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古代中原部隊與草原民族交戰首要準則就是不能讓對方的騎兵衝起來,戰馬高速運動產生的衝量能輕易讓步兵斷手斷腳斷脖子,騎兵手中的刀槍,憑藉衝擊力也能輕易貫穿步兵身上的防禦。

漢軍與匈奴漠北大戰時,當遭遇匈奴騎兵主力,衛青以武鋼車結陣排成環形營壘,以避免被匈奴騎兵衝亂陣型,最終反敗為勝;

三國時期,曹軍騎兵甲天下,東吳大搞水軍,用不對稱作戰抗衡;蜀地沒有大江大河環繞四周,諸葛亮發明了戰車圍營。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但這些只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對付騎兵最好的方法是弓箭,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三萬匈奴騎兵,步兵前排持戟盾,後排用弓弩,車結環為營,以弩箭對騎兵形成強大殺傷力,殺傷了數萬匈奴,打得匈奴只能尾隨,不敢衝鋒,採用耗字訣才擊敗李陵。

面對曹魏騎兵的沉重壓迫,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是被逼得一身才華,發明了諸葛連弩,可以一連射擊十餘支弓箭。

古代步兵打騎兵最有效的方法是弓箭,沿用了數千年,直至明朝,隨著火器進步,才出現了首次用熱兵器大規模對騎兵作戰。

永樂大帝朱棣和建文帝爭奪皇位內鬥不已時,作為機會主義者搶了就跑的草原民族豈會放過,立刻糾集大軍趁虛而入。朱棣腹背受敵,搞得焦頭爛額,攘外必先安內,咬著牙只守不攻,被蒙古人狠捶,被壓著打得那叫一個憋屈。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朱棣搞死侄子建文帝,鞏固好國內後,糾集50萬大軍,力排眾議,御駕親征,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孫子我來了,永絕後患。

永樂十二年,朱棣帶領皇太孫朱瞻基,親征瓦剌,一方面是以絕後患,一方面是為了歷練這個未來的帝國繼承人,讓其留下一些雨打風吹的痕跡,建立軍方資源,樹立個人的威望。

在蒙古境內,瓦剌首領馬哈木見明軍勢大,以退為進,用空間換時間,主力拒不出戰,用一系列小股軍隊不斷騷擾和疲勞明軍,略有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游擊戰的風範。

朱棣的明朝大軍進入瓦剌地盤後,遭遇的瓦剌軍隊是越來越少,明軍犯難了,如獅子打蚊子。

如果追求穩妥最好的辦法是大軍原地駐紮,但大漠環境惡劣,瓦剌軍堅壁清野,給明軍的後勤壓力非常大,繼續這樣下去很容易供給吃緊,到時明軍士氣勢必低落,軍心不穩。還有一個辦法是退軍,但如此班師回朝不僅威信盡失,更重要的是將白白耗費無數錢糧。

而最重要的是天子顏面何存,因此明軍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朱棣下令如遇到瓦剌軍隊務必快速追擊,因為他知道,對手在引軍入甕,只有如此才能找到瓦剌軍隊的主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朱棣看著平靜的大漠,很清楚前方某一處必有瓦剌的伏兵,但他目光平靜,因為與其說是騎虎難下,不如說是胸有成竹,來戰。

跟隨瓦剌的騎兵,明軍很快追擊到一處兇險地勢,四周是小山崗、中間是一塊小平地,中間低四周高,天然的圍獵場。果然一聲鏗鏘帶著幾分沉悶的銅號聲後,埋伏的瓦剌馬哈木的軍隊出現在四周,刀槍明亮,殺氣騰騰。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馬哈木看著落入伏擊圈的明軍,激動不已,明軍已經是案板上的肉,隨便蹂躪。馬哈木彷彿看到的是一隻蒸熟的羔羊,差點笑抽過去,蒙古族的歷史將由他重新書寫,他也將重塑成吉思汗的輝煌。

“長生天。”馬哈木彷彿看到了自己入住中原君臨天下的曠世景象,一聲吶喊,大手一揮,瓦剌騎兵呦呦嚎叫著,催動坐騎順坡而下,速度很快,氣吞萬里如虎,馬蹄帶起的塵埃遮天蔽日。

朱棣眼看敵軍從四面八方殺來,毫不慌亂,指揮軍旗,前軍左右兩翼分開,盾牌立地,長槍逆天,展開密密麻麻如刺蝟的防守姿態。

騎兵衝擊的目的就是想將明軍分割成幾塊,然後一塊一塊地殲滅,各個擊破。馬哈木看到自己的騎兵還未殺到,明軍就自動分開,天助我也,明軍指揮官看來是豬一樣的對手,馬哈木興奮地勒這馬原地打轉慶祝,像只發情的小藏獒嗷嗷直叫。

