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嚴地摘下“貧困帽”,溫縣花園頭村咋做到的?

花園頭村怎麼樣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隆冬時節的溫縣武德鎮花園頭村,映入眼簾的是乾淨整潔的道路、寬敞明亮的活動室、裝置齊全的健身廣場、色彩明豔的文化牆、筆直聳立的路燈、參差交錯的遊園小亭、生機盎然的綠色植物……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讓人無法把這個美麗的村莊與貧困村聯絡起來。

溫縣武德鎮花園頭村是省定貧困村。該村地處溫縣東北方向,與武陟縣交界,全村有900多口人、700餘畝耕地。多年前,該村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但由於該村沒有集體企業,且耕地面積有限,一直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困境。2012年,該村被定為省級貧困村。近年來,在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引領下,勤勞奮進的花園頭村人上下一心,透過政策幫扶和相互帶動結合的脫貧方式,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脫貧攻堅工作走在全縣乃至全市的前列。

讓我們走近花園頭村,瞭解他們脫貧致富背後的奧秘。

有尊嚴地摘下“貧困帽”,溫縣花園頭村咋做到的?

【有尊嚴脫貧】

讓貧困戶感受勞動收穫“觸控”幸福感

“小文致富後不忘幫助鄉親。要不是小文這個扶貧車間,俺還在家裡閒著呢。”12月17日,在花園頭村脫貧戶王小文家的扶貧車間裡,整整齊齊地擺放著10餘臺軋鞋幫機器,10多個工人正緊張地軋鞋幫。今年47歲的慕會琴說,“俺在這裡打工既能照顧到家裡,每天還能掙70多塊錢,生活一下子寬裕了很多。”

該扶貧車間的負責人王小文之前因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術,只能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支撐一家5口人的生計,2014年被納入貧困戶。“在村幹部的幫助下,俺學習了加工鞋幫技術。到工廠裡工作後,俺更是認識到窮窄了我的眼界,傷了我的自尊,看著別人勤勞致富,俺也想自主創業。”在該村兩委的幫助下,王小文籌措資金,在家中開了鞋業加工作坊,當年就實現家庭純收入5萬元,2016年甩掉貧困戶的帽子。目前他的加工點可吸納勞動力15人左右,不僅自己成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能手,還幫助村裡其他貧困戶實現增收。

該村貧困戶王立紅積極學習種植技術,透過種植蔬菜不僅成為村裡的種植能手,還幫助其他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王希才夫婦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參加養殖技術培訓,申請村保綠員公益性崗位,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在扶貧攻堅工作中,該村樹立“脫貧不等不靠不要,致富主動敢闖敢冒”的理念,杜絕在扶貧幫扶中“以送代幫”的不良風氣。認真科學研究貧困戶實情,分析梳理致貧原因,因地制宜制定幫扶措施,真正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問題,扶貧扶到根上,切實有效地幫助貧困戶順利脫貧、齊奔小康。

截至2018年底,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202人已實現脫貧41戶199人,其中自主創業脫貧8戶,轉移就業脫貧33戶,扶貧工作精準度、群眾滿意度和社會認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高質量脫貧】

產業帶動是“火車頭”長效脫貧有保障

當日,在位於該村的河南香曼食品有限公司乾淨整潔的車間裡,該村貧困戶王耀文正推著簡易車運送調料。王耀文因有嚴重智力殘疾,不能正常對話,但可以在別人的指導下做一些簡單的體力活兒。據其所在車間的負責人介紹,王耀文自食其力,每月能拿到兩千多元的工資。同在該公司工作的該村貧困戶王超餘的女兒王雪豔說,“王耀文都能自食其力,我們應該更加努力脫貧。”

王超餘患有終末期腎病,在健康醫療政策的幫扶下實現醫療費用託底救助;其老伴王愛珍二級肢體殘疾,每月享受困難殘疾人補助。夫妻二人身殘志堅,依靠加工鞋幫增收貼補家用。其女兒女婿也透過村委會協調其到武德鎮扶貧就業基地河南香曼食品有限公司就業,兩人每月收入共計4千餘元。“我們始終相信,只要勤勞肯幹,一定會迎來幸福的生活。”

村集體扶貧能力是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和保障,而產業的發展和最佳化則是脫貧攻堅的核心,也是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的根本途徑。近年來,該村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施產業興旺作為工作關鍵,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探索多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模式,透過成立溫縣興民光伏發電有限公司,對村內無勞動能力、無資源、無固定收入人員直接補貼,對發生“救急難”的農戶救助;爭取到161萬元的河南省農村集體經濟試點資金專案,註冊成立溫縣花園種植專業合作社;利用武德鎮調料加工產業、彩印行業、四大懷藥加工業的發展優勢,充分發揮致富能人的引領帶動效應,依託村內河南香曼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龍飛彩印有限公司、溫縣興化食品湯料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溫縣華隆種植專業合作社、瑞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等8家合作社及騰達家庭農場,吸納貧困群眾進廠務工;建立了穩定的群眾創業體系,村集體帶貧能力逐步提升,群眾致富能力不斷增強。

有尊嚴地摘下“貧困帽”,溫縣花園頭村咋做到的?

【鉚幹勁脫貧】

探路鄉村治理以新貌促新變

如果說脫貧幫扶是攻堅克難,發展產業是鞏固成果,那建設美麗和諧鄉村、營造鄉村自治氛圍則是積基樹本。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不僅要合理運用好各項扶貧政策,還要從改變村容村貌和群眾的精氣神入手,鼓勵群眾帶動貧困戶致富,全面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該村黨支部書記程國民說。

如何合理運用好國家幫扶政策?花園頭村藉助脫貧攻堅政策東風,村內鋪設自來水管道6000餘米;硬化村內外道路2。3公里,鋪設排水溝5250米,栽種綠化苗木1500餘棵,修建了面積約460平方米的村小型遊園並安裝了21套健身器材,生產生活用配電臺區8個;新建了210平方米的村標準化衛生室。

今年以來,該村又對牆體進行了粉刷、噴漆、美化、噴繪,初步展開了美麗鄉村的畫卷;重建廁所10餘座,投建村垃圾場治理專案,建成100噸冷庫和麵積526平方米的鋼構房倉庫。

“黨員幹部爭取資金,參加建設,讓村裡越來越美,俺們的幹勁也更足了。”

該村貧困戶王有成說。在納入貧困戶之前,王有成文化低、思想保守,沒有發展的動力,生計難以維持。在精神扶貧的潤澤下,在脫貧措施的幫助下,王有成改變“等、靠、要”思想,夫妻倆起早貪黑,辛勤勞作,不僅在奔小康的路上幹勁十足,而且還積極參加村裡的義務勞動。

村級是治理組織的“未稍神經”,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該村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自治的積極性,把“點上美”和“面上美”、“外在美”和“內在美”真正統一了起來。該村黨支部2016至2017年連續兩年被評為“五星級黨支部”,2017年7月被溫縣組織部授予“全縣十佳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18年被評為五星級黨支部。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鎮黨委、政府嚴格按照中央、省、市、縣相關要求,充分發揮民政所、婦聯、團委、村鎮發展中心、農業服務中心等部門的職能優勢,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協調各方資源,結合社會力量,為該村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保障。”武德鎮副鎮長張豔豔說。

“脫貧攻堅是一硬仗,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我們將繼續發揚‘釘釘子’精神,下足‘繡花’功夫,狠抓工作落實,以較真促認真、以碰硬求過硬,高質量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面對未來,該村黨支部書記程國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