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白居易是東坡居士嗎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清華美院 李文志 書《定風波》

北宋大文豪蘇軾,學識淵博,聲名遠播,無論在朝在野,都頗具人氣,堪稱當時“頂流”。

公元1079年,44歲的蘇軾被政敵誣陷製造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歷經九死一生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成了一個沒有任何實際職權、屢被拖欠俸祿的小吏,還要受當地官員看管。

由於政治地位的嚴重下滑,蘇軾的經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衣食堪憂。所幸知交好友遍天下,好友馬正卿為他求來黃州城東原來用於屯兵的幾十畝地,讓他開墾耕種養家。

“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 ”,開墾荒地甚是艱難,但蘇軾毫不畏懼,帶領全家艱苦奮戰,而且根據地勢和地貌,規劃了不同的用途。這塊地就是“東坡”。

東坡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起伏不定的人生,讓蘇軾原本就豁達超脫的性格,在擁有一席之地時更加淡泊,於是皈依自然,享受農桑之樂。

在東坡之地,蘇軾還親自設計、建造了一處住所,且喜房子在大雪中完工,遂命名“雪堂”。

在東坡和雪堂,蘇軾親自參加生產勞動,“弄水挑菜”“庵居蔬食”,這樣的謫居隱逸生活使他與原來一直追求的上層生活變得十分遙遠。蘇軾試圖在東坡之地尋找到自己的未來。

因此,蘇軾對東坡之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時,蘇軾自然而然想到前人白居易。

白居易曾被貶忠州,也曾住在一個叫“東坡”的地方,也曾在“東坡”栽花種樹,漫步歌吟。

同是天涯淪落人,蘇軾視白居易為同路,自號“東坡居士”。這一年,蘇軾47歲。

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菏澤曹州牡丹園蘇軾雕像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透過躬耕苦讀,終於從“烏臺詩案”的陰影中平靜下來。大自然中的山川江河和草木蟲魚,都成為他獲取樂趣的物件。漸漸地,他心中根深蒂固的浪漫主義本性也開始張揚起來。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文首的《定風波》一詞,便表現出蘇軾雨中閒庭信步的瀟灑浪漫。

再來回顧一下全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序對詩文創作背景的描述,非常便於讀者閱讀理解正文。

序中言,路途遇雨,攜帶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

首句中聽讀音為tìng,比今音tīng更符合平仄要求。

不用管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誰怕呢?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春風微涼吹醒了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風雨之障,在蘇東坡看來,乃大自然的饋贈。任他什麼風景,只管享受便是,竹杖芒鞋,比騎馬更輕便。

我只管走我的路,任他風吹雨打豔陽天,一切都是我旅途的點綴。

如此曠達豪邁之情,堪稱世人苦海之燈塔,指引人們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詩詞之美,多歸於語言的凝練、韻律對仗及遣詞造句的精妙。

誦讀詩詞,令人唇齒生香。

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