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醫按: 黃連治痢疾, 原理竟是這樣通俗易懂

黃連味大苦,性寒而燥。

張錫純醫按: 黃連治痢疾, 原理竟是這樣通俗易懂

苦為心之味,燥為火之性,所以黃連善於入心以清心熱。心中的熱被清除了,那上焦的熱也都會被清除,所以黃連也善於治療上焦有熱之腦部充血、腦膜生炎。因為張錫純在民國時期接觸並學習了許多西醫理論,書中許多地方都有張錫純對於西醫自己的理解。

黃連的顏色為純黃,黃為脾色,所以黃連能夠入脾胃以除脾胃之實熱,實熱一除,人體進食自然就能恢復正常。並且黃連還可以治療腸道溼熱導致的下利膿血,就是大便帶有膿血。因黃連性涼且燥,所以還可以治療溼熱鬱於心下,導致的心下痞滿,或是婦女下生殖器中因溼熱導致的發炎潰爛。

徐靈胎曾說,“苦屬火性宜熱,此常理也”,意思就是說,苦味屬火,所以苦味應該帶有熱性,這是最基本的常識。黃連味苦反而是寒性,所以黃連是“得火之味與水之性”,有火的味和水之寒性,所以能夠除水火交雜之病,水為溼,火為熱,水火交雜即為溼熱。

溼熱導致的目痛、眼角損傷、流淚、眼睛視物不清等,都是溼熱在上導致;溼熱導致的大便膿血、腹痛等,都是溼熱在中導致;溼熱導致的婦女生殖器中腫痛,都是溼熱在下導致。這些症狀用黃連都能夠治癒。

張錫純還認為,凡是能夠祛溼的藥物一定會有生熱的弊端,凡是能夠除熱的藥物一定不能祛溼,而唯獨黃連以苦燥溼、以寒除熱,一舉兩得。

張錫純醫按: 黃連治痢疾, 原理竟是這樣通俗易懂

鄒潤安說,《名醫別錄》中記載黃連可以調胃且厚腸,而後世說黃連可以厚腸胃,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鄒潤安認為,腸胃中都有一層脂膜包裹其內,這些脂膜的作用就是引導和“護送”食物殘渣和汙穢之物下行排出。

如果感受溼熱之邪,那這些脂膜就容易被溼熱所消融,而腸道中這些被消融的脂膜會隨著糞便排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腸澼”,大概就是現在說的痢疾之類。

而胃體較大,能夠容納溼熱汙垢,即使是有溼熱之邪,也不一定會損傷胃的脂膜,但是說到底胃還是會被溼熱之邪所傷,所以稱之為“調胃”。腸道蜿蜒曲折盤旋在體內,溼熱之邪更容易留戀其中,消融脂膜,而脂膜被消融之後會變得更薄,所以稱之為“厚腸”。

故黃連能夠“調胃而厚腸”,並不能像後世說的“厚腸胃”,其中的區別就能看出古人遣詞造句的精細。

張錫純還認為,黃連治療溼熱導致的眼疾並不是一定都需要內服。張錫純曾經治療眼睛脹痛的患者,就用黃連煮水,趁熱用棉花蘸水擦在眼睛上,一直到患者覺得咽中發苦才停止,這時候患者頓時覺得眼睛脹痛的感覺減輕了許多。或者用黃連碾成粉末,用芝麻油調和,一直放在鼻子旁去聞,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