了現在家喻戶曉的成語:生吞活剝。這個成語現在的意思指的就是隻會照搬別人的東西,無法做到融會貫通。

隨著成語的誕生,張懷慶就這樣被嘲了1000多年,一提到模仿失敗的例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當然,現在也有一些詩迷為他抱不平,認為雖然他的仿詩水平確實不高,但也不至於被罵成這樣,畢竟仿寫失敗的人大有人在。當年蘇軾模仿張志和的《漁歌子》,不也是一連幾首都以失敗告終嗎?

才子模仿大臣寫了首詩,引來文人們群嘲,還誕生成語“生吞活剝”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咱們只能說他確實有些“不作就不會被罵”。本來原詩就上不了檯面,而且作者又是一個名聲不好的大臣,你仿哪一首不好,非得仿這一首,那就難怪人家會笑話你。對此事,大家怎麼看?覺得張懷慶冤不冤?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