明軍前軍分開,向兩翼退卻後,中間露出一支人人手握黑管的步兵,邁著小碎步,左邊跟我一起畫個龍,在你右邊畫一道彩虹,整齊劃一,走到最前方後突然半蹲,直立舉起黑管。

馬哈木的眼皮突然無徵兆地抽了抽,他掐指一算,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剛才跳動的就是右眼,頓時有種不祥的預兆。

馬哈木地預感是靈驗的,明軍這支部隊就是神秘的,但也是最負盛名的神機營,一支最早的,完全由熱兵器組成的部隊,那些黑管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火炮和火銃。

待瓦剌騎兵進入射程後,朱棣一聲令下,神機營千炮齊發,萬槍齊鳴,無數燃著烈火的炮彈,無數熱辣辣的子彈,射向瓦剌騎兵。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隨著轟鳴聲,瓦剌騎兵連人帶馬被擊中,紛紛落馬,馬哈木見此情景感覺背脊發涼,士兵更是惶恐,天神發怒啦;另外一邊明軍的神機營,前排後退,後排向前,又是一陣萬炮齊鳴的轟鳴聲,隨後又是一輪人員前後的交換和轟鳴聲……

那個時候,火炮和火銃的技術還不發達,不能連續發射,裝填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神機營將持槍隊伍按裝填時間和齊射時間分成3排,完美解決了空擋,輪流開炮和裝填,形成能夠持續不斷放槍的殺神。

神機營的橫空出世扭轉戰局,獵人變成了獵物,圍獵場變成了屠宰場,場面十分宏大,瓦剌騎兵損失慘重,站在山岡上的馬哈木早已目瞪口呆,後悔不已也納悶不已。明軍玩的是什麼,這還怎麼玩啊。

神機營將瓦剌騎兵打得毫無還擊之力,最可怕的是這種新式武器完全摧毀了瓦剌騎兵計程車氣和軍心,他們感覺是在和魔鬼作戰,是天神顯靈,軍心大亂、潰不成軍。

神機營將大部分瓦剌騎兵打傷在地後,有條不紊地向兩翼散開,明軍三千營的騎兵乘勢衝出追剿敗局,五千營的步兵上前進行地毯式攻擊,重傷的補刀,輕傷的抓為俘虜,敢反抗者就地格殺。

這一戰不是瓦剌軍不努力,也不是馬哈木策略不夠好,而是明軍太先進,神機營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發展,在經歷多次演習戰後,對種種缺點進行改進,在那個時代形成了降維打擊。終於在這次戰鬥中大展拳腳,驚豔亮相!馬哈木和他的瓦剌軍不幸成為背景。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這一戰瓦剌軍在明軍的多番衝擊下,損失慘重,馬哈木自己輸得不明不白,倉皇而逃。此役,明軍大勝,瓦剌王子就殺死了幾十個,還抓獲了馬哈木的妻妹、小姨子、七大姑八大姨等多人,她們被迫在明軍慶功宴上為載歌載舞跳起了盅碗舞。

全世界馬背民族和騎兵沒有想到,靠馬匹稱霸天下的日子很快一去不復返,明軍與瓦剌之戰只是開始,機槍的出現讓他們完全被時代所拋棄,自此放下馬鞭,載歌載舞。

1840年2月5日,美國緬因州桑格斯維爾市阿伯特·羅撾村,一個貧困的法國移民家庭誕生了一個新生命,父母給他取名馬克沁,和後來的馬克沁機槍同名。

馬克沁沒讀幾年書,不是他不想讀,而是他要吃飯,家裡太窮,只能小小年紀就去做童工。但馬克沁聰明異常,機械加工和設計天賦異稟,在工廠做工期間不僅沒有埋沒他的才華,還讓他閃閃發光,他發明了金屬捲曲技術,新型無煙火藥,碳纖維電燈泡。

馬克沁發明的碳纖維電燈泡比愛迪生還早,但因為沒有及時註冊,結果在專利法上輸給愛迪生,為他人做了嫁衣,一氣之下馬克沁離開美國,跑到英國去發展。

馬克沁在維也納參加了一次聚會,聽到人們都在談論戰爭,都在說武器消耗和買賣。馬克沁憑藉著靈敏的商業嗅覺認為現在最賺錢的發明是製造一種新的大殺傷武器。

當時的槍械在士兵打出一發子彈後,必須手動拉栓退掉彈殼,然後重新上膛。這種方法制造的槍械不僅笨重,射速有限,還容易卡殼。

馬克沁經過多次觀察,注意到槍械每次擊發後因為火藥氣體的推動,產生強大的後坐力。這一很多人司空見慣的現象,卻給了馬克沁靈感:如果把後坐力轉化為自動火力的動力來源,自動跳殼,自動擊發,豈不就能實現連續發射。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遵循這一原理,1884年,馬克沁發明出來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馬克沁機槍原型,現代意義上真正的重機槍。

