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或不輸液,這是個問題

生病時,有人選擇能不去醫院就不去,也有人第一時間就去打吊針。還有的人沒生病也要求輸液,例如用些營養製劑增強免疫力,或是用活血化瘀藥物預防心腦血管病發作,認為輸液是“有病治病,沒病防病”的好辦法。該如何看待輸液呢?

輸液的作用

我們平時說的輸液是靜脈輸液。這是一種極為常用的醫療手段,能夠治療多方面疾病,既能快速糾正水和電解質失調,也能迅速補充營養來維持人體機能,還可以增加迴圈血量以維持血壓等。

輸液或不輸液,這是個問題

和口服藥物相比,輸液往往可以讓藥物快速到達病灶,起效更快。對於不能正常進食的患者而言,輸液也能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

不過,輸液並不能保證增強免疫力,沒有免疫相關疾病的人不必要使用氨基酸、球蛋白等製劑,盲目“提高免疫力”反而有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主要是起到治療作用,而不是想預防疾病就輸液,所以文章開頭的“預防性輸液”和營養製劑輸液都是不可取的。

非必要不建議輸液

儘管輸液有起效快的優點,但也不是多多益善。

輸液時產生的過敏反應往往比口服藥物來得更加嚴重;輸液用具消毒不到位和藥物保管不當會帶來感染風險,甚至危及生命,而有些小診所的操作人員連基本資質都沒有就敢給患者輸液;連續好幾天輸液還會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有些人自行加快藥物滴注,給心臟帶來更大的負荷,還易導致不良反應。由於我國很多地方輸液都以抗生素的應用為主,這種情況下輸液還容易帶來抗生素濫用和耐藥的問題。

輸液或不輸液,這是個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中國人過於迷信“打點滴”,有很多不必輸液的患者卻選擇了輸液。我們最常見的感冒輸液,其實大部分都是不必要的。感冒的時候多喝熱水、多休息、避免著涼,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板藍根、止咳糖漿等藥物緩解症狀,絕大部分人都能康復。

國際通行的用藥原則是:能口服就不要打針(即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用輸液。應該在無法進行口服和肌肉注射時,或是病情比較危重時,再採取輸液的方式。

輸液或不輸液,這是個問題

非必要情況下不輸液也不代表著輸液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更不意味著醫生讓你輸液都是在害你。劇烈嘔吐腹瀉、無法正常從口腔進食、吞嚥困難及胃腸吸收障礙、嚴重感染和水腫等都是輸液的適應症。如果對於輸液有所異議可和主診醫生溝通,醫生也不會強迫輕症患者輸液。

在中國緊張的醫患關係下,很多時候醫生要求輸液也是無奈之舉。小部分患者不理解疾病需要一段時間去恢復,一旦過了三五天沒痊癒就認為醫生治療不合適,甚至去醫院鬧事。為了規避醫患矛盾,一些醫生就會選擇透過輸液的方式加速患者恢復。其實很多疾病的病程較長,並不是吃了藥就能立刻痊癒的,我們也應該放平心態,靜候康復。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