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 那些太監都去哪了? 都逃不過這三種結局

清朝滅亡後,皇宮中那些不男不女的太監結局如何呢?若問到皇宮中什麼人最多,那肯定是伺候主子的宮女太監們。大多數宮女出宮後還能嫁人,可太監作為一個不男不女的存在,出宮後能去哪裡呢?他們又該怎麼生活呢?

清朝滅亡後, 那些太監都去哪了? 都逃不過這三種結局

太監這個職業在先秦時代就產生了,古代皇帝為培養自己的親信,因嫌宮女太麻煩,所以便會挑選一些男子入宮,但又怕這些男子禍亂後宮,所以就會將他們閹割,這便是太監的由來。這項制度一直持續了上千年,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這項制度才終於結束,但太監還是依然存在的,他們和宮女一起陪伴已經退位的溥儀長大。直到1923年,紫禁城的一場大火徹底趕走了所有太監。

清朝滅亡後, 那些太監都去哪了? 都逃不過這三種結局

在1923年6月26日晚上,紫禁城建福宮的花園起火,大火從花園燒到了延春閣,香雲亭等建築,越燒越旺,眾人只能不停地用水防止其蔓延。這場大火燒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10點左右才被撲滅,造成的損失便是100多座殿宇被燒燬,數千件的名人字畫和金佛以及各種珍藏的古董都被燒成了灰,就連溥儀結婚時的所有禮品也被這場大火消滅了。溥儀十分生氣,他認為都是那些太監因偷竊了宮中的東西,怕被發現,所以一把火燒了建福宮,這樣就誰也不知道少了什麼東西了。這一說法也被大多數人所認可。後來,溥儀將所有太監聚集,逼迫他們把私藏的東西都拿出來,然後給了他們每人一些遣散費,就把他們全部趕出了宮門。太監被趕出皇宮後,無非就這幾種淒涼的結局。

清朝滅亡後, 那些太監都去哪了? 都逃不過這三種結局

第一種便是回老家養老。大多數太監在進宮前都是已經娶妻生子了的,所以他們出宮後可以回家靠子女養。但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少數,因為太監入宮後便與家鄉失去了聯絡,幾十年都不再聯絡,家裡哪會接受他呢?而且還會被家裡人鄙視嫌棄,畢竟當太監是一件丟人的事,就算他們死了,家裡也不願讓他們進祖墳,所以很多大太監就會選擇認“乾兒子”“乾女兒”,等老了以後就不至於孤苦伶仃。但這樣的人也只在少數,因為並不是每個太監都家財萬貫,有能力認“乾兒女”。

第二種方式就是加入養老義會。這是一種抱團養老的組織。在明朝時,宮裡的太監為了自己以後養老著想,便成立了一個公益性的不公開組織——養老義會。只要你是正式的太監身份,有錢可以捐入這裡,你都可以加入這個隱秘的組織。因古代封建社會禮教森嚴,所以“養老義會”是一個只有內部人才知道的秘密,史冊中也不曾記載,只有透過最後遺留下來的最後一批太監,我們才能得知其中的真相。有了“養老義會”,太監們的晚年生活就有了保障。自明初期,這個組織會在北京周邊修建由太監們自己掌控的寺廟,當太監退休出宮了,就可以去這些寺廟養老,吃住都不需要花錢,廟裡會一直奉養著他們。而建設這種寺廟的資金來源,就是由所有太監所繳納的會費和一些大太監的捐款構成。在清朝滅亡時,北京城內外已經有26處太監寺廟,比如洪恩寺,福順寺就是比較有名的太監廟,而這也算是太監比較好的一種結局。

清朝滅亡後, 那些太監都去哪了? 都逃不過這三種結局

最後一種因為沒有存到錢,過著十分悽慘的生活。大多數沒有存到錢的太監只能過著十分悽苦的生活,因他們在宮中伺候皇帝,所以也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技能,在社會上就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只能去做最低階的工作養活自己。並且他們與普通人不同,還要遭受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宮中,到了社會上也很難跟正常人相處,所以過著獨來獨往,十分悽苦的生活。還有一些太監會選擇四處乞討,到處流浪,最終餓死或凍死在路上。而太監死後下葬在哪裡也沒有選擇,畢竟家人也不願讓他進祖墳,所以雍正皇帝就專門批了一塊地給太監做墓地,就是現在的恩濟莊。這個地方也就是清朝太監們的最終歸宿。據記載,這裡埋葬了大概3000名太監。

不得不說,太監的一生都很可悲,生前要伺候皇帝,死後也要跟著皇帝的旨意下葬。 1996年,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以94歲高齡在廣化寺去世,太監這個毫無人性的產物終於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