馬克沁將機槍和槍管扣合在一塊,利用火藥氣體能量作為動力,再透過一套機械傳動裝置,讓機槍不需要更換子彈,就能實現快速射擊。為此他還發明瞭帆布彈鏈,改變了傳統供彈方式,讓機槍能夠快速供彈。

實射過程中,槍管在高速射擊下發燙髮紅,他採用水冷的方式解決,讓槍管不會因過熱而產生軟化,就此馬克沁機槍誕生,機槍的射速最高能達到每分鐘600發。

馬克沁將製造的機槍推銷給英軍,英軍欣喜若狂,立刻大量採購,裝備部隊。馬克沁憑此確實大賺了一筆,卻讓人類戰爭進入了絞肉機時代。

馬克沁成名之戰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初出茅廬,一個是名震天下。

1893年至1894年,在羅得西亞的第一次馬塔貝勒戰爭中,馬克沁重機槍初出茅廬。當時英軍50人後勤小分隊負責運送軍用物資,將最新制造的四挺馬克沁重機槍運送到前線作戰。

這支小分隊在途中遭遇了一支5000人的祖魯軍隊,祖魯軍人多勢眾,拿著長矛、大刀嗚嗚叫著撲向英軍,英軍10人一組開啟箱子迅速架起四挺馬克沁重機槍,一頓爆射,祖魯人被打得暈頭轉向,留下2000多具屍體。

隨後在1898年的恩圖曼戰役中,有了前期經驗,自信心爆棚的英軍僅以8200人,攜帶20挺馬克沁機槍,有恃無恐,孤軍深入,侵略一個國家——蘇丹。英軍的自信來源於技術和武器的代差,蘇丹人還處在原始的大刀、長毛、弓箭加戰馬。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英軍大搖大擺入侵,毫不隱藏蹤跡,很快蘇丹人就偵察到這股英軍後,派出62000名騎兵,從四面八方而來,意圖很明顯,吃下這支英軍,讓他們有來無回。

英軍發現蘇丹人的計劃後,不慌不忙在恩圖曼附近的尼羅河邊構築防線,利用奔騰的河流保護自己的後方,然後把20挺馬克沁機槍全部對向正前方。

1898年9月2日,數萬名蘇丹騎兵一窩蜂向英軍防線發起衝擊,英軍用馬克沁重機槍構建起嚴密的火力網,分分鐘打退蘇丹騎兵的衝擊。

蘇丹將領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戰術,在根本不明白緣由的情況下,只相信人定勝天,被擊退後依舊嚴令軍隊繼續衝鋒。蘇丹軍隊嚴厲執行了軍令,一個又一個倒下,由於蘇丹騎兵發起的反覆衝鋒次數太多,英軍馬克沁重機槍產生的高溫把冷卻水都蒸發完了,槍體打冒了煙,戰況緊急,為了繼續射擊,英軍士兵直接解開褲腰帶往槍管上撒尿,緩解危機後,隨後從尼羅河中取水重新灌注。

這一戰,在英軍馬克沁重機槍前,蘇丹軍隊留下2萬具屍體,密密麻麻地躺在地上。恩圖曼戰役讓馬克沁聲名鵲起,也留下赫赫兇名,被稱為寡婦製造者、生命收割機、戰場屠夫等。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馬克沁重機槍一戰成名,包括清政府在內的許多國家和軍隊紛紛下單訂購馬克沁重機槍,許多國家的槍械工程師也開始對馬克沁重機槍進行仿製和改進,生產出了本國的重機槍,其中生產數量最多的是俄國。

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讓戰爭加速走向了更慘烈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時德軍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爭中,僅僅一天就打死了6萬名英軍。1916年11月24日馬克沁因病逝世,而這一天,正好也是索姆河戰役剛剛結束一週的日子。

馬克沁重機槍出現後,最後一次騎兵面對機槍發起集團衝鋒是德軍入侵波蘭,歐洲攪屎棍波蘭用騎兵衝擊德軍坦克,結果自然是被坦克中裝備的機槍直接打爆。

1884年, 馬克沁重機槍橫空出世, 自此馬背民族開始變得能歌善舞

自此人類戰爭走入了更偏重於技術的對抗,技術成為主宰戰爭的主要因素之一,成為戰略戰術制定的基礎和依據。同時這種技術的革新,也讓草原民族原形畢露,被逼得從戰馬上跳下,化身舞者,變得能歌善舞,唱祝酒歌,送哈達,被生活逼出了新技能。