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過後說“蘋果”和送“蘋果”的由頭

聖誕平安果什麼時候送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聖誕節”、“平安夜”在國內熱起,尤其不得不佩服國人的“腦洞”洞開之大,想象力之豐富,居然“發明”和“創造”了平安夜送“蘋果”的這一不倫不類的習俗。那我們就聊聊平安夜這顆怪怪的“蘋果”。

“平安夜”過後說“蘋果”和送“蘋果”的由頭

平安夜即聖誕節的前夕,是基督教國家重要的聖誕節日,是基督徒一個神聖的日子。在基督教里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由於夏娃沒有抵制住蛇的誘惑,偷吃了伊甸園的蘋果,並且讓亞當也吃了,結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園,罰人類時代承受各種苦難,因此,對於基督教來說,蘋果是“禁果”,是誘發罪惡的“果子”,所以不可能在聖誕期間給人送蘋果的,送蘋果不會帶來好處的。

“平安夜”過後說“蘋果”和送“蘋果”的由頭

但是該節日傳到中國之後卻很快就被“洋為中用”、“中西合璧”了,發揮我們自身的想象和習俗,給平安夜揉進了一個送蘋果的內容,因為在這裡大家是不關心你什麼宗教、什麼節日的淵源、節日的內涵和意義,這些統統與我無關,只要是洋節,別人過我們也過,我想咋樣就咋樣。為何會加入這些元素呢?這裡就要說到節日經濟的作用。

“平安夜”過後說“蘋果”和送“蘋果”的由頭

其實,許多“洋節”和“洋節”習俗的興起,很大程度上說是一種經濟利益的作用,它的後邊是一種無形但又非常強大的商業推手,君不見不管什麼節日來臨,商家就會推出各種促銷活動,製造出各種營銷噱頭。就拿平安夜的蘋果來說,平日裡就是一種常見的很普通的水果,但是在平安夜被加入送蘋果這個內容後,我們的“蘋果”在這一天就搖身一變改叫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平安果”,接著“身價”扶搖直上,由平日裡幾元錢一斤,變成幾十元一顆,如果在蘋果上處理上好看的文字、圖案,價格會更加不菲,在聖誕臨近的時段裡,立刻由一個普普通通的水果變成了“黃金”果。

“平安夜”過後說“蘋果”和送“蘋果”的由頭

且不說“蘋果”,就是隨著蘋果的得“道”,連和蘋果配套的包裝盒、扎花等也跟著“昇天”,平日裡“分分錢”的東西,在這一刻也變成以“元”為計量單位了,與之相關的產業利潤空間被“幾何級”放大。

“平安夜”過後說“蘋果”和送“蘋果”的由頭

還有不冠上節日的內容和由頭,不但沒人認賬,你要加如此高的價等於“自裁”。因此只有給他賦予內容、加上說法,最好再變成節日的習俗和與節日有關的東西。這樣,就有人認賬,有人願意傾囊,願意不計成本的買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收益。

“平安夜”過後說“蘋果”和送“蘋果”的由頭

大家不是看到平安夜流行這樣的段子:“父母倖幸苦苦,費盡心思的把自家種的蘋果幾元錢一斤賣出去,結果又被兒子幾十元一顆的給買回來”還有就是“父母平時節衣縮食、省吃儉用,連幾元錢一斤的蘋果都捨不得吃幾回,平安夜兒子、女兒幾十元一顆的蘋果買好多,眼都不眨一下”,這些就是這些效應的作用與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商家誰不願意多有些節日、多炒作些節日內容與習俗,管你什麼節日,還是哪個國家的節日統統利用,大肆宣傳和炒作,形成任何節日的熱度,才會有更多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售出,才有更好的銷售額,才能取得高利潤的經濟回報。

“平安夜”過後說“蘋果”和送“蘋果”的由頭

這麼一想,平安夜送蘋果習俗的形成也就不言而喻了,平安夜這顆怪怪的“蘋果”也就見怪不怪了,因為它與節日由來無關、與節日性質、與節日表達的意義無關,只是一種獲利需要。只是把它變為節日習俗變成節日的一個專案,就可以便成為巨大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