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花神之冠怎麼畫

思量花材、選擇花器、佈置花供

插花無疑是一門手藝活

春節插花更是具有節日氛圍

什麼?不會插花?沒關係!

我們早已準備了一份“插花攻略”

跟古人一起看看

那些年,他們是如何佈置花供的

春節為何要佈置“花供”

“花供”即“擺花”,“供” 有

祭祀用品

的含義。春節有著祭祀的習俗,但鮮花成為一種重要的祭品,進入人們的春節生活,其實是受到文人君子所喜愛的

“清供”

的影響。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圖上展現了春節時供花果的場景:兒童們在供桌前燃放爆竹,而供桌上擺放了一瓶梅花、一盤供果,與神共享。

攝影/逆光

君子之道是清供

春節,乃一年之始,又稱

“歲朝”

。明清時,文人流行陳設具有風雅意味的清供。清供並非美食,而是鮮花、瓜果,甚至奇石、文玩一類陳設供物。

根據擺設清供的原因,分為歲時節日的“有名之供”和平時賞玩的“無名之供”。為

慶祝新春佳節

陳設清供,稱為

歲朝清供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清嵌琺琅歲朝圖掛屏上繪製的“十全”清供。

“十全”即梅、松、柏、蘭、山茶、水仙

靈芝、天竹、柿子和如意。

攝影/張新

不時之花

大部分花卉都有自己特定的花期,“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是四季最有代表性的四種花。可古人對反季節賞花也是情有獨鍾,還發明瞭許多

反季節催花術

古人發現,即便是寒冬臘月,有一些特殊的地域溫暖如春,甚至連這一帶的泉水都是溫熱的。於是便用溫泉水灌溉花朵,利用

地熱養花

清代畫家趙之謙繪《歲朝清供圖》。

方形花盆中盛開著數枝牡丹,佐以小草湖石點綴,近景地面上平放如意與柿子,寓意“富貴千春,百事如意”。

牡丹在5月開花,清代的花匠已經能用妙手催花術,讓牡丹在冬季開放,出現在富貴人家的供案上。

供圖/FOTOE

第二個辦法是

蓋大棚,

也稱為

堂花術

。在相對溫暖的室內,花花草草們更容易開花綻放。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圖為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繪製的畫屏(區域性),薈萃了四季花朵。古人發明出了“堂花”術,讓人們在數九寒天也能觀賞到春色。

攝影/Panda

明清時期北京溫室養花,主要採用

地窖保溫和坑洞加溫

的方法,來保障花卉的生長環境。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圖為圓明園內的“花洞”景象

花洞中仙人掌與水仙花匯聚一堂。

春節為何要佈置“花供”

想要學會插花

首先得知道如何“品花”

才能挑選出合適的花卉

異鄉來客——

水仙

作為異鄉來客,水仙卻得到了中國文人的喜愛,多半是因為它的清高之態。水仙生於清水之中,花色白而香氣濃,足以和蓮花相提並論。

在南宋理學家朱熹眼中,水仙“弱植愧蘭蓀,高操催冰霜”,節操不輸於君子之花蘭花,水中神女更要自愧不如——“湘君謝遺褋,漢水羞捐璫”。

朱熹開創的朱子之學,數百年間被視為學術正統。水仙花經他認定,成為了花卉圈的

“道德楷模”。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水仙花

攝影/動脈影

梅花

偏要老的好

到了宋代,一股前所未有的梅花風潮,席捲而來,而人們偏偏喜歡

“老梅”

。對此,范成大在《梅譜》中總結得最為精闢:“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

橫斜疏瘦

老枝怪奇者

為貴。”

這種老枝怪奇的審美,是此時興起的新風尚。梅樹越老,盤曲得越厲害。於是,這種與歲月相抗、與霜雪相鬥的姿態,煥發出一種蒼勁剛毅的美感。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日本江戶時期的狩野山雪所作《老梅圖》

這種“老態”,歷來為中國文人所欣賞,

甚以“龍”來形容,並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梅文化。

供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最吉利的誤會

因為“橘”與“吉”諧音,因而“橘”被認為是新年吉祥的象徵,這也不得不牽連出一個趣談—— “橘子” 和“桔子”。

在今人的文化常識裡,似乎“橘子”和“桔子”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但事實上,“橘”指芸香科柑橘屬類的植物,“桔”則是草本植物桔梗,讀作jié,與“橘”毫無瓜葛。

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始編的《辭源》中,“桔”開始有了“橘之俗字”的註解。所謂俗字,是指通俗流行但字形不合規範的漢字。

故而,冬日裡那一盆青黃斑斕、甘之於口的水果,實則只有一個正確的寫法:橘。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斯為陋室,陳設極簡。木几上的三枚丹橘,兩隻佛手,一剪梅花,卻令陋室格外高亮起來。

供圖/文人空間

如何 挑選“ 花器 ”

欲善花事,必利花器,挑選出合適的花卉後,自然應該有

相宜的花器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磚器與菖蒲小景

供圖 / 文人空間

插花工藝是一種“造景藝術”。中國人千百年來對這項工藝有個約定俗成的稱法,它並非我們口中慣說的“插花”,而是叫做

“瓶花”

。“瓶”,便是承載藝術理念之器。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唐昭陵長樂公主墓壁畫中的仕女形象,一人手捧長頸瓶,瓶內插有蓮花與蓮蓬,可能是用瓶花清賞的早期例項。

攝影/李建

花藝大師袁宏道則認為:養花用瓶須精良,花器首選色澤青翠入骨的舊藏青銅觚,其次是“細媚滋潤”的官窯、哥窯、象窯、定窯瓷。

“花棲之金屋”“花神之精舍”

,便是他對插花之“瓶”的雅稱。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臘月賞雪”的區域性場景,案頭上的青銅器樣式的雙子瓶格外別緻。

攝影/逆光

瓶花還有個名字叫做

“清供”

,即它是一件清雅的供品。每年正月初一,文人們要開筆,這種“歲朝清供”,便被落在畫中保留下來。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圖上應用了一件唐代越窯殘件,作為承載花枝的花器。殘器之美不亞於整器之麗,且增添了一抹禪意。

供圖 / 文人空間

正月初一,歲朝之際,以合宜的花器,插上生動的花草植物,這是古人所講究的

清供“吉祥”

我們不妨藉助古老的傳統觀念,DIY 一件合心意的瓶花,讓開年更添吉利、祥瑞的古意,也讓我們的身旁多一份值得品味的意趣。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宋代人去哪裡

“擺攤”

清末也有

科幻小說

《山海經》裡有

魔幻飛車

“神預言”

真的存在嗎?

蘇軾的

“最用意”之作

是什麼?

封面故事

新春佳節,人們擇美器,插鮮花,傾訴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熱愛。圖為畫家顧靜的作品《冰清》。花几上,一瓶寒梅開得正盛,以優雅的姿態,迎接新年的到來。繪畫/顧靜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本期目錄

花事,中國人的審美之道

《鏡花緣》中,牡丹“一花獨傲不肯開”,這小犟脾氣的結果就是:女皇暴怒,不但命人縱火焚燒,還把牡丹扔到邙山的溝壑之中。

牡丹被燒焦之後反而吐蕊怒放。

為什麼牡丹在經歷烈火和嚴寒後反而開得更盛呢?

有歷史、有文化、有趣味的遺產娘

封圖為廣州荔枝灣水上花市,自本期雜誌,供圖/視覺中國

微信編輯:millefi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