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寫深秋景色,機心二字,作何理解

機心久已忘什麼意思

傷春悲秋是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創作永恆的主題。春天惜春嘆春,感傷春光如此短暫。秋天看到西風慘淡,落木蕭蕭,觸景生情,則抒發歲月匆匆、人生無常的感慨。

柳宗元寫深秋景色,機心二字,作何理解

如宋玉《楚辭·九辯》中就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歐陽修的《秋聲賦》也說,“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大詩人杜甫的《登高》中也有一個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可見悲秋是文人墨客的一種普遍現象。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柳宗元的詩歌,看他是怎麼來感受秋天的。

《秋曉行南谷經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

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柳宗元寫深秋景色,機心二字,作何理解

柳宗元這首詩寫的是自己被貶謫到湖南永州後的事情。一個秋天的早晨他到永州附近的南谷去,途中經過一個荒村,詩中就是記錄這個荒村的蕭條冷落。

詩的首聯就是交代去南谷的具體時間,杪秋,即晚秋,深秋。杪是樹梢的末端,這裡用來比喻秋天的末尾。在這種深秋的氣候裡,當然就有很重的霜降和露水。

詩人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運動,失敗後定為二王八司馬事件,被貶謫到永州當司馬。在當時這既是一個閒職,行動還受到監控,所以作者鬱鬱不樂,只能寄情山水。

柳宗元寫深秋景色,機心二字,作何理解

柳宗元早晨起來就往幽深的山谷走去,只見一路上秋風蕭瑟,黃葉紛飛,荒山上古木參天,落葉堆積很厚,溪流上的小橋幾乎都被黃葉覆蓋,看不清向前的道路。

幽谷,說明山的悠遠荒涼偏僻,《詩經·小雅·伐木》有“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唯古木,說明林壑幽深晦暗,沒有行人和煙火,一片恐怖的氣氛。

路兩旁很少生機,只有一些不怕冷的小花稀疏地打著花骨朵,給人一些安慰。那一條溪流從深山裡流出來,它的水流很細,很微弱,在岩石和草叢間時斷時續。

柳宗元寫深秋景色,機心二字,作何理解

由於人跡罕至,一隻麋鹿突然看到詩人,嚇得大驚失色,慌忙地奔跑躲避。詩人看到受驚奔跑的麋鹿有所不解,自己已經沒有機心了,麋鹿為何還要害怕呢。

機心,機變之心,即心計技巧,也有投機鑽營算計他人、或採取手腕撈取好處的意思。相傳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薇,食鹿乳,後起殺鹿食肉的念頭,鹿再也不來。

這裡詩人柳宗元本來是想借出遊散心解悶,忘卻被貶謫的痛苦,不料碰上如此寒涼的天氣和荒漠的山村,這就更加增添了詩人的孤獨落寞之感。

柳宗元寫深秋景色,機心二字,作何理解

那麼詩人為什麼又要說“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呢?我想這裡詩人並不是簡單地脫口而出,而是包含有重要的意思。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反映了當時緊張的氣氛。作者雖然被貶謫到了永州,但仍然沒有脫離危險,時刻都有可能被進一步追究責任,王叔文二王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鑑。所以作者才寫出了麋鹿的這種驚弓之鳥的形態。

二是恰巧反映了詩人對往事的念念不忘。詩人是有遠大抱負的,他的改革願望雖然沒有實現,自己受到排擠,但他始終相信自己的行動是正確的,也寄希望於將來有一天會得到昭雪。

柳宗元寫深秋景色,機心二字,作何理解

三是是反映了詩人故作曠達的無可奈何的情狀。此時詩人的心情是矛盾複雜的。只有內心有痛苦,才會強顏歡笑,裝作若無其事,其實這反而是欲蓋彌彰。

其實詩人提到“機心”的並不是這一首,在《旦攜謝山人至愚溪》中就有“機心付當路,聊適羲皇情”。詩人一再地說“機心”,可見他內心的不平靜。

柳宗元寫深秋景色,機心二字,作何理解

總的來說,柳宗元這首詩是借寫深秋山村的蕭瑟,借寫自己的已經沒有機心,故作曠達之語,來表達自己政治失意的苦悶憂愁和矛盾複雜的心境